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珍
摘 要: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公民的政治認同有重大關聯。國家治理現代化為分析政治認同提供了新的視角,并有助于從社會治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話語三個層次加強公民的利益認同、制度認同和價值認同,從而整體上提升政治認同。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政治認同;建構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3-0178-02
政治認同是公民對政治權力及其體系的情感歸屬和以及對政治權力的贊同、支持和同意。政治認同與政治合法性密切相關,增強民眾對黨的政治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論斷,這為我們分析政治認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提高民眾的政治認同提供了新的路徑。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政治認同的內在關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這之后,學者們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涵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綜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涵界定為如下幾個方面:
(1)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這種觀點把國家治理現代化按照現代化理論的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中來進行理解。(2)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政治現代化。核心含義就是政治的理性化,包括科層官僚制的建立和代議民主的建立。(3)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制度現代化。主要指制度體系的合理性、科學性和系統性,以及落實制度的規范性、有效性和人本性的相互統一。(4)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治理手段的現代化。這就是指在維持基本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在國家治理中運用現代的新技術、新方法,來實現治理的質量的提高。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有強烈的現實需求。第一,國家治理現代化是適應中國轉型的需要。當前中國正處于劇烈的轉型中,國家治理也隨之而需要轉型。第二,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應對公共治理問題的需要。當前中國各領域公共政策問題,只有國家治理現代化才能解決。第三,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需要。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重大變化,而且有利于意識形態話語的轉換。
政治認同是認同現象在政治領域中的擴展。所謂認同,是指在社會生活中的個體或群體對認同對象產生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以及主體基于自身的利益和價值需要而產生的積極的贊同或同意的態度。基于認同的歸屬或同意兩個義項,國內外的學者們大部分也是從情感歸屬和態度傾向這
兩個角度來界定政治認同的內涵的。可以說,政治認同就是政治主體——社會成員,對政治客體——政治體系的情感歸屬,以及公民基于利益和價值而對政治權力和政治秩序的承認和同意。政治認同是一種政治態度,屬于政治體系的心理方面,是反映政治領域中政治主體與政治客體關系的范疇。
政治認同作為對政治權力的一種心理上的歸屬與認可,是在一定的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也就是說,政治認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資源。張立占認為,政治認同主要來源于強力、利益、價值觀念、政治文化、心理認知上的習慣定勢等因素。梁麗萍也認為,政治認同的活動途徑是強力、利益和價值。李素華認為:“政治認同的資源主要是由意識形態、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組成,意識形態是政治認同的意識性資源,社會公正是政治認同的制度性資源,經濟發展是政治認同的功績性資源。”[2]孔德永則認為,政治認同的邏輯應該與人的需求層次相互吻合:從利益認同到制度認同再到價值認同,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其中,“利益認同是政治認同邏輯的起點,制度認同是政治認同的關鍵,價值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3]胡建也認為,政治認同得以形成的基本條件包括有效性資源、制度性資源和意識形態資源等因素[4]。
總體來看,政治認同的資源可以概括為有效性資源(利益)、制度性資源(制度)和意識形態性資源(價值)。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政治認同有重大的關聯。國家治理現代化有助于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完善治理體系、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話語,增強政治認同的利益資源、制度資源和價值資源,從而提升公民的政治認同。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政治認同的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經濟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政治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意識形態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模式在國際上形成了巨大的感召力。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角對政治認同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中國民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總體是很高的,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社會治理不足影響公民的利益認同
利益是人的一切政治行為的根本動力,唯物主義認為政治的沖突斗爭歸根結底是社會各階級集團對利益的斗爭。統治階級維護自己的權力,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人民群眾服從某一政權,也是因為這一政權能為自己帶來利益。某一政治權力要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首要的就是要具備有效性資源,也就是所謂的績效資源,它表示的是政治權力主體滿足社會公眾需要的能力。績效資源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部分,一方面是“最大蛋糕”,即發展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分好蛋糕”,即搞好社會分配的能力。
當前中國經過三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中國黨和政府“做大蛋糕”發展經濟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這也得到了民眾的極大認同。但是另一方面,鄧小平同志“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會比目前少的”預測成為現實,當前中國社會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社會治理能力不足,社會保障欠賬較多,公眾對此不滿加劇,嚴重影響了公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在發展起來后,如何“分好蛋糕”,建立合理的社會分配秩序成為當務之急。
(二)治理體系不完善影響公民的制度認同
政治制度是政治權力運行的支撐與依托,權力是靠制度組織起來的。制度認同是政治認同的一個重要層面。制度認同來源于制度的合法性,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會具有權威性,并進而得到公眾的支持與認同。判斷制度的合法性的標準有兩個:一是制度本身是否公正的,二是制度運行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國家治理體系,就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這些構成了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依托。歷史地看,這一治理體系為我國的改革、發展與穩定提供了基本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社會在發展、實踐在發展,這一治理體系在現實中面臨一系列困境,顯現出諸多不完善之處,與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諸如貪污腐敗問題、司法不公、環境污染等等,也嚴重影響了民眾對社會主義的制度認同。從制度合法性的兩個標準來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公正性是不容置疑的,問題主要是出現在制度運行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方面。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大力進行制度創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三)治理話語提煉不深刻影響價值認同
公民對政治權力的認同,是建立在價值共鳴的基礎上的。一個社會中的政治價值,主要是靠意識形態來表達的。政治權力要得到公民的服從,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合法性基礎之上。意識形態的作用就是為政治權力提供合法性闡釋。一種政治價值能不能得到公民的認同關鍵在于其能否滿足公民的需要。具體來說有兩個評價標準,一是這種政治價值必須符合當時社會人類公認的價值標準,二是這種政治價值要與現實相符,即能給人民帶來利益。
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隨著利益的分化,思想觀念和價值多元深入發展,人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出現了弱化的趨勢。主要原因在于主流政治話語離人民生活較遠,空洞化的宣傳引起了人民的反感。另一方面,當前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并沒有轉化為理論話語,從而影響了政治認同的提升。
三、深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升公民政治認同
針對當前政治認同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必須深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從而從利益認同、制度認同、價值認同三個層次提升政治認同。
(一)加強社會治理,提升公民利益認同
當前,影響我國公眾利益認同的主要是社會分配不公,因此迫切需要加強社會治理。加強社會治理應該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當前,收入差距的擴大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弱勢群體如農民、農民工的權利被忽視的結果,因此需要建立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和利益保護機制。第二,要大力加強社會建設。社會建設是當前我國發展中的短板,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要大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社會問題。
(二)完善治理體系,提升公民制度認同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實現治理體系的規范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化。規范化,指的是國家治理的各個領域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等都需要完善相關的制度、實現秩序化。民主化,就是要在治理過程和具體機制設計中盡量擴大人民的民主參與,使各項政策都能反映人民的意志和需求。法治化,就是國家治理必須在法律的軌道內運行,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效率化,是指國家治理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對政府自身來說,必須提升自身運轉效率。
(三)提煉治理話語,提升公民價值認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的路,國際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模式有強烈的借鑒需求。但是,國內的社會科學界對中國的發展實踐還缺乏系統的總結,沒有把中國的發展實踐進行理論化地表述。當前,不管是面對西方國家話語霸權的挑戰,還是面對國內政治認同弱化的趨勢,都需要我們迫切對我們自己形成的治理實踐進行理論化總結,從而提升公民的政治價值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