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萌
摘 要:消費思想是經濟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勤儉節約的思想造就了黜奢崇儉的消費傳統。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講,這種崇尚節儉的思想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穩定的作用。而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節儉抑制了消費,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等諸多再生產環節的循環。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對此有不同的聲音,“崇奢黜儉”思想的出現,既是對傳統消費觀的顛覆,同時也是對近代消費觀重構的一種積極探索。
關鍵詞:“侈靡”消費觀;管子;桑弘羊;陸楫
中圖分類號:F0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3-0012-02
引言
進入到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在出口頻遭貿易壁壘和國內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形勢下,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由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強勁動力已經初步顯現。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的關鍵,對消費思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對于中國歷史上的消費思想的研究,對我們清晰地了解古人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大有裨益,有助于進一步認識消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對于當代消費觀的構建以及經濟學的發展也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一、古代消費思想的產生:黜奢崇儉思想的動搖
生產決定消費,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貧窮和低消費是中國社會尤其是下層人士幾千年的歷史現象,因此“黜奢崇儉”成為了中國古代消費思想發展的主線。鼓勵消費的思想未能在古代經濟思想中占據主流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崇尚高消費的理念缺乏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人口放任政策和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及揮霍消費等,加劇了社會貧窮,進而導致消費水平低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中國古代是處于絕對領導地位的經濟形式,農業的季節性和不穩定性十分明顯。總之,中國古代的客觀社會經濟條件,決定了刺激消費不可能成為社會消費的指導原則,所以黜奢崇儉成為保證消費需求滿足的不得已的選擇。它曾經起到過穩定經濟、節約資源和積累財富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消極影響。
黜奢崇儉思想是低生產力條件下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阻礙,需要不斷地修正和改進。關于奢與儉之間思想辨析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集中表現在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對傳統的“黜奢崇儉”消費觀提出質疑,于是“崇奢黜儉”的消費思想應運而生。當然在這之前也有思想家提出鼓勵消費思想,其中以先秦時期的管仲和西漢時期的桑弘羊為代表,還有明清時期的陸楫,三人在繼承前人的思想基礎上不斷創新。基于此,本文就三人的主要經濟思想進行比較。
二、管子、桑弘羊和陸楫鼓勵消費思想的相同點
在先秦思想乃至于整個中國古代都在認同“推崇節儉、反對奢侈”的消費觀情況下,管子、桑弘羊和陸楫三人在處理儉與侈的關系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鼓勵消費,反對節儉的響亮口號,同時把消費作為擴大生產的重要手段,從經濟學的角度肯定了消費和生產之間互相影響的關系。
管子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第一位提出鼓勵消費的思想家,獨樹一幟地創立了儉侈并重的消費觀。《管子》中提到:“市者,勸也。勸者所以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其意是指,市場的存在為生產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沒有消費,生產也就失去了繼續下去的意義。體現了現代經濟學思想中的需求創造市場、消費促進生產,揭示了消費—市場—生產之間的必要聯系。“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其指出了鼓勵奢侈消費是有利于擴大勞動者就業的,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西漢時桑弘羊繼續弘揚了《管子》的“侈靡”消費論。他認為:“君子節奢刺儉,儉則固。”節儉要有一個度,過分的節儉即等同于吝嗇。贊同“大儉極下”的思想,認為某種物品該消費的時候就要進行消費,即使花費很多也不是浪費。提出:“官尊者祿厚,本美者枝茂,水廣者魚大,父尊者子尊。”意指侈靡的消費可以加速商品流通,促進生產發展。可以看出,桑弘羊在極力倡導多消費的生活,把奢侈的消費近乎看作是理所當然的。
明代的陸楫在著作《論崇奢黜儉》中進一步提出了鼓勵消費的思想。他說:“自一人言之,一人儉則一人或可免于貧;自一家言之,一家儉則一家或可免于貧。致于統論天下之勢則不然。”對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而言,勤儉節約或許可以使他們免于貧困、奢靡的消費可能是有害的。但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而言,這個道理并不適用,奢靡的消費能夠促進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同時促進生產發展,即“彼有所損,則此有所益”的道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分析了節儉的弊端。
