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
【摘 要】當前,高職教育改革進入縱深階段,對高職教師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三種角色的改變,即由實踐教學的“講授者”轉變為“示范者”,由教學方法的“設計者”轉變為“激勵者”,由教學活動開展的“獨奏者”轉變為“伴奏者”。文章提出三種高職教師發展策略,即創新教師發展機制,引入教師發展競爭機制,提高教師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改革 教師發展 策略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經濟產業轉型升級,而服務于我國產業經濟的高等職業教育也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各高職院校由早期的規模發展階段進入內涵發展階段,狠抓人才培養質量成為各高職院校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達成的普遍共識。作為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一把關人——高職教師也必須主動跟上這種新形勢,積極發展和提升自己,促進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高職教育改革的新趨勢分析
(一)不斷推進和深化課程改革。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的教育方式。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兩個方面。其核心指向是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這是由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決定的。課程結構改革主要是改革課程體系,建構由理論課程、職業素養課程和職業技能課程構成的實踐性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改革則要兼顧課程的職業化、崗位化和校本特色,根據行業、企業實際和自身的辦學定位組織編寫教材。
(二)深入推進高職人事制度的改革。高職人事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創新高職院校人才的引進和合理流動機制,打破過去的事業單位終身制。一方面為引入高素質、高技能的行業能手、企業師資搭建引入平臺;另一方面實現企業、教育行業之間優秀人才資源的合理共享。教師可以去企業承接項目,企業人才可在高職院校承擔教學任務;還有通過建立彈性的薪酬機制促使高職院校教師優勝劣汰,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三)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要因人而異,因課而異,但不論采用哪種教學方式,都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因此,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以學生為主體,就是通過精心設置教學環節,激勵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比如現在各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其基本理念都是如此。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職教師發展的新要求
(一)由實踐教學的“講授者”轉變為“示范者”。高職教育區別于本科教育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對學生職業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而職業實踐能力是一種強調動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難以達到這個目的。所以,高職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職業精英,不僅熟悉職業工作流程、內容、規則,還要具備高超的職業技能,能夠以身示范,出色完成職業工作任務。只有這樣,在教學中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確保教學質量。
(二)教師由教學的“設計者”轉變為“激勵者”。教學方法是教學內容的實施手段。根據學生特點,學科特性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本身并無問題,但其實質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學生對教師的配合,是教師認為的理想式的教學方法。而激勵式教學則是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教師不先入為主地設計教學方法,而是通過言語激勵、精神鼓勵、心理誘導等方式讓學生產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學生根據自己的習慣、條件采取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由教學活動開展的“獨奏者”轉變為“伴奏者”。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教學大綱制訂、課程內容組織、教材編寫、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效果評價、校內外實習實訓等一系列與教學有關的活動。以往這些教學活動基本全由專業教師大包大攬。教育改革新形勢下專業教師要勇于接受由“獨奏者”到“伴奏者”的身份轉變,還舞臺給學生,同時充分整合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源,完善“伴奏者”的組織架構,讓行業專家、企業管理者、一線技工參與到從制定教學計劃到實施教學活動的各個教學環節中來。
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職教師發展的策略
(一)重新建構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高職的不少專業都是新的專業,是直接針對人才市場的需求而設置的,很大一部分高職教師在本科院校建立的重視專業理論的知識結構,與高職專業實際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教師要重新學習,補充和完善甚至是重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去企業進行定期實踐、承接企業工作項目、與企業技工共同開發橫向課題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實踐職業能力。
(二)創新教師發展機制,培養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一方面,要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引入機制,給高職教師隊伍積極“輸血”。市場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行業里的稀缺資源,高職院校要勇于打破行業壁壘,積極創造條件,以“人為我用”“我為人用”“人才共享”等多種聘用形式積極引進行業精英、企業骨干,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積極培養自己的師資,激活“造血”功能,鼓勵年輕教師繼續深造提升學歷,創造條件讓年輕教師分批進行業務培訓、脫崗實踐和企業進修,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
(三)學校引入適當的競爭機制,實現教學師資的合理流動。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不僅能夠激發高職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創新活力,盤活教學生態,還能促進教師的自身發展,全面提高師資水平。不過,競爭規則制定很重要,要科學、公開、公正,尤其是能夠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同時,要有適當的獎懲,尤其要確保教師考核和評價結果與職稱晉升、評獎評先、福利待遇等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方面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