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翔宇+趙守國
摘要:采用國際貿易標準SITC0-SITC9貨物標準分類法和《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分類法,將出口結構分解為255個貨物出口子類和11個服務出口子類。根據全球19個主要貿易國家1994~2014年的出口貿易數據,按照資本品、消費品、初級品、中間品、傳統服務、信息化服務、金融保險服務以及其他服務的類別,研究出口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規律關系發現:出口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有密切的關聯性,優化出口結構,作為供給管理的手段,有利于改善經濟增長環境。
關鍵詞:出口結構;經濟增長;出口結構變化貢獻度;出口趨勢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3.05
中圖分類號:F061.2;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3-0021-04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tandard SITC0SITC9 and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general agreeme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to divided export structure into 255 subcategories of goods and 11services. In according with the categories of capital goods, consumer goods, primary products, intermediate goods, traditional services, information service, financial and insurance services and other services, it uses the 19942014 export data of 19 major trading countries of worl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trade and the law of economic growth. Result finds that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trade is closely to economic growth, and optimizing the export structure, as a means of supply management, is benefit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export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 of export structure change; export trends
長期以來,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和調控一直倚重于需求管理的政策思路。2008年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為經濟復蘇積極努力,然而復蘇效果不盡理想,需求下降。我國對內外經濟的發展思路需要作出相應的轉變和調整。從對外貿易來看,出口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是在經濟增長結構性減速階段,外需增長的空間相對狹小。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我國的經濟進入了結構性減速的階段[1,2]。
從理論上講,國際貿易的本質是以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商品與服務的生產和交換,在這一假設下所有參與者都能從中獲益。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貿出口每增長10%,能夠推動GDP增長1%[3]。在學術研究方面,相關研究的主要成果可以分為兩大類:①從技術含量或技術結構方面來研究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出口技術結構與經濟增長成正相關關系,中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專業化有利于推動經濟的長期增長[4~8]。從產品技術附加值分布的貿易結構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非對稱效應進行了動態研究,認為出口貿易結構的優化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9~11]。②從出口貿易總額或個別部門來研究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Levin等利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分析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初級產品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遠遠小于工業制成品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12]。經濟增長屬于多因素共同驅動的復合型增長而不是出口導向性增長,出口總量的增加不能非常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13,14]。王文平認為,初級產品出口在加入WTO之前與經濟增長成正相關關系,在加入WTO之后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工業品出口與經濟增長始終呈正相關關系[15]。
這些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①著重從技術結構角度研究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基本都定格于高附加值商品是出口貿易中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忽略了中間價值和低附加值的出口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沒有考慮各國要素和技術稟賦的差異性;②缺乏對出口貿易結構的詳盡分解,缺乏參照比較研究。總體上講,當前研究主要基于單一視角或單一部門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缺乏經濟增長與出口貿易結構規律性演進關系的研究。
1 指標設計及數據來源
1.1 指標設計
本文借鑒和總結相關研究,分別定義了出口結構變化指數、出口結構變化貢獻度以及出口趨勢指數。
