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廣
[摘要]由于組成結構的特殊性,紙質文物在保護和貯藏中有很大難度,除了容易受到蟲害損壞外,紙中纖維還會受到有害氣體、溫濕度的影響,導致紙張出現發黃、粉化等情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博物館內紙質文物保存現狀,并研究了影響書畫文物保護的各項因素。
[關鍵詞]博物館;紙質文物;保存現狀;病害原因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24-0065-02
紙質文物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各地區博物館主要的收藏對象。但是,由于受其自身特性和保存環境的影響,紙質文物的保存保護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如何提高我國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水平,是我國各地區博物館應重點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分析影響保護紙質文物的因素,探索合理、有效的保存方法和保護途徑,對于提高文物保護質量、促進博物館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紙質文物保存數量與保存類型
據有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某博物館當前有5萬余件(套)文物藏品,其中紙質文物約有1920套,具體為古代書畫354幅,古代書籍570余冊,碑刻拓片367套,其他為450余件。該博物館有形式多樣的紙質文物。從文物級別上看,館藏一二級紙質文物所占比例很少,三級紙質文物相對而言有些多,還有一些沒有定級的紙質類文物收藏品。從文物時代與實際用途上看,不但有很多明清時期的書畫和經卷等,也有很多近現代的文書檔案、手稿、票證等。不同類型的紙質文物,由于其寫印色料、紙張和尺幅形態的差異,其保存方法自然也有差異。
二、紙質文物存放條件與存儲方法
此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綜合其來源和時代的不同,分別保存在幾個不同的庫房中。在展廳內只展出了少部分的紙質文物。在整個紙質文物中,書法繪畫類文物是主要類型。書畫房不但是保存紙質文物最集中的庫房,而且也是全館主要用于保存紙質文物的重要庫房。一般在圖書閱覽室內存放古籍圖書,有特定的實木柜,平日里鎖上,專人保管鑰匙,古代書籍的借閱需要由領導批準。一些早期的名人題詞、照片和檔案類紙質文物,存儲在資料室內,由專人負責保管。通常狀況下,在館內工作需求下,作為資料可由領導批準和簽字后向外借閱。一些品相好、價值高的紙幣與地契存儲在珍品庫房中,此庫房中還有陶瓷器、青銅器和金銀器等。證書、手稿、郵票和糧票等近現代紙質文物一般存儲在現代文物庫房內 ,與同類材質的文物一起存儲。平日里,在展廳里并未展出很多紙質文物,只有一少部分紙質文物在展廳內展出。據了解,館內也會經常舉辦一些民俗文物展、館藏書畫展、石刻拓片展等,有關紙質文物在短期內展出。
三、影響書畫文物保護的因素和改進措施
(一)蟲害與微生物影響及其保護改進措施
1.蟲害及其保護改進措施
紙張組成部分給害蟲提供了生長的食物,加上適宜的環境氣候,病蟲害就會肆意蔓延。在不嚴重的情況下,輕則會蛀蝕成洞,嚴重的話會使紙張裂成碎片,這是保管書畫紙質文物不能忽略的重大問題。我國當前發現的害蟲類型有煙草甲、毛衣魚和書虱等,它們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在沒有適宜的生產環境或者沒有食物時,它們能夠在紙張上休眠,在達到一定溫度后,就會快速的繁殖。可見,環境的潮濕度影響著蟲害繁殖的速度。其中,書虱和毛衣魚嚴重危害著紙張纖維。毛衣魚在我國各地區都有分布,是室內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害蟲。長度約為12毫米,全身密被銀色鱗片,頭大、喜潮濕。爬走很靈敏,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喜歡吃纖維和蛋白質等食物,對書畫一般蛀食表面很多。書虱柔弱,有短翅和長翅,也有無翅的,但是很少。頭大,后唇很發達,呈球形,有凸出。嚴重危害著檔案和紙質圖書文物。結合這些蟲害的基本特征,保護紙質文物應采用相應的措施。在將所有文物入庫前,應展開相應的消毒和清潔處理。
2.微生物病害及其改進措施
真菌是生命最弱小的一種生物,但它與其他生物相同,在生命活動中,與周圍環境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真菌生長繁殖既需要很多養料成分,也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境條件的轉變能夠使真菌的生理、形態有所變化。真菌最需要的營養就是水分。在PH達到85%~100%時,真菌生命力最為旺盛;在PH值為38%~40%時,真菌孢子仍可以成活。因此周圍環境水分越發充沛,真菌的生命力就會越頑強,真菌的發育和繁殖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反之,即便有很多的養料,但水分不充足,真菌也沒有辦法生長。被真菌污染過的地方,紙張PH值會快速增加,在情況嚴重時,90天左右可出現高達7%左右的草酸,致使紙張出現腐蝕和發黃的情況。同時,真菌還能夠分泌出有機酸,加強了紙質文物酸性,出現酸老化,紙質變脆,嚴重影響了紙質文物的使用年限。在繁殖中,真菌會分泌出帶色物質,導致文物表面出現各種顏色的斑點,這也就是紙張中最為常見的微生物病變。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做好預防防控工作,阻斷真菌營養的來源,控制文物庫房的濕度和溫度,使微生物無法生長和繁殖起來。盡量安裝恒濕恒溫設備設施,控制好溫度,從根本上抑制真菌在文物上的生長和繁殖。
