文/王洋
近年來,面對新媒體興起帶來的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的深刻變化,一些傳統媒體在工作理念、方式、手段上沒有跟上,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斗爭比以往更加復雜尖銳。這其中,既有一些西方國家打著“新聞自由”的旗號,趁機散播“西化”、“分化”思想,企圖制造思想混亂;也有少數別有用心之人利用新媒體的匿名性、快速性等特點,故意發布虛假新聞、腐蝕社會道德的負面輿論來吸引眼球,謀求私利;還因部分傳統媒體因循守舊,管好用好新媒體的能力不足,應對處置不當言論的辦法不多,正面宣傳的影響力不夠,導致主流輿論戰斗力降低、公信力減弱,面臨丟掉主陣地、失去主動權的危險。
“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輿論對社會的影響,并進一步指出,任何新聞輿論都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充分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就是要落實 “48字方針”,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守并進一步加強輿論主陣地,切實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思想輿論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傳統媒體必須毫不動搖地發揮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增強陣地意識,最大限度地擠壓錯誤思想言論的傳播空間,改善輿論生態,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第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黨性原則是傳統媒體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深刻認識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統一的,把為黨為民放在首位,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強起來。其中,蕪湖日報報業集團的一條經驗做法是通過強化主題宣傳來加強主陣地建設。2016年下半年以來,該集團集中宣傳報道了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轉促”等重大主題宣傳,既注重宣傳氛圍,更講求實際效果,迅速形成規模形成聲勢;聚焦蕪湖市委、市政府重要部署,策劃組織了“講述我的扶貧故事”、“五大發展見行動”、“打造蕪湖經濟升級版”等重點工作宣傳,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提升了城市影響力、美譽度。
第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新媒體也是如此。推動融合發展,首要的是管好新媒體,做到不發布、不傳播有害信息,及時清理通過新媒體傳播的錯誤言論,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更重要的是,用好新媒體,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同時,持續改進親和力和貼近性不夠等問題,切實提高傳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統籌調配新老兩個媒體平臺,提高工作針對性。蕪湖日報報業集團通過成立全媒體平臺,打造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多渠道融合、多平臺互動的采編發布流程,構建版上版下、線上線下、外宣內宣融合的大新聞、大宣傳格局。其中,在蕪湖市第十次黨代會宣傳上,首次采取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客戶端同步直播,新媒體推出的《“81558”圖解工作報告》等微信被廣泛傳播;會后全媒體開展“五大發展見行動、省市黨代會精神在基層”采訪,期間在央媒發稿30余篇,是一次通過全媒體加強主陣地建設的成功范例。
第三、勇于創新基層工作。關鍵是以輿論引導為抓手,筑牢新聞宣傳陣地,具體地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和社會效益首位的要求,增強責任和服務意識,切實解決好基層基礎薄弱的問題。蕪湖日報報業集團的做法,一是深化“走轉改”。建立127個基層聯系點,每月組織記者蹲點采訪;組建“義工隊”,接受免費服務的基層群眾達1萬多人次;開設“社區報”雙周刊,實實在在反映民情民意。二是聚焦校地合作。創建小記者網站和雜志,與中小學合作建立3000多人的小記者隊伍,培養 “報二代”,提升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參與部校共建,吸收安徽師范大學師生參與報刊的采、編、排、校全過程,將學生推向新聞實踐的第一線。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定期開展業務培訓、道德講堂,引導采編隊伍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打好從業履職基礎;建立掛職鍛煉制度,從上下兩個維度,推薦一線人員到市委宣傳部、基層街道社區掛職,拓展實踐能力,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提供人才支撐。
[1]劉書芳.工匠精神:新趨勢下編輯的傳統回歸與創新[J].出版廣角,2017(2):8.
[2]王永華,充分認識做好網上輿論工作的重大意義[J].當代江西,2016(12).
[3]曹征海.一定要增強陣地意識[N].人民日報,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