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 要:君子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標識,對于中華民族內在氣質的養成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君子人格是儒家的人格追求,也是歷代中國人的理想人格。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治國安邦,“君子觀”都是中國人的重要價值追求。“君子”是高尚品德的代名詞,是向圣人靠攏的第一步。
關鍵詞:儒家;君子文化;君子人格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02
君子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概念,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要素。君子人格是中國人理想的人格追求,不僅是為人的追求,而且是一種政治理想。“君子觀”是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對于中華民族內在氣質與人格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君子行徑是中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在處世為人方面,標榜“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氣質修養上,講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在治國理政方面,以“親君子,遠小人”為治國之要。
一、君子觀的形成及內涵
“君子”一詞在《尚書》、《易》、《詩經》等文獻中都有提及,在《論語》中正式被確立為一個文化概念,并在歷代發展中不斷充實其內涵,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理想追求。
1、君子觀的形成
“君子”一詞出現時間很早,在上古時代就有提及,但并不是指稱一個文化概念。從《尚書》、《易》、《詩經》、《論語》中可以看出其內涵經歷了一個從政治概念向文化概念的過渡。
在《尚書》中,“君子”指為政者;在《易》中君子的說法大多數是指當時的為政者,具體可指君主、諸侯公卿,如故君子之道鮮矣!(《系辭上》);在《詩》中“君子”或指統治者,或指道德高尚的人,或指丈夫。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孔子時期,“君子”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道德的人,如“君子坦蕩蕩”(《論語·述而》)。
可以看出,“君子”的內涵經歷了一個演化的過程。在孔子時期,由原先的身份象征轉變為儒家的道德指稱。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為君子作的注解是:一是指有道德的人,一是指在高位的人。[1]但是,在《論語》中,已經更多地將其作為道德人格追求,身份地位的內涵已經明顯弱化。在后世儒家學說乃至中國傳統思想中,都將“君子”作為有高尚修養的人的代名詞。
2、“君子”的內涵
“君子”在孔子時代被定型為儒家的文化概念,后演變為中華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在《論語》中,孔子并沒有對“君子”做出明確的概念性解釋,在《季氏》中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三畏。與司馬牛的對話中又說“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但都沒有提出一個具體的概念,而是在與不同的人的對話中,從具體的“應所為”和“不應所為”來向我們具體闡述君子應有的品德,從而說明什么是君子。在《孔子家語》中對于君子的解釋:“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2]而后孟子又提出君子有三樂的說法,將家庭完滿、內心坦蕩和教書育人作為君子的理想追求。
“君子”作為中國歷代仁人志士的追求,既是一個倫理范疇,又是一個實踐范疇,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現實性,融入在中國人的方方面面之中。
二、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自形成起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易》中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詩經》中認為君子應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論語》中將“君子”定型為一種文化追求之后,在歷代的發展中,其內涵不斷豐富完善,但一直是以“仁”,以立人、立命為行動追求,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為具體要求。
1、文質彬彬,溫潤如玉
《詩經》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溫潤如玉是君子的外在特征。古人言握玉在手,溫潤在心。君子給人的感覺也如同上好的玉石,光而不耀。辜鴻銘認為中國文化的典型特質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在中國古老的人性類型中打動你們的第一件事是,那里沒有任何野蠻的、殘忍的或殘暴的東西”、“這是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兩種東西結合的產物”。[3]這些特質就是溫良恭檢讓,就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的高尚情操,不僅表現在外在的儀容風度,更是一種內化的敦厚謙遜。即“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和而不同”的氣度。
2、道而不器,修身治國
子曰:“君子不器”。朱熹將其解釋為“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易經》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君子不拘泥于某種特定的才能,而是能游于藝、志于道,能夠世間萬象中領悟其道。這不僅是做人之道,還是為政之道。
儒家講求出世之道,所謂“學而優則仕”,對于君子來說,僅僅保持自我的德性只是第一步,還要能“今之學者為人”,即除了要自我修身之外,還要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情懷是君子的必備素養,個人的修養、家庭的完滿,國家的盛衰從來都是緊密相聯的。孟子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謂“獨善其身”也是一時不得意之下的韜光養晦,其最終價值追求還是要經世致用,德配天下
3、觀乎人文、化成天下
《周易》中說“觀乎人文,化成天下。”君子之道,必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君子所追求的不僅是為政入仕,還是治世安邦之道。是四海和諧、天下昌盛。南懷瑾《論語別裁》中寫到: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于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4]對于君子來說,要能夠博愛世人,兼濟天下。
儒家所追求的“化成天下”,不只局限于政治穩定,還在于教化萬民。除了自我的滿足,還要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培育棟梁,也是君子價值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
三、君子與小人、圣人比較
在中國古代,“小人”和“圣人”都是常用來與“君子”進行對比的概念,前者是“君子”的對立面,而后者則是“君子”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理想追求。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在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中,“君子”與“小人”是相對的,“君子”是高尚品格的代名詞,那“小人”則是道德低下的代表。二者經常作為對比同時出現,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等等,以此來說明君子應有的坦蕩、謙虛等品德。而小人則是自私自利、見利忘義的,其行徑是應為君子所唾棄不恥的。
小人是君子的反面教材,那圣人則是君子的正面追求。
在中國傳統觀點中,君子和圣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孔子家語》中對于圣人的解釋是:“所謂圣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圣人也。”[5]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品質,也是君子所追求的。在儒家看來,君子是人格修養的基本要求,是人通過自身修養提高可以達到的境界,而圣人則是君子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說,君子是圣人的具體要求,圣人則是君子的理想境界。
結語:
君子文化深深積淀于中華民族文化之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理想人格。君子觀作為君子人格的核心,影響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在今天,對于人們的人格塑造仍然有十分重要意義。
注釋: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6,第2頁。
[2]《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王國軒、王秀梅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10.版第53頁。
[3]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黃興濤、宋小慶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23、25頁。
[4]南懷瑾著述,《南懷瑾選集》(第一卷《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90頁。
[5]《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王國軒、王秀梅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10.版第53頁。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
[3]《孔子家語》,王國軒、王秀梅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黃興濤、宋小慶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
[5]南懷瑾著述,《南懷瑾選集》(第一卷《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