出口結構變化指數是指出口貿易在一定時期內的內部結構變化情況,以及從總體上測度出口結構變遷強度的指標。
出口結構變化指數C=K11N∑Ni=1(MiTa-MiTb)2 (a,b=1,2,3 且b-a=1)。
出口結構變化貢獻度是出口結構變化指數的分解,是解釋和說明某一出口類別或項目對于結構變化指數的貢獻份額,從微觀上對出口結構變化進行分析。
出口結構變化貢獻度Ai=K2(MiTa-MiTb)2/∑Ni=1(MiTa-MiTb)2(a,b=1,2,3 且b-a=1)。
出口趨勢指數用以描述某一出口項目從上一個時期到下一個時期的基本變化,刻畫了某一特定出口項目的變化趨勢是增加還是減小。
出口趨勢指數Bi=MiTa/MiTb(a,b=1,2,3 且a-ba=1)。
指數參數說明:Mi為i類別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MiTa是T期Mi的平均值,將時間序列分為三個時期:T1期為1994~2000年,T2期是2001~2007年,T3期是2008~2014年。N是總出口結構中的子類別,包括SITC0-SITC9的全部貨物貿易子類、11項服務貿易子類。K1、K2為常數項修正系數,每一項的出口額占總出口的比列可能比較小,因此本文將K1設為10000,K2設為1000,放大兩個指數以便于分析研究。
1.2 數據來源
根據所得數據,把貿易結構劃分為266種產品類別,其中有255種是貨物類別、11種服務貿易類別。255種商品類別對應于國際貿易分類標準的SITC0-SITC9。255種貨物類別依據其加工屬性和產業鏈級別不同,按照四分法將其分為:初級品、中間品、資本品和消費品。①初級品對應于國際貿易分類標準的SITC0-SITC4,含有88個類別。②中間品主要對應于SITC5-SITC6,含有85個類別。③資本品對應于SITC7,含有50個類別。④消費品對應于SITC8,含有31個類別。按照目前國際公認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本文將服務貿易分為金融保險服務、信息化服務、傳統型服務。
有關貨物和服務貿易的266個類別的數據均來自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庫,該數據庫提供全球各經濟主體的貿易數據,本文為了研究的方便,選取了2015年度全球出口貿易排名前19名的國家作為參照主體。選取這些國家作為參照系的原因:①包括中國在內的19個國家的貿易總量占據全球貿易總量70%;②這些國家的經濟體制比較完善,抵抗經濟風險的能力比較強,可以給我國提供很好的借鑒。本文有關各經濟主體的經濟增長率和資本形成的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的發展指標數據庫。
2 出口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
2.1 出口結構指數變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出口結構變化越活躍,經濟增長越有活力。表1顯示,隨著經濟由增速到減速,出口結構變化指數減小。中國、日本、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以及泰國從T1期到T2期,以及德國的T2期到T3期,出口結構指數分別為717、451、475、363、349、372、445和413,均大于本國減速期及其他國家減速階段的出口結構變化指數。經濟增速幅度小的國家出口結構指數變化(日本:0.57%,451;德國:0.46%,413)小于經濟增長幅度大的經濟體(中國:2.23%,717)。另一方面,在經濟減速階段,減速期的出口結構變化指數小于加速期的結構變化指數。同時減速幅度大的經濟體出口結構變化指數小于減速幅度小的經濟體結構變化指數。如美國、加拿大、法國從T1期到T2期的經濟增速降低幅度分別為1.84%、1.57%和1.05%,出口結構變化指數分別為112、112和141。同時,經濟增速快的國家出口結構變化指數大于經濟增速小的國家,如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大,其出口結構變化指數最大,均值為489。
規律一:出口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有正向關聯作用。其聯動機制在于:當一國的經濟增長趨于強勁時,該國的生產能力提高,各生產要素、資本品、消費品和服務等供給能力增加,從而有能力生產和滿足國內外多樣性的需求。這種多樣性的需求增加導致了供給的結構性變化增加。尤其是經濟增長越強勁,資本積累速度越快,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周期越短,能直接或間接地改善經濟的增長環境。
2.2 資本品的出口比重增加促進經濟增長
規律二:當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變化率為正時,資本品出口由減到增。且經濟增速越大,資本品的出口增加得越快;當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變化率為負時,資本品的出口由增到減。經濟增速越大資本出口越趨增加。
表2顯示,在T1到T2階段,中國、日本、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以及泰國的經濟增長率變化率為正,其出口趨勢指數分別為1.6027、0.9737、1.6256、1.0667等均大于這一階段其他國家的趨勢指數。其他國家在這一階段為經濟減速期,按照變化率減速率由大到小的趨勢指數分別為:0.8693、0.9270、0.9413、0.9537、0.9541和0.9730。在T1到T2階段的愛爾蘭和T2到T3階段的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得最大,但是其經濟平均增長率仍然最高,因此其資本品出口趨勢大于其他國家。
規律二的發生機制為:資本品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是一國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其出口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于出口部門對非出口部門的技術溢出效應[11,16],同時資本品出口增加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17]。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與資本品出口依賴度不斷提高(見表3)。數據顯示,經濟的增長與資本品的出口存在趨強的依賴性,資本品的出口是貿易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2.3 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隨經濟減速比重趨于增加
規律三:無論經濟增速還是減速,初級產品的出口數量都會增加;當經濟增速時,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趨于下降;當經濟處于減速階段時,越是減速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越大。表2顯示,中國、日本和德國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在經濟增速階段分別小于經濟減速階段;其他國家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英國和法國在T1到T2期以及T2到T3期均處于減速階段,初級產品的出口在T1到T2期的出口比重均小于T2到T3期的出口比重。
