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光輝 喻歡歡
首先,在新媒體的強力沖擊下,電視新聞遭遇較大程度的受眾分流,其生存空間受到極大地擠壓。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電視、手機電視、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迅速發展,形成新的傳播生態環境,其全天候、跨時空、在線式傳播、實時性、雙向互動性、個性化等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而移動終端呈現出大屏化的趨勢,使我國的手機上網人群比例不斷激增,這對電視媒介的受眾分流是顯而易見的。媒介融合背景下,通過手機移動終端獲取新聞資訊成為許多網絡用戶的首選,強力地沖擊著電視新聞的傳播。其次,新媒體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傳統電視新聞媒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在新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勢必引發不同話語方的交鋒,而從傳播的時效性、互動性來說,電視媒介對新聞事件地報道及對新聞事件全貌地展現往往要滯后于網絡媒介,以至于陷入新聞傳播被動的局面,影響電視新聞話語的公信力及權威性。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領域也經歷著新聞制作規則、制作流程、制作方式等多方面的技術革新和重組,只有積極應對嚴峻的挑戰,尋求創新和突破,才能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迅速發展,受眾獲取新聞的方式逐步發生著改變,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再拘泥于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固定的播放時間及接受地點,這極大地分流了電視新聞的受眾,因而電視新聞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深化與網絡媒體、移動媒體、自媒體等媒介的融合,以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力。電視新聞可以借助網絡媒體的廣大平臺,拓展新聞的傳播力,吸引更多來自各個階段的受眾群體。例如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站,使電視新聞的內容得以在新媒體平臺實現二次傳播,還可借助微博平臺,提高受眾對電視新聞的參與和關注,保持新聞再傳播過程的熱度,并為新聞的發展提供新的素材,引導新的方向。當前人們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依賴程度日益加強,因而加強電視新聞與移動媒體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在電視媒體播放新聞的同時,也在微信公眾號中推送相關的微新聞,打破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自有邏輯,精選具有專題性、突出聚焦熱點話題的新聞素材,突出新聞的重要部分及生動信息,提高受眾的關注度,增強電視新聞傳播的價值,增強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及傳播力。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應不斷更新傳播的理念,加強媒介融合的力度,拓寬傳播的手段,往多元化發展的方向努力,借助各種媒介的力量,使電視新聞實現多方位、多角度地報道,以提升電視新聞的節目質量及傳播力,多渠道地爭取更多的受眾。
媒介融合背景下,受眾的審美意識的日益提升,電視新聞需要不斷創新表現形式,使新聞主題得到更進一步地突出和深化,才能滿足現代觀眾的趨向求異求新的審美需要。首先,電視新聞應充分發揮電視報道的優勢,采用準確恰當的電視語言,并應用紀實手法、現場采訪、報道等極具電視特色的形式,對新聞進行報道,在表現手法上著力創新,成功發揮出電視的特色所在,呈現出強烈的現場感和可視性,以吸引受眾關注。其次,增強電視新聞的互動性,改變以往受眾群體被動接受新聞的局面,激發受眾的參與積極性。電視新聞可融合電視直播、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異地切換實時視頻、網絡媒體等多種手段,實現電話互動、短信互動、網上互動等,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速度,拓展新聞的覆蓋率,實現即時反饋,將互動的結果直觀地反映到電視屏幕上,使互動成分增加的同時,也構成了節目的本體。再次,利用多樣化元素充實電視新聞。在電視新聞中充分應用畫面、解說詞、字幕、音響、同期聲、音樂、圖樣等多元化的電視元素,不僅能有效深化電視新聞的主題,也能提升電視新聞的生動性及形象性,使受眾在觀看新聞的過程中更親切、輕松,接受度更高。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傳播途徑受到強烈沖擊,受眾不斷分流,電視新聞要在這一形式下尋求生存發展,需要從新聞報道的內容著手,以鮮活優質的內容吸引受眾群,提高電視新聞收視率。一是要追求多側面的立體化報道,使電視新聞的內容既全面又真實客觀。任何事物都具有復雜多面性,而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是縱橫交錯的,因而新聞報道需要對事物進行全方位地考察,全面分析事物的各個方面,并剖析相關事物之間的關聯,使新聞報道呈現出多側面、立體化的特點,進一步增強電視新聞的滲透力。二是增加背景報道,豐富新聞的主題。當前觀眾不僅關注事件的發生,也關注事件的原因,在電視新聞中增加背景報道,呈現得當充分的背景材料,能起到說明補充、解惑釋疑的作用,以豐富并深化新聞的主題,提高電視新聞的宣傳效果。三是增加深度報道,提高新聞的價值。新型媒介在時效性等方面固然具備相對的優勢,但電視新聞在其詳實性、連續性等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優勢,因而電視新聞可憑借聲畫形象,就重大新聞事件、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等進行連續報道、系列報道等深層次報道,著力追尋本質,開鑿內涵,揭示本質,使受眾不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增強電視新聞的價值及沖擊力。
[1]陳映.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與層次[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2]王永新.電視新聞如何創新創優[J].記者搖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