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提出,馬鈴薯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云南作為我國西南馬鈴薯生產的主要產區,積極發展馬鈴薯產業。本文基于云南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從種植面積,生長發展歷程,加工利用現狀和對外貿易四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從而對云南省馬鈴薯現狀有一個整體的認知。
【關鍵詞】馬鈴薯 種植面積 加工 對外貿易
一、引言
據記載,馬鈴薯起源于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的安第斯山區,于17世紀左右傳入我國,在我國已有數百多年的栽培歷史。云南省是我國引進種植馬鈴薯較早的省份,清代的吳其濬在其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卷六中(1848年)就曾記載有“陽芋,黔、滇有之”的語句,由此可見,馬鈴薯很早就已傳入云南。
云南省馬鈴薯產業在中國擁有一定的地位,2004年云南就主辦了第五屆世界馬鈴薯大會。隨著馬鈴薯主糧化,建設云南省綠色經濟強省,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等的提出,馬鈴薯在云南省內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2016年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在云南昆明舉辦;馬鈴薯種薯國際論壇在昭通舉行。此外云南省注重馬鈴薯“產學研一體化”,云南師范大學成立的薯類研究所成立于上世紀70年代,一直致力于馬鈴薯的研究與生產;2016年云南師范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成立。作為近年來快速崛起的“薯都”,云南省在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本文就將圍繞云南省的馬鈴薯產業進行簡單的分析。
二、種植面積分布
馬鈴薯別稱番薯,土豆,地瓜等,在云南則被廣泛稱為洋芋。馬鈴薯對于生長環境要求相對于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來說相對較低,它耐旱、耐冷,在我國大部分省份都能被種植,主要產區在我國的西南、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云南省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在高海拔地區,由于溫度常年較低,種植一季馬鈴薯,而在海拔較低的河谷或盆地地區,種植兩季馬鈴薯。近年來云南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穩步上升。
圖1.1是云南省各州市薯類播種面積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到云南省種植薯類最多的地區是曲靖,種植面積占全省種植面積的29.55%,其次是昭通,占26.53%,文山、紅河和昆明占比分別為8.49%,6.51%,6.28%。
表1.1展示了近年來云南省與全國馬鈴薯播種面積的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到云南馬鈴薯的播種面積不斷增大,占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比例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
三、生產發展歷程概況
在現代史中,云南的馬鈴薯發展大致經歷了三次大的發展時期。
第一次發生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由于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人民紛紛向西南地區轉移,云南省對于大部隊的進入在糧食供給上出現緊張,為解決糧食供給壓力,主張大力擴種馬鈴薯,鼓勵多種作物的套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這段時期內云南省的馬鈴薯產量迅速增加。
云南省馬鈴薯的第二次較大發展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解放初期,我國制定實施了馬鈴薯的《五年良種計劃》,馬鈴薯的品種改良和栽培技術均有所改善,1952年至1957年馬鈴薯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4.17%發展到5.80%。1958年至1960年我國發生了嚴重的的自然災害,使得糧食生產大量減產,然而馬鈴薯在這特大自然災害中以較強的抗逆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五十年代末,馬鈴薯的產量,播種面積大大提高,相比于1952年的產量和播種面積均提高了一倍以上。
第三次發展大致在1998年后。基礎設施建設的日益完善,云南省與外省,東盟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緊密,以及馬鈴薯加工業興起等因素,使得云南馬鈴薯市場需求增加,云南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研究繁育了一批新品種,建立了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使得產量有了明顯提高。進入新世紀以來,云南馬鈴薯種植穩步發展,播種面積,年產量,畝產量等指標都穩步上升。
四、加工利用現狀
云南省馬鈴薯加工業大多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馬鈴薯的切片加工是云南省的優勢產業,當前初具規模的省內企業包括云南天使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嘉華食品有限公司和昆明上好佳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等。此外,精淀粉也是云南馬鈴薯加工的主要產成品,省內比較有名的精淀粉加工企業包括云南艾維貝潤凱淀粉有限公司,云南昭陽威力淀粉有限公司,鎮雄華業淀粉廠等,其中云南艾維貝潤凱淀粉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馬鈴薯精淀粉生產企業,公司年加工鮮馬鈴薯40萬噸,生產馬鈴薯食品級淀粉7萬噸。云南省已形成初具規模的馬鈴薯加工產業,加工生產能力在西南地區位居前列。
當前云南馬鈴薯加工產業雖初具規模,然而一半以上的消費仍以鮮薯消費為主;馬鈴薯淀粉以粗加工為主,精淀粉加工相對較少;馬鈴薯全粉加工生產技術相對落后,整個加工行業產業鏈較短,缺乏深層次加工,故云南省為推動馬鈴薯主糧化必須加大科研投入,輔之一定的財政補貼支持手段。
五、進出口貿易
出口方面,云南省馬鈴薯出口額相對較小,低于中國馬鈴薯出口份額總量的10%,出口國家主要面向東盟。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云南立足于地理位置優勢,積極開展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往來。東盟國家大多地處熱帶地區,天氣較為濕熱,不適宜馬鈴薯的生長種植,故馬鈴薯多需要進口。學者梁金芳就對中國馬鈴薯出口東盟國家進行過相關研究,指出中國馬鈴薯份額出口東盟國家占東盟總進口的份額從2001年4%上升至2011年的27%,中國馬鈴薯在東盟國家的市場不斷擴大。此外據昆明海關統計,2010年至今云南省出口東盟國家的馬鈴薯總量占云南省馬鈴薯出口總量的95%以上。云南主要以出口馬鈴薯鮮薯為主,由于加工技術的局限性以及產業鏈發展的不完善,以馬鈴薯加工全粉的產品出口較少。
進口方面,云南省主要以馬鈴薯淀粉的進口為主,向荷蘭、德國和美國等馬鈴薯加工技術相對發達的國家進口。
六、小結
云南省獨特的自然地理位置,較早就引進了馬鈴薯,其播種面積,年產量和畝產值均穩步上升,隨著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提出,云南正發展成為我國的又一個“薯都”。由于馬鈴薯加工技術的局限性,我國馬鈴薯全粉加工成本高,馬鈴薯加工行業發展相對滯后于種植業,云南作為我國西南產區的主要生產省份,每年出口的鮮薯數量呈上升趨勢,但對于馬鈴薯全粉、淀粉等加工產品一定程度上還要依賴于進口,故下一步針對云南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應加大科研投入,為馬鈴薯主糧化提供保障,使馬鈴薯產業成為云南的代表性產業之一。
參考文獻
[1]魏延安.陜西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研究[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2]尹義坤.中國糧食產業政策研究[D].吉林:東北農業大學,2010.
[3]何云昆.發展云南馬鈴薯特色優勢產業鏈的構想[J].云南農業科技,2003:10-17.
[4]李學坤,張德亮,龍蔚.云南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思考[J].全國商情,2010(4):11-12.
作者簡介:朱洪燕(1993-),女,浙江嘉興人,碩士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