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鋒



天藍、地綠、水清,綠色是彩云之南最亮麗的一抹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正確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讓各族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實踐中,云南省各地正著力探索,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互利雙贏的文明發展道路。
時值冬日卻溫暖如春,云南普洱城區草木蔥蘢,紅彤彤的火焰花綻放街頭。振興路邊上,一棵三百多年的高山榕枝繁葉茂,人們專門為它辟出一個“倒生根公園”。楊家貴、許志云老哥倆在大榕樹下自彈自唱,自得其樂。他們說:“樹是城里的‘鄉愁,許多老華僑靠大榕樹找回普洱城從前的樣子。為了保護好它,前些年還搬走了公安、司法和法院三家單位。”
普洱市的生態出類拔萃:全市森林覆蓋率接近七成,各級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兩成,擁有全國近1/3種類的動植物。2015年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走進“普洱茶之鄉”,綠色生態文明發展之路,讓這顆北回歸線上的“綠海明珠”熠熠生輝。
賬怎么算?
早在2012年,普洱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下簡稱“創森”)時,私底下也有些質疑的聲音。有人認為:普洱生態環境這么好,事實上就是“森林城市”了,還瞎折騰什么?有人覺得:“創森”得花不少錢,拿這錢搞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更好。
但市里研究認為,如果孤立地看“創森”,當作一項工程,也許會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若把“創森”放進普洱發展的大局看,則是水到渠成,而且非干不可。
普洱仍屬于欠發達地區,所轄九縣一區中有8個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但生態條件優越。普洱早就確定“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戰略,“創森”是題中應有之義,也可以作為工作的平臺和抓手。森林城市是高品質城市的重要標志,是發展方向和潮流,“創森”是功在當代、造福子孫的事情。
在普洱市北部新區,800多畝城市濕地風景如畫,由于草木豐茂,常常是只聞人聲不見人影。不只有城市濕地,在普洱城區周邊,還有1000多畝的洗馬湖生態濕地和近800畝田園濕地。普洱市區只有23萬人口,看不到冒煙的工廠,徜徉其中如在畫中。
2010年6月,普洱成立“森林普洱”建設領導小組,瞄準森林生態體系、森林產業體系、森林文化體系和森林城鎮體系持續發力。“創森”歷時三年,普洱市總計投入資金近百億元。這對于年財政收入只有五六十億元,支出達200多億元的普洱來說,難能可貴。如今,據專業估算,普洱“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每年達2000多億元。
活怎么干?
漫步莽莽叢林中,舒適的“天然大氧吧”讓人心靈寧靜,犀牛在奔跑,水鳥在嗚叫。住在隱藏于林間的小木屋,早上推門可能邂逅野生小動物。這里是普洱國家公園,距離市區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城市周邊有個占地32萬畝的國家公園,非常罕見。
“創森”是“全域化”的事,這意味著不僅在城區,在全普洱境內都要達到森林城市的標準。但森林城市不是“千城一面”,普洱的特色在哪里?
普洱人把保護森林既融入發展理念,又彰顯在做事的細節。在瀾滄縣景邁山,萬畝古茶園的地下,埋藏著一個世界級大鐵礦。但為了保護祖先留下的古茶樹,當地立法劃下開發紅線,正在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予以更完備的保護。在普洱國家公園,供旅游開發的面積,不足5%,如今實際建設還不到1%,且都不在自然保護區里。在犀牛坪景區,企業興建旅游設施的采伐量,還不到給定采伐指標的1/3。景區負責人劉方介紹,公司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處理好和政府、當地居民的關系。
在普洱街頭,綠化的樹種多姿多彩,一年四季花開不同。利用本土物種優勢,多栽本地樹,多種本地花,是普洱“創森”的又一個亮點。一棵棵鳳凰木、榕樹、楊梅、菠蘿蜜、香樟樹、雞蛋花、大花紫薇等鄉土樹,把普洱裝扮成大花園;通過喬木、灌木、藤本、花卉、地被等立體綠化,鮮花走廊、生態走廊和自然山水相得益彰,營造出普洱美不勝收的景觀系統。
不是先天自然條件好就夠得上“森林城市”,綜合施治對欠發達地區至關重要。普洱“創森”重內涵,彰顯南亞熱帶地域獨特風貌,顯山展大氣、露水秀靈氣、弘文蘊底氣,釀出了濃郁的“普洱味道”。
誰是受益者?