該規律的發生機制為:初級品作為資本品和中間品生產的基礎,是一國經濟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的多樣性與一國要素稟賦的有限性發生矛盾[18]。因此,國家經濟發展所需的要素稟賦的差異性是各國之間互通有無,無論經濟增速還是減速,對初級品的需求有增無減;由于資本品是影響出口的主導因素,因此在經濟增速時,資本品的出口比重增加,初級品的比重下降。
3 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出口貿易結構詳細分解分析可知,出口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向聯動作用。對出口貿易結構的優化調整是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供給面環境的管理內容,是國家宏觀經濟供給側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①資本品作為出口貿易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項目,以實現技術突破和新能源、智能化等現代新興產業的規模化和成熟化為優化原則,促進經濟持續增長;②在保障目前消費品出口規模的基礎上,實現消費品出口向高端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從而實現消費品出口結構滿足各個國家與各種收入水平的多樣化需求,降低外部需求彈性;③以提高可再生資源的出口質量和堅持能源儲備及新能源開發為原則,優化初級產品的出口結構,實現初級產品出口整體附加值的增加;④充分發揮現有生產要素稟賦優勢,完善工業配套能力,實現中間品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升級;⑤靈活配置服務出口結構。保持傳統服務出口優勢,提高信息化技術水平和引致需求創造能力。結合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加快金融改革,提高開放程度。促進金融衍生品開發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適應國際金融需求。鼓勵海外投資方式創新,采取除并購以外的多種投資組合的出口。
參考文獻:
[1]袁富華.低碳經濟約束下的中國潛在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0(8):79-89.
[2]陳平,等.中國經濟增長前沿課題組.中國經濟長期增長路徑、效率與潛在增長水平[J].經濟研究,2012(11):4-17.
[3]林毅夫,李永軍.出口與中國的經濟增長:需求導向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3,7(4):779-793.
[4]Julia W. Skill Intensity in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J]. Empirica, 2005, 32(1):117-144.
[5]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R]. NBER Working Paper, 11905,2005.13-14.
[6]Rodrik D.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J]. China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06,14:1-19.
[7]Shott P K. 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R]. NBER Working Paper, 12173,2006.8-15.
[8]樊綱,關志雄,姚枝仲.國際貿易結構分析:貿易品的技術分布[J].經濟研究,2006(8):70-80.
[9]包群,許和連,賴明勇.出口貿易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3(3):3-10.
[10]蘇振東,周瑋慶.出口結構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非對稱影響研究:基于產品技術附加值分布的貿易結構分析法和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9(5):42-47.
[11]洪世勤,劉厚俊.出口技術結構變遷與內生經濟增長:基于行業數據的研究[J].世界經濟,2013(6):79-105.
[12]Levin A, Rault L K. Complementarilities between Export and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Semi-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997,46(1):155-174.
[13]Jacint Balaguer, Manuel Cantavella-Jorda. Export Position and Spanish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20th Centur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2004(26): 165-179.
[14]呂惠娟,許小平.出口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再思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2):136-142.
[15]王文平,王麗媛.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經濟增長:加入WTO前后比較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1(12):21-25.
[16]王菲.中國出口貿易結構影響產業結構的機制:基于貿易內生技術進步經濟增長模型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3):83-87.
[17]劉慧,葉宏偉,沈成燕.經濟增長、出口與出口技術復雜度:基于互動機制解析視角的協整檢驗[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1):88-96.
[18]劉丁有,程歡.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結構、競爭力問題分析及發展對策思考[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2(3):18-25.
(責任編輯:張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