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亮+陸昱江
【摘要】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其演化與發展契合著國家和民族興盛的每一個環節。人民幣是我國經濟體系的核心,體現了我國政治經濟變革的核心特點。人民幣的發展歷經了戰后經濟恢復、計劃經濟時期、市場經濟階段以及進一步的國際化等階段,并呈現出國際化與電子化的發展趨勢。隨著人民幣加入SDR并占據10.92%的份額、CAFTA和AIIB的建立及“一帶一路”計劃的穩步推進,人民幣也將逐漸走向世界,成為唯一能夠與美元分庭抗禮的貨幣。
【關鍵詞】人民幣 發展歷史 發展趨勢
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并以國家信用保障其流通。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體系并獲得了10.92%的占比權重,人民幣將形成與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分庭抗禮的格局,其國際化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對人民幣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必須首先了人民幣的發展歷程。
一、人民幣發展歷程
人民幣發行至今共計五套數百個幣式,體現了我國政治經濟體系變更的四個核心階段。
(一)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及意義
我國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時間為1948年12月1日,此時距全國解放仍有近一年時間,其流通期主要為我國戰后經濟恢復階段,是我國重建經濟基礎的關鍵。由于國統區金圓券泛濫,第一套人民幣面額普遍較大,最大面值為一萬元,是目前收藏價值最高的人民幣幣種之一。由于第一、二套人民幣發行間隔較短,且第一套人民幣為過渡階段貨幣,幣種改革幅度較大,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印痕,對研究建國初期經濟重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個五年規劃的落實以及全國范圍內公私合營等重大歷史事件都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二)第二、三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及意義
第二、三套人民幣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典型代表。1954年末,隨著我國工業、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不斷深化,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全面進入計劃經濟階段。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大幅縮減了幣值,具有非常鮮明的公有制計劃經濟的特色,象征著我國正式進入延續數十年之久的計劃經濟時代。第三套人民幣則是對第二套人民幣的補充和調整,沿用時間長達二十五年,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民幣版本。
第二套與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時間非別為1955年2月21日及1962年4月15日,最大面額均為10元。至1987年4月27日第四套人民幣發行,此兩套人民幣版本的使用時限共計32年,跨越了我國整個計劃經濟時代,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了我國計劃經濟的主要標志之一。盡管幣種面值基本穩定,但具體的設計樣式則深刻反映了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政治與經濟的差異化發展導向,是研究特殊歷史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佐證工具。
(三)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及意義
1987年,我國開始發行第四套人民幣,代表著我國改革開放已經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在實質上確認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已難以滿足當時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該版本的人民幣最大特點是將幣種的最大面額提升至一百元,有效解決了大額度現金交易困難的問題,但也從側面印證了深化改革開放后,我國通貨膨脹率迅速提升的客觀現實。在這一階段,盡管我國的國民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同步衍生出了包括通貨膨脹、非法貿易、經濟體制轉型帶來的下崗潮及國有資產流失等諸多社會經濟問題。
(四)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及意義
我國當前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幣于建國五十周年,即1999年10月1日發行流通,最大面額仍為一百元,但取消了兩元幣種,同時增加了二十元面額的幣種,并逐步淘汰了分位貨幣的流通,反映了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物價的不斷上升及貨幣實際購買力的持續下降。
第五代人民幣的發行,將人民幣推向了國際化的舞臺,在這一階段,我國順利完成世貿組織會員談判,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后,人民幣成功加入SDR,進一步推進了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不同人民幣版本的更替,不僅反映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更體現了深層次的社會體系與思維意識的變革。對我國近代貨幣發展歷史的研究,不但能夠解析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更可以深入研究我國重大決策背后所蘊藏的真實內因,在人民幣不斷走向國際化的今天,其參考與借鑒意義也日漸提升。
二、新時期人民幣的發展趨勢
新時期人民幣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國際化與電子化兩方面:
(一)人民幣的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飛躍式發展,其主要推動力量則是全球貿易的深化及我國工業產能的嚴重過剩。
2015年,我國大陸地區GDP總量預計達10.9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17.9萬億美元,為排名第三的日本的2.5倍。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金磚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美國經濟復蘇緩慢、歐債危機不斷發酵、中東難民潮及英國脫歐帶來的歐盟分裂擔憂等問題的綜合影響下,我國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在發展過程中,盡管成功保障了生活必需品價格的基本穩定,但我國房地產等行業仍出現了畸形發展的狀況,同時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使得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為應對全球經濟下滑的不利因素,黨和政府提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拉動型經濟轉變,同時嚴控三公消費,不斷深化國際商貿往來,積極利用世界市場消化我國工業經濟的剩余產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CAFTA與AIIB的全面落實和“一帶一路”方針的提出,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內部矛盾,推動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人民幣加入SDR則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人民幣的電子化
虛擬貨幣的出現是現代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成果和基本保障,更從根本上改變了商貿、物流等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使得電商等新興行業一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持續提升,而金融業與電子商貿的增速更是遠高于第三產業的平均增速,電子貨幣的使用范圍也由此擴展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其輻射影響力已接近傳統的實體貨幣。
三、人民幣發展的內因分析
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混亂的貨幣體系相比,人民幣的發展迅捷而平穩,在短短六十余年間,從最貧困落后的國家貨幣躍升至具有較大世界影響力的幣種,更成為唯一具有挑戰美元地位的單一國家貨幣,其主要原因包括: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穩定
建國之后,黨和國家成功保障了國內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徹底將長達一百余年、范圍遍及全國的戰火阻擋在國門之外,為國家的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機。而只有穩固的社會經濟環境才能孕育出可靠保值的貨幣體系。
(二)具備完全自主決策權
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民幣將是唯一一種能夠挑戰美元霸權的貨幣。英國脫歐引發的歐盟動蕩及英國、日本對美國的政治依附,使得歐元、英鎊和日元都只能作為美元的輔助幣種,相關國家也難以具備完全意義上的貨幣自主決策權。我國長期奉行獨立自主的政治經濟措施,貨幣政策的制定能夠更好地體現國內經濟發展的真實需求。
(三)人民幣的發展歷程連續且穩定
人民幣長期成為我國的法定貨幣,為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貨幣形式與面額變化核心是為滿足各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與不同時期的具體國情具有極高的契合度,而人民幣自身的發展歷程是連續而穩定的,避免了因重大貨幣調整而導致的經濟斷層。
參考文獻
[1]婁季芳.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和經驗借鑒[J].大連干部學刊.2011(10).
[2]第一套人民幣的誕生過程[J].中國金融.2004(18).
[3]郭曉峰.第三套人民幣停止流通后兌付問題淺析[J].河北金融.2006(12).
[4]康柳碩.漫談第四套人民幣[J].甘肅金融.2006(05).
[5]蘭天.探究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9).
[6]洪葭管.擔綱負重的人民銀行[J].中國金融.2013(23).
作者簡介:陳宏亮(1989-),男,廣西南寧人,研究方向為金融與保險;陸昱江(1989-),男,廣西南寧人,就職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金融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