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宏爽
摘 要:我國近年來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越發重視,學者們紛紛采用實證分析的模型來評價真實盈余管理,更有許多人討論企業操縱利潤的方式的轉變原因,為什么以前年度企業采用應計盈余管理,而現在轉化為真實盈余管理,以及這兩種方式所產生的經濟后果?;诖?,從我國金融類企業的現狀出發研究真實盈余管理通常采用的手段及實證分析模型、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及其產生的經濟后果等,并且通過分析《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重新對金融資產的有關規定進行梳理,發現更多的企業將采用操控真實盈余管理的手段改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處置;以期為金融類企業的盈余管理監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啟示,為公司內部治理、準則制定者、行業監管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金融類企業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3-0097-02
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是行業的熱點問題,由于真實盈余管理需要借以實證分析來加以佐證,因此我國學者對實證分析方法的完善,加快了我國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無疑推動了整個資本市場對真實盈余管理活動的研究。起初,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只限于應計盈余管理,并且不包括金融類企業,但是研究發現,從企業的長遠利益出發,應計盈余管理的動機不明確。應計盈余管理與之對應的是真實盈余管理,但是由于它的不易顯露性,加之操作成本較高,因此國內學者對它的研究較少,也沒有分析金融類企業。因為金融類企業特殊的性質,研究盈余管理時往往被剔除在外,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類企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盈余管理的發展與準則的制定密切相關,因此研究金融類企業的盈余管理問題對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及公司內部治理,行業的監管都至關重要,對于維護我國資本市場的秩序有重要的作用。
國外學者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源于Schipper(1989),其認為真實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特定要求而在一定程度上調整財務報告的行為。Roychowdhury(2006)利用模型分析真實盈余管理的使用手段和發展趨勢,將真實盈余管理定義為管理者通過操控生產經營活動來達到股東所期望的財務指標。Zhao Y等(2011)通過借鑒Roychowdhury的研究認為,之所以會產生真實盈余管理的行為是管理層為了追逐短期利益,達到企業的短期盈余指標,而采取的異常經營活動。
本文將在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的基礎上,著重分析金融類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由于金融類企業的特殊性,以前年度研究的缺乏性,研究金融類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便尤為重要。由于金融類企業的行業監管比普通行業的監管更為嚴格,因此同樣存在真實盈余管理,管理者為了達到行業監管的要求自然會有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新準則實施后,我國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加強,但是還沒有統一的結論,采用何種手段進行盈余管理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一、我國金融類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的理論分析
(一)金融類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
我國金融類企業和其他行業相比在經營業務上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因此其產生的動機也具有特殊性。一般動機為管理層薪酬激勵等債務契約動機,還可能是配股、增發股票等資本市場動機。由于金融類企業的資金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公司為了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謀求利益,提高客戶信任和信心便至關重要。所有的行業都面臨著一定的行業監管,而對于風險性較高的金融類企業更是如此。由于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機制不完善,自然會對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創造動機與環境。在銀行中,信息的不對稱較為普遍,內部管理人員通常掌握更多更準確的有關銀行資產質量方面信息,他們會將這種信息傳遞給市場,為了向市場傳遞良好信息,促進外部參與者參與市場,降低融資成本等,銀行內部會隱藏資產替代行為,從而使外部信息使用者認識不到真實的風險承擔傾向和風險水平。
(二)金融類企業盈余管理的手段
金融企業主要是通過資產的處置來進行真實盈余管理,這里的資產,既包括一般企業的長期資產,也包括一些短期資產,例如金融企業所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金融資產。對于擁有大量金融資產的金融類企業來講,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操縱真實盈余管理的行為更加隱蔽。因此,金融類企業傾向于將盈余管理手段轉向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為主的真實盈余管理操控。
二、我國金融類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分析
借鑒 Dechow(2000)和 Bartov(1993)使用的實證模型,構建模型(1)如下:
FGAINit=α0+α1SPi+α2SIZEit+α3LEVit+α4GROWTHit+α5URit+α6FGAINt-1+α7YEARi+εit
各變量代表的含義:FGAINit,企業i在第t期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損益;SPi,盈余虛擬變量;SIZEit,企業i的規模;LEVit,企業i的資產負債率;GROWTHit,企業i的成長性;URit,企業i在第t期資本公積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價值變動形成的未實現利得或損失;FGAINt-1,企業在t-1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處置損益;YEARi,年度啞變量。
可以通過上述模型,研究各類金融企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的情況,損益類金融企業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往往更加明顯,通常會采用出售一項正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來避免虧損。而盈余增加類企業則會采用一項負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損益來操控企業的盈余。但是針對以上兩類金融企業而言,金融類企業避免盈余下降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并不明顯,企業采用這種手段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發揮的作用不大。
(二)會計準則對我國金融類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作用
財政部發布的準則影響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效果并不明顯。我國財政部在2009年對利潤表的具體項目有新的規定,企業將在利潤表中新加入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將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項目修改為“其他綜合收益”,且需要在附注中詳細披露其明細信息。研究表明,由于使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利潤操縱的成本過高,因此產生的抑制作用不明顯,該準則對其他綜合收益具體內容的相關披露要求發揮的作用不大。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對我國金融類企業而言,企業會產生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主要動機都是為了避免虧損,而采用該方法產生的后果都不顯著。金融類企業之所以如此重視避免虧損,主要是為了保證企業的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金融類企業需要隨時關注自己的經營狀況,企業一旦出現虧損,便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此時客戶是最為緊張的群體,他們會懷疑企業的信譽,擔心無法及時收回投資。而對于銀行來說,風險往往更大,銀行一旦虧損,容易倒閉,并引發大范圍的金融動蕩。由于金融類企業實行真實盈余管理所需成本費用過高,因此通常會避免采用金融資產的處置來進行真實盈余管理。企業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市場這一媒介,向外界傳達企業盈余持續增長的信息,讓投資者加強對企業的信心,促進潛在投資者的資本投入,擴大公司規模,以期達到更好的盈余水平,但由于我國目前發展不完善而且不成熟的資本市場,市場并不能及時有效地對企業傳達的信息做出迅速的反應,存在信息的滯后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所以金融類企業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行為并不顯著。
2.財政部2009年起頒布了新準則,要求企業新設并且詳細披露其他綜合收益信息,該規定規范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附注中列報的格式和內容,不過可利用的信息沒有增多,所以找不到明顯抑制金融類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手段為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這說明,新準則的有關規定在許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地完善,例如在其實用性和明確性等方面。
(二)提出的建議
首先,對金融企業整個行業的監管的建議是合理設計符合金融行業的監督評估體系并且加強對金融企業信息披露的監管,使信息使用者充分地利用披露的信息。其次,對準則制定的建議,建立健全對金融企業的準則制定要求,使準則更加具體化和規范化,加強對金融類企業的信息披露要求,明確金融資產的分類標準。最后,必須提高金融企業的內部治理,完善金融企業的內控制度,規范公司員工的管理行為,完善金融公司治理,提高金融工作者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