三、管子、桑弘羊和陸楫鼓勵消費思想的區別
(一)管子“奢儉并重”的消費思想
奢儉并重的消費觀是管子思想中最獨特的地方,有人說管子的消費觀是矛盾的,但其體現的是一種辯證思想。“儉則傷事,侈則傷貨。”國家節儉和浪費超過合理界線都是對資源合理配置的擾亂。“不知量不知節不可”,不懂得適量和調節也是不可以的,儉侈有度才是最好的,提倡適度的消費觀,而奢和儉的實施又是有條件的。
1.在一般情況下,管子是提倡節儉、反對奢侈的。“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不聽鐘鼓非惡樂也。為其傷于本事,而妨于教也。”(《禁藏》)君王不建造華麗的宮殿不是因為他喜歡簡陋的房舍,不聽鼓樂不是因為他討厭音樂,而是這樣會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妨礙教化的推行,因此君王、臣子和百姓都要注意節儉。“主上無積而宮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修,乘車者飾觀望,步行者雜文采,本資少而末用多者,侈國之俗也。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八觀》)貧困年景下宮殿修得很豪華,平民衣服也很講究,農產品少而奢侈品卻很多。國家浪費就會造成人民貧困,所以在正常年景下管子是主張節儉的。
2.在農業歉收和經濟萎靡的災荒之年,可以利用消費來刺激生產的發展。“若歲兇早水鐵,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后無兔者為庸。故修宮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策也。”(《乘馬數》)如果遇上干旱或者洪水等災害,百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農業的支撐,國家就可以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雇傭那些養不起家畜的百姓做工人。修建亭臺樓閣就不是為了君主享樂,而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經濟政策。“如以予人財者,不如無奪時;如以予人食者,不如無奪其事。”(《侈靡》)“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親,則君臣之財不私藏,然則貧動肢而得食矣。”(《侈靡》)因此,在災荒之年的鼓勵消費確實能夠起到增加就業、擴大生產、刺激經濟的作用。
(二)重商理論——桑弘羊經濟思想的核心
桑弘羊是中國古代重商理論的積極倡導者,否定了先秦思想家“重本抑末”的思想。“富國何必用本農,足民何必井田也。”(《鹽鐵論·力耕》)國家致富不一定依靠農業,井田制也不是百姓富裕的唯一辦法。“富在術數,不在勞身;利在勢居,不在力耕。”(《鹽鐵論·通有》)在他看來,農業并不是致富的唯一途徑,要取得財利和增加收入在于發展商業,利用商業的不等價交換和城市的空間條件,也可以致富。桑弘羊倡導將價格當成是輕重關系平衡的工具,由封建政府來運用和管理,在解決財政危機的舉措上拋棄了以往增加賦稅的方法,積極倡導統一鑄造貨幣,推行酒類、鹽鐵專賣,創辦平準、均輸制度等經濟改革措施。
桑弘羊繼承和發展發展了管子的經濟思想,還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經濟見解。桑弘羊的主導消費觀念是同管子一樣的侈靡消費觀,但他無條件地提倡侈靡。他極力主張擴大消費來刺激生產,這與今天的經濟學中大力提倡刺激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的思想是有相似的地方的。“百工居肆,以致其事,農商交易以利本末,山居澤處,蓬篙堯■,財物流通,有以均之,是以多者不獨衍,少者不獨饉。”(《鹽鐵論·通有第三》)農商業之間的流通和交換對二者的發展都是有利的。那些位置偏僻、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更應該實現彼此之間商品和貨幣的交換,這樣就可以使發展差距大的地方平衡一下,共同發展。可見,桑弘羊對于消費的認識已經到了商品流通的領域,甚至還涉及到消費對分配的影響,商品流通對于農工商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這種思想上,桑弘羊比管子又進了一步。
(三)陸楫徹底的“崇奢”消費觀
陸楫的“崇奢”的消費觀比管子和桑弘羊更為徹底,他不像管子和桑弘羊在“崇奢”的同時偶爾強調一下“尚儉”,他是完全徹底地提倡奢侈、反對節儉。“予每博觀天下之勢,大抵其地奢則其民必易為生,其地儉則民必不易為生者也。”(《蒹葭堂雜著摘抄·禁奢辨》)陸楫認為,消費高、奢靡之風盛行的地方能夠提供更多就業就會,謀生就會相對容易。因為“俗奢而逐末者眾也”,即風俗奢侈的地方工商業比較發達。
“只以蘇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時而游,游必畫舫、肩輿、珍羞、良醞、歌舞而行,可謂奢矣。而不知輿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其幾!”(《蒹葭堂雜著摘抄·禁奢辨》)富人的奢侈消費帶動了地方就業,使得窮人得以謀生,市場的繁榮“正起于奢”。在陸楫看來,奢侈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并不總是有害的,相反很多人會因此受益。“彼以粱內奢,則耕者、庖者分其利;彼此以紈綺奢。則鬻者、織者分其利。”(《蒹葭堂雜著摘抄·禁奢辨》)正如孟子所謂:“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孟子·滕文公下》)說明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的必要性,財富在富人的奢侈消費中重新獲得分配,服務行業得到發展,使人們都受益。
總而言之,正是因為崇尚節儉的消費思想在中國古代長時間占據著主導地位,所以鼓勵消費的經濟思想才顯得尤為可貴,這種思想與西方經濟學家主流的消費觀念不謀而合。當前我國仍然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對古代鼓勵消費的經濟思想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把消費政策作為宏觀調控中的重要手段,發揮消費在投資、就業、生產領域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