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
【摘要】本文系統深入地探索了中國自貿區貿易發展對中國產業升級的影響機理、實現路徑及其風險防范問題,并提出了中國自貿區貿易自由化促進產業升級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自貿區 貿易發展 產業升級 影響機理 實現路徑
一、中國自貿區貿易發展對產業升級的影響機理
自貿區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貿易自由化,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的國家或地區,其負面清單所列出的項越少。例如美國對外開放程度大,北美自由貿易區基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開放負面清單的情況下對美國的產業轉移,以及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產業升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北美自貿區主要為美國進口初級產品和制造業原料提供了便捷,成員國之間減少關稅壁壘,貿易自由化加快國際貿易各資本要素的流動,同時美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墨西哥轉移,加快墨西哥工業化進程。美國利用廉價勞動力和技術資本互補,促使美國的制造業競爭力加強。
中國成立上海自貿實驗區,為了進一步擴大自貿區的開放程度,擴大貿易自由化,負面清單由最初的190項條款減至現今的122項,而且以后將會得到進一步縮減。自貿區在貿易監管領域: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受理平臺,貨物狀態分類監管以及海關部門的23項監管服務創新等措施為貿易便利化提供了平臺。
在自貿區,負面清單的實施對中國產業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負面清單機制擴大了市場機制起決定作用的范圍。負面清單的縮減導致政府的調控范圍減少、調控作用降低,市場機制占主導地位,起著基礎性、決定性作用的領域擴大。在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的調節領域,主要受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影響,市場信號靈敏,迫使企業通過加強技術研發創新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績效,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促使該領域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在負面清單減小基礎上擴大了進口稅收優惠的范圍,提高了進口稅收優惠的程度,促進了先進技術設備及稀缺原材料的進口。自貿區實行促進貿易的優惠政策,例如對自貿區內生產企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進口所需的機器、設備等貨物予以免稅,自貿區內注冊的融資租賃企業實施退稅,自貿區實施的零關稅政策和設立退稅點,極大了鼓勵企業進口高新技術設備,促使中國在吸收引進的同時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創新,在吸收和模仿的同時促進產業升級。三是在貿易自由化和“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高質量的消費品會大量流入中國,從而導致國內市場上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迫使國內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質量水平和品牌地位,進而促使生產消費品的相關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中國自貿區貿易發展對產業升級的影響路徑
中國自貿區發展對產業升級的影響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貨物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產業升級的影響路徑;二是服務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產業升級的影響路徑。
從貨物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產業升級的影響路徑來看,目前我國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為主,一般貿易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然而加工貿易的貿易方式并不一定會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一般貿易是從產品的研發,到設計包裝,生產制造,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企業,相對于加工貿易的“貼牌生產”和依賴國際市場,一般貿易對企業研發新產品,自主創新能力起到促進作用,在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生產高附值產品,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自貿區在貨物貿易自由化下,對一般貨物貿易的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在市場開拓、出口退稅、關稅減免、商品免稅等方面予以鼓勵和政策性引導,促使一般貿易企業蓬勃發展,提高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有利于我國企業研發生產自主創新產品,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促使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轉型升級,一般貿易優化升級。同時貿易自由化有利于一般貿易在自貿區順利的開展,有許多一般貿易型企業紛紛入駐自貿區,享受國家政府提供給自貿區的特殊優惠政策。同時,自貿區促進了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加快了相關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我國主要是以初級產品為主的加工貿易,承接這種加工貿易的企業主要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不能通過進口國外的核心技術開發和創新自己的產品。以廣東省為例,加工貿易主要以“三來一補”和“來料加工”的方式來獲取“微笑曲線”的低端的利潤,目前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因此加工貿易型企業轉型升級尤為迫切。2015年我國一般貿易在出口方面,出口額為22735.3億美元,占比為53.4%,同比增長1%,但加工貿易去年的總出口額為7977.9億美元,占比35.1%,同比下降9.8%。一般貿易的比重上升,加工貿易的比重下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與自貿區的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系。加工貿易的企業為了獲得與一般貿易企業同等的特殊優惠,很多加工貿易企業轉型為一般貿易企業,加工貿易產業同時延長產業鏈,改變傳統加工貿易單純制造加工的方式,從產業鏈的上游到下游,實行全方面的把控,增強國內的配套體系,參與多個環節的研發與制造,從“微笑曲線”的低端延伸兩邊的高端,并且促使加工貿易企業與其他產業聯系,有利于技術外溢效應的發揮。
從服務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產業升級的影響路徑來看,服務貿易不同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是一種無形貿易方式,服務貿易自由化涉及的領域更廣,現代服務貿易具有高附加值、無形性、不可儲存性、高科技性等特點。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抑制服務業寡頭壟斷,促使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激烈,價格降低,鼓勵生產者提高生產力。例如通信服務產業,由于涉及國家安全問題,通訊服務領域大多數都是國家壟斷的,因此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通信服務業的發展,在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下,開放通信服務領域,有利于提高通信服務業的競爭水平和提高效率,實現該領域的外部規模效應,促使通信技術服務市場化程度提高,為我國通信技術的引進、咨詢提供了幫助,加快通信服務業的革新。
