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
【摘 要】現代大學生因挫折承受能力不強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因此受到廣泛關注。調查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全國水平。[1]針對此現狀,作者從人際關系、家庭和社會就業方面進行分析,同時尋求解決途徑,讓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大學生挫折 挫折承受
方法:采用“挫折承受力調查問卷”對北京地區4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再用SPSS軟件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結果:1.受人際關系困擾越多的大學生挫折承受力越弱。2.家庭氛圍越差的大學生挫折承受力越弱。3.就業壓力越大的大學生挫折承受力越弱。4.挫折承受能力與學生在校期間在學生會的任職經歷、性別等無直接的關系。
一、研究對象、工具和方法
承受力是指個體的心理對外界刺激所能接受的程度,[2]心理反應能力、應激能力、抗壓能力和平衡能力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動力結構。[3]心理承受力指的是個體承受能力或者應對壓力的能力。
(一)對象
本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樣發放問卷 460 份。其中,未能回收與作廢的問卷共 23 份,占全部問卷的 5%,有效問卷共 437 份,占 95%。
(二)工具
本次研究所編制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挫折承受力調查問卷,問卷共 30 小題,以“是”和“否”作答,“是”記 1 分,“否”記 0 分,其中15題使用反向記分原則。
(三)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采用團體施測方式,發放大學生挫折承受力問卷調查表。該量表信度、效度較好。
二、研究結果
(一)我們對參與本次調查的 437 名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數據進行了統計,調查人數437人,最高分6分,最低分30分,平均分20.52分,標準差4.62。
(二)依據挫折承受力問卷的得分情況,挫折承受力得分將分為三組:承受力差(小于12分)、承受力一般(小于20分大于13分)、承受力較好(大于21分)。各水平被試的分布情況:承受力水平差的,男生13人,女生9人,總人數22人,占比5.04%;承受力水平一般的,男生85人,女生94人,總人數179人,占比40.96%;承受力水平較好的,男生106人,女生130人,總人數236人,占比54%。
結果可表明有近半被調查的大學生挫折承受力需提高,因此進行挫折承受力的培養是現實需要。
(三)沒有或較少人際關系困擾的學生,其挫折承受力的得分為21.79分,挫折承受強;有一定程度困擾或較為嚴重困擾的學生,其挫折承受得分在16~19之間,表現為一般;而人際關系有嚴重困擾的學生,其挫折承受力表現為差。通過進一步的多重比較發現人際關系因素對挫折承受力的差異性影響顯著。
(四)調查顯示大學生犯罪都可以追溯到其家庭環境的影響,本調查中,來自和睦安寧家庭的學生其挫折承受力強于來自其他家庭的,見表1。
(五)不同就業壓力學生的挫折承受力得分具體分布:無就業壓力人數29人,均值21.93,標準差3.999,F值10.215,Sig值0;就業壓力較小人數53人,均值22.58,標準差4.334;就業壓力一般人數159人,均值21.19,標準差4.397;就業壓力較大人數138人,均值19.72,標準差4.469,就業壓力大的人數58人,均值18.02,標準差4.807。數據表明:就業壓力越大,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越弱,選擇就業壓力大的學生,其挫折承受力得分只有 18.02 分,而就業壓力處于一般水平時,學生的挫折承受力超過 21 分,表現為高挫折承受力。同時發現,就業壓力對挫折承受力差異性影響顯著。
表2表明:就業壓力越大,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越弱,選擇就業壓力大的學生,其挫折承受力得分只有 18.02 分,而就業壓力處于一般一下水平時,學生的挫折承受力超過 21 分,表現為高挫折承受力。同時發現,就業壓力對挫折承受力差異性影響顯著,見表 3。
表3表明:就業壓力較大的大學生與無就業壓力、就業壓力較小、就業壓力一般的大學生在挫折承受力上存在顯著差異,就業壓力一般的大學生與就業壓力較小的大學生在挫折承受力上存在顯著差異。
總結:就業壓力較小時,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表現為最強。
三、討論和建議
(一)個人積極培養挫折應對方式,完善個體人格
挫折承受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通過有意識的循序漸進的培養,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同時要求大學生認識到挫折的客觀存在。具體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主動參與各項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融入社會中,加強交流,鍛煉實踐能力,增加自身才干,完善人格,適應社會,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2.大學生要注重自身謙遜、積極、勇敢和自信的人格塑造與優化。在充分認識自己人格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自己的人格。高尚的人格對提高挫折承受力有積極的作用。
3.個體是無法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的,大學生尤其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且需要積極主動去營造和維護。內向的大學生更要多參加集體活動,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當面對挫折時,能及時得到幫助,緩解不良情緒并戰勝挫折。
(二)加強家庭與子女的溝通,建立有效環境
1.轉變家長對子女的評價標準,家長要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與培養,而不是單單注重子女的文化課成績。
2.改進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父母對子女進行挫折承受力培養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鼓勵的方法和獎勵機制,使其挫折承受力有實質性的提高。
(三)營造社會公平環境,給學生創造平等的競爭機會并加強扶持力度
1.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抵制社會中的腐敗現象,讓大學生能夠在公平的環境下獲得就業機會。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實效性和說服力,以增強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
2.加大大學生挫折承受力的培養。新聞媒體應當加大對挫折承受力培養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且宣傳工作要注重實效。
綜上所述,大學生挫折承受力培養是系統的、循序漸進的復雜工程,需要大學生自身、家庭、學校、社會四方面共同努力,讓培養大學生挫折承受力成為社會共識,讓每位公民都能為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培養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智勇,羅珊紅. 大學生SC L-90測查結果的比較研究[J] . 中國心理衛生, 1998(0 2): 77-78.
[2]霍樹生, 郝貴生, 王秀閣. 論社會生活過程中的心理承受力[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1987(03):10-13.
[3]姚儉建. 談談社會生活中的心理承受力[N].解放日報, 198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