“我們這里有城里的設施,還有鄉村的山水,可不是一片樂土嗎?”問起店名的由來,老板楊慶九哈哈一笑。“樂土飯館”占地兩畝,在思茅區南屏鎮菩提箐片區,位于城鄉結合部。
菩提箐片區因建設普洱學院,土地大多被征用。以前村里路是羊腸小道,大車進不來,環境較為臟亂。思茅區結合征地拆遷后統一規劃建設的新民居,一方面進行傳統風貌改造,一方面建設小游園,提升環境。
在外開了20多年飯店的楊慶九,瞅準機會回家創業。如今,菩提箐片區有各具風味的農家樂20多家,成了普洱人周末休閑好去處。
在思茅區倚象鎮魚塘村人楊忠和眼里,最大的好處,莫過于游客的涌入。魚塘村離普洱國家公園牦牛坪景區不遠,旅游環線穿村而過。2013年普洱國家公園建成后,年入園游客從最初的一二十萬人次增加到去年的六七十萬人次。楊忠和說:“我們這里森林植被好,一個雨季下來,有的村民光撿菌子就能賣幾萬塊!”楊忠和家有30畝茶園,2000多棵柑橘,200多畝山林,一家四口人一年收入不下10萬元。
浙江義烏人范有弟,在思茅區山林里找到了一片種植石斛和中草藥的“寶地”。他說,石斛在5攝氏度以下不生長,溫度太高了也不行,普洱的條件剛好合適。在他的“斛哥莊園”里,原始森林里仿野生種植的石斛錯落分布,用生物措施防病,只施羊糞;折一段嚼一嚼,有明顯的黏黏的膠質感。“斛哥莊園”里,種下了3500畝石斛和2000畝中藥材。
思茅區是我國20個林下經濟試驗區之一,境內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興林富民,普洱力求“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大力發展特色林產業。如今,茶葉、咖啡和石斛成為“普洱三寶”,180萬畝核桃和55萬畝澳洲堅果長勢良好,光是綠化苗木一項,一年就有5個多億的產值。2016年全市的林業產值,預計突破200億元。
去英國闖蕩一番后,藝術家賀昆現在踏踏實實地在家鄉洗馬湖片區“筑巢安家”了。作為普洱“絕版木刻藝術”的代表性人物,賀昆在湖光山色中建起工作室,還開了家藝術客棧。他說:“在森林城市里工作和生活,我們越來越‘好在(云南本地話,宜居幸福的意思)!”
建設生態和諧美家園
普洱市是云南省生態創建工作積極推進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16個州(市)的110多個縣(市、區)開展了生態創建工作,已累計建成10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85個國家級生態鄉鎮,8個省級生態文明縣,430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3個國家級生態村、29個省級生態文明村。
西雙版納州連續3年從生態轉移支付中給全州每個鄉鎮補助200萬元用于生態創建工作;大理州對創建獲得命名的鄉鎮進行獎勵,省級生態文明鄉鎮獎勵50萬元、國家級生態鄉鎮獎勵100萬元;保山市對創建獲得命名的縣(市、區)、鄉鎮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給以支持;紅河州加大對生態創建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組織部分縣市到石林縣現場觀摩學習生態創建工作;迪慶州根據自身創建工作基礎薄弱的特點,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整州推動生態鄉鎮和生態村的創建工作;臨滄市在推動“潔凈臨滄”行動的基礎上,全市創建工作整體推動;怒江州注重抓好生態創建與精準扶貧的有效結合,積極探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路子……
放眼云南全省,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工作多點開花,亮點紛呈。作為全省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的“第一梯隊”,西雙版納州、昆明市已基本完成了生態村、生態鄉鎮等細胞工程的創建。目前,大理州、保山市、曲靖市、玉溪市、紅河州、德宏州、楚雄州、普洱市、昭通市正在積極申報省級和國家級生態文明州市和生態縣,創建工作穩步推進,成效顯著。生態文明建設給邊疆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云南省總工會開展“2017年元旦春節送溫暖活動”。云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惠萍率慰問組一行到省級重點工程項目看望慰問職工,現場為農民工發放了困難慰問金和愛心電話卡。
省總工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饒南湖率慰問組一行到大理彌渡縣看望慰問一線職工并親切交流。
省紀委駐省總工會紀檢組長、省總工會黨組成員黃增強率慰問組一行深入一線職工,了解職工作生活情況,并送去慰問金。
省總工會副主席楊衛中率慰問組一行到水電十四局看望一線職工,并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
省總工會副主席彭增梅率慰問組一行深入一線職工家中,送去慰問金、大米和食用油等生活品。
省總工會副主席潘紅偉率慰問組一行到文山州級重點工程項目硯山文化傳媒建設工地看望慰問農民工。
省總工會副主席尚建明率慰問組一行到楚雄州走訪慰問一線困難企業職工,并送上慰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