(二)光與熱的影響及其保護改進措施
在紙質文物保護中,光與熱的問題也很重要。光對書畫文物的危害包括三種方式:一是光輻射熱,光向外輻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熱效應,形成高溫危害紙張;二是光氧化反應,光照射在紙張上,纖維素分子活化后,容易出現氧化反應,降解了纖維素,聚合度不斷下降,木質素就會出現氧化;三是光降解,在紙張吸收光能,并達到化學鍵的解離能時,就會斷裂某些化學鍵,破壞了紙張原來的質量。由于光源的不同,光線分為人工光和自然光兩種類型。日光就是自然光,除了日光以外的光都是人工光。人工光分為可見光、不可見光兩種類型,其紫外線屬于不可見光,給紙質文物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必須要避免紫外線直照進藏品中。光線過強,會致使紙質文物中在激發纖維素后出現化學反應,既大大降低了分子聚合度,又降低了纖維內分子結構機械能力和斷裂能力,甚至還會出現顏色變黃和脆裂等狀況。有關實驗結果表明,在紫外線光照2個小時后,敏感織物便會逐漸褪色,在17個小時后褪色就會越發明顯。在同一種樣品上,太陽光直射30個小時后才開始褪色。可見,光會極大地破壞書畫。因此應該在展室、庫房安裝無紫外線的人工光源,并安裝上濾紫外線玻璃,確保有害光源無法侵害文物。
(三)溫濕度影響及其保護改進措施
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變化會損壞紙質文物,這種損壞是最普遍和直接的。在這種狀況下,就會因吸水問題或者脫水問題而出現形變,進而給保存紙質文物帶來很大的影響。在溫度逐漸上升后,纖維質地文物原有水分蒸發后,會出現收縮、干裂等狀況。一旦溫度太低,就會使紙張中的水分出現冰結,進而損壞紙張內部結構鏈。有關實驗結果表明:在完全濕潤的環境下,一根干燥的纖維直徑會增加到原來的30%,而長度最多只增加2%。這就說明干燥的纖維能夠吸收大于自身體積多倍的水分,但長度變化不大。反復的變化對紙張強度有所降低,致使紙張出現變形。在溫度高低的變化下,會使纖維出現熱脹冷縮變化,縮短了書畫紙張的壽命。可見,過于潮濕的環境影響紙質文物的原本質量,會滋生微生物。所以,想要確保紙質文物的完好保存,應高度重視濕度和溫度。想要降低室外溫度和濕度對庫房內部環境帶來的影響,通風技術、防塵技術尤為關鍵。
(四)有害氣體影響及其保護改進措施
文物保護中的環境因素有很多,也有著很大的影響。空氣污染會損害各類文物資源。當前,對紙質文物危害最為嚴重的是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和硫化物。這些有害氣體的共同特性就是與水作用有酸生成。有關研究結果證明,在促使紙張老化過程中,酸是主要因素。一些含有氧化性的有害氣體還會導致紙張纖維素出現氧化,影響了紙張強度拉力,使紙質墨跡氧化出現褪色。這就需要我們加大力度控制并改善展館附近的環境,擴大博物館附近綠化面積,便于吸收空氣中潛藏的有害氣體。并利用空氣潔凈設備使庫房內和展廳衛生保持干凈,經常打掃,最大程度確保文物不會受到有害氣體的侵害。可以針對性地制作一個空氣濾層,并且在其中加入堿性物質。這樣制作的目的在于能夠更好地清除空氣中包含的有害氣體,同時也能夠有效阻止空氣中的粉塵。制作這個空間濾層最為節約成本的方法是采用某種或者多種干式化學介質,比如活性炭、活性氧化鋁等。
四、結語
紙質文物的病害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在運用傳統紙質文物保護方法基礎上,運用合理的手段,科學地、完善地修復和保護紙質文物,盡量降低一些蟲害和有害氣體對書畫的影響,控制好博物館內溫度和濕度,這樣才能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王亞龍.影響紙質文物耐久性的內外因素探析[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3,(1).
[2]徐方圓,吳來明,解玉林等.文物保存環境中溫濕度評估方法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S1).
[3]陳剛,張田.近代書籍紙張中“狐斑”的發生特點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4).
[4]杜侃,高雅.硼氫化鉀對于氧化紙質文物的還原作用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2).
[5]譚敏,王玉. 紙質文物的無損和微損觀察分析方法[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2).
[6]張霆,張永俊,汪培梓. 河南館藏紙質文物保護調研[N].中國文物報,2012-08-08.
[7]顏毅,王春.館藏紙質文物結構與成分的分析研究[J].文物修復與研究, 2016,(00).
[8]趙陽,徐東良,陳玉珍.吐魯番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的儲存與展示環境評估[J].吐魯番學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