服務貿易自由化將會帶動生產要素流動,如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會加快技術、知識傳播和資金的運轉,增強技術外溢效應。同時會促使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傳播先進的管理經驗,提供更多的服務貿易崗位,促進就業增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加快我國第三產業結構升級。目前我國自貿區利用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條件,形成了以現代航運物流、現代融資租賃、航天航空等高端制造業研發設計,跨境電子服務貿易收付和結算的快捷便利高端的服務業運營點。自貿區不僅發揮現代服務業集聚作用,還建設發展綜合貿易服務區,開展服務貿易統計試點工作,培育發展綜合服務貿易企業和建立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品牌。
三、中國自貿區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產業升級的風險分析
在自貿區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中國的產業升級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特別是中國的一些弱勢產業會遭受到嚴重沖擊,貿易自由化加大國內外競爭,部分產業由于產業制度和效率不高,抵御經濟風險的力量弱,會使產業處于不安全的狀態中,產業安全受到威脅。因此,如何處理貿易自由化的風險對產業安全建設為重中之重。
(一)外資控制風險
自貿區的貿易自由化會吸引外資來華投資,外資可能會從技術、股權、品牌、企業運營等方面對我國的產業進行控制,造成我國產業受到安全威脅,會發生外資擠出內資行業的情況。外商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對我國產業的技術層進行壟斷,使我國產業嚴重依賴國外的核心技術。外資并購和外商增加中外合資企業的股份會形成行業壟斷,導致民族品牌的喪失,外商通過股權來控制國內產業,將國內的企業轉變為跨國公司的工廠,并使其在全球產業生產鏈的低端環節,導致我國的產業在國際分工格局中處于劣勢地位,國內的產業系統會遭到威脅。
(二)進口沖擊風險
自貿區建設下的貿易自由化,中國從國外進口數量增加,貿易開放將會對中國的部分弱勢企業造成沖擊。農業將會受到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農業出口大國競爭的影響,國內的農產品市場份額下降,農業受國際市場價格因素影響波動大。例如奶制品的進口增加會加劇國內奶農的收益下降,降低奶農的生產積極性,近年來隨著進口奶粉的增加,導致國產奶制品產業出現積壓滯銷,甚至小型奶制品產業停產倒閉,尤其是自貿區成立后,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乳制品的大量進口對我國奶牛養殖業和乳品制造業產生巨大沖擊。我國的服務業也受到日本、韓國等國的進口競爭,服務業的文化產品進口使我國出現韓流、日流現象十分嚴重,不利于我國民族產業和本土文化的發展。
(三)貿易保護主義風險
自貿區貿易自由化擴大了中國的貨物對外出口,但同時也面臨進口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保護主義次數增多的情況,西方的發達國家頻繁對我國出口的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2015年美國對我國就發起了43件反傾銷案件,其中主要是針對中國的鋼鐵、玩具、服裝、輪胎。歐美國家并且以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等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出國的商品禁止進入發達國家國內,嚴重阻礙了我國出口企業的發展。我國出口企業大多是國家的主導產業,例如我國的鋼鐵產業,在反傾銷調查案例當中鋼鐵產業占比重最大,不僅給我國鋼鐵產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作為主導性的鋼鐵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大,產生的負面影響會引起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瞻效應,對其他產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沖擊,對中國的產業升級產生消極作用。
四、中國自貿區貿易自由化促進產業升級的對策建議
隨著我國的自貿區貿易自由化程度加深,自貿區加快了優勢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弱勢產業得到巨大的沖擊,因此要通過貿易自由化擴大了產業發展的空間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增加國際競爭力。
(一)加強服務貿易建設,推進外貿轉型
我國的服務貿易相比于貨物貿易來說發展晚、起點低、基礎差,我國的服務貿易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與此同時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的潛力很大,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對服務產業進行松綁減負,鼓勵服務貿易發展。對創新創業的服務貿易設立基金扶持,方便中小服務企業進行融資。完善服務貿易政策體系,培育大型的跨國服務品牌,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標準和服務技術,加快培育我國服務產業,通過競爭提高服務業水平,促使國外的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優化升級。
(二)合理利用外資,優化產業結構
在自貿區背景下,我國的行業集中度過度,我國目前與大部分國家進出口貿易多以技術含量不高的中低端產品為主,因此區域內貿易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中國需要對中低端產業進行改造,加大科研開發力度,培育高新技術人才,提高科技水平和國民素質水平。我國可以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利用外資來提升中國產業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傳統優勢產業,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引進服務,加大研發投入等方式來打造國內企業技術溢出的比較優勢。
(三)鼓勵跨境電商發展,創新貿易方式
當今互聯網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互聯網帶來新興產業革命,傳統企業+互聯網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自貿區內可采用互聯網+貿易做線上線下“O2O”模式,滿足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網購需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大大提高了貿易自由化的開放程度,擴張了世界市場邊界和路徑。開展自貿區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支持出口企業建設“海外倉”模式,完善跨境電商的監管政策,將跨境電商的產業價值、傳播價值和創造價值,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Romain Wacziarg, Karen Horn Welch,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Growth:New Evidence[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8(6):187-231.
[2]Fung,K.C.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some political and economic?considerations[N].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2007(6):1-20.
[3]王濤生.制度創新影響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機理、模型與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4]王蕊.袁波.中國自貿區建設對產業發展影響[J].國際經濟合作,2013(11):18-22.
[5]王濤生.中國出口競爭新優勢的測度與分析[J].管理世界,2013(2):172-173.
[6]張燕.陳漓高.從對外貿易角度看中國產業升級的路徑——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7(12):42-87.
[7]王濤生.制度影響國際貿易成本競爭力的內在機理研究[J]. 經濟學動態,2010(02):42-4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512303001)及2015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湘教通[2015]84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