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巖
電視新聞現場采訪過程中,要求攝影人員掌握一定的攝像技巧,以此提升新聞報道的生動性、真實性、準確性以及形象性,其主要的技巧包括搶、等、挑等等。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攝像人員應對相關的技巧進行深入研究和總結,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從而為電視新聞采訪的整體質量提供保障。
攝像技術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從某種程度講,攝影人員也可通過拍攝作品來體現自身實際價值。電視新聞主要是借助視頻以及圖像資料等,對現場的真實情況進行還原,攝影師應精準的控制和把握拍攝角度、光線等一系列的環境因素,其主要的攝像技巧分析如下:
攝像人員在變換攝像頭和移動機位的過程中,應保證畫面的清晰度、不抖動,這是專業攝像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同時也是電視新聞攝像中的關鍵技巧。通過攝影機的移動,可拍攝出不同的畫面,在播放時還應借助多樣化的表現手法達到吸引觀眾目光的目的。該技巧的有效應用,可打破定點拍攝的局限性,使畫面能從多個角度對事件的真實情境進行展現。“移動”技巧一般常用于景物較多、場面較大的環境下,可連續的記錄特定空間內所有復雜的影像畫面。
攝影機在推、拉、搖、移的過程中,保證畫面的穩定性也是電視新聞攝像人員應必備的一項技能。其中,“拉”主要是通過調整鏡頭使被拍攝主體進入到相應環境內;“推”利用攝像機鏡頭,實現被拍攝主體的環境分離,靈活的應用該技巧,可保障畫面的清晰度和穩定性,并結合采訪的實際要求,突出主體實物。但在此過程中,攝影人員應注意的是拍攝主體應一直位于畫面中心,并結合實際的情節發展來確定推進速度[1]。
該技巧主要就是合理的組合和安排畫面取景的范圍和角度,從而使拍攝畫面呈現出一定的藝術效果,使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具有更加直觀、真實的感受。電視新聞的畫面構圖需遵循相應的規律和原則,要具有創新意識,重點突出主題。攝像人員也應具備借助電視畫面揭示現實、展現事件本質的能力,從而使電視新聞更加具有說服力。
電視新聞所表達的內容不僅僅是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還需要重點呈現出事件中生動、典型的情節,為此,在拍攝過程中,要保證內容的全面性、具體性、豐富性,并重點突出事件的主題和特征。無論是何種類型新聞的報道,為保證拍攝畫面能夠更加直觀、真實的展示事件本質,就必須以明確、清晰的構思和立意為前提,并將所有的拍攝畫面進行整理,適當剪裁,既要完整精確、又要簡明扼要的描述出現場的實際情況。另外,攝像人員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也應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并在正式的拍攝工作開始之前,充分了解本次拍攝的主題,以此保證該工作的順利開展。
新聞事件往往瞬息萬變,稍有留神便會錯過精彩的情節,故要求新聞工作人員具備清晰的分辨能力和細致的觀察能力,將事情發展的客觀情況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緊密結合。電視新聞采訪均是以問答方式為主,對于一些非重點的問題,采訪人員可采取一帶而過的方式來進行,而在提問重點的敏感事件時,便可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來進行,并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2]。
美是人類共同的心愿,在拍攝一些美好的事物時,要求新聞工作人員具備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攝影人員可通過自己對于美的理解來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并將這些美好的事物通過畫面分享給觀眾。提升電視新聞的畫面美感,并非只是要求畫面的干凈、整潔,更重要的是需通過各種拍攝技巧,使畫面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該目標能否實現主要取決于兩方面:第一,技術原因;第二,還與電視新聞攝像人員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息息相關。優秀的攝像人員常在完成拍攝任務后,結合實際的配設內容,對其中的景觀、場面、情節、事件、人物、地點等視覺元素進行統一的整理和歸納,通過綜合對比,篩選出最合適、最優質的畫面。畫面之美是攝影師發現、判斷、創造、欣賞美的過程,要求其充分運用藝術積累進行拍攝。
電視節目的固定畫面長度一般為3~4秒,推拉畫面、移動畫面相對較長。這些畫面同樣要求穩定干凈、構圖合理,并能帶給觀眾特殊的視覺美感。無剪輯畫面拍攝常要求一次成型,對于拍攝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為此,很多攝影人員都將無剪輯拍攝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但若想實現該目標,往往需付出加倍的努力,如時常帶上相機到一些公共場所進行訓練,也可向經驗豐富的攝影人員請教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并為自身職業價值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提升電視新聞采訪的攝影技術水平,可全面、直觀的呈現出事件發展的各個階段,從而帶給觀眾一種真實的感受。攝影技巧的靈活應用,可有效提升畫面質量,并保證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攝影人員自身價值的實現以及電視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1]王化,秦志軍.試論如何運用采訪技巧提高電視新聞采訪質量[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8:279.
[2]鄭曉曄.電視新聞采訪中攝像記者與文字記者的有效配合分析[J].科技資訊,2017,1512: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