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心
摘 要:隨著中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深入,專業外語的教學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在建筑領域中,隨著國際間項目合作與科學技術交流的不斷加強,對建筑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外語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然而我國建筑學專業外語的教學現狀仍存在許多問題,所以筆者希望能夠通過英語課程教學大環境下的專業英語教學情況分析,再結合建筑學專業自身的特色,提出建筑學專業外語發展的新方向,在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同時,更能以學生為本,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能力,從而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 ESP EGP 建筑學 90后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c)-0183-02
中國教育部在2004年1月的時候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試行期為3年。隨后在2007年7月的時候進一步修訂了試行版,印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簡稱《課程要求》),作為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其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課程要求》將大學英語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授內容主要分為通用外語和專業外語兩部分[1]。
1 現狀分析
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通用外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專業外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其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授的內容包括一些基本的英語知識,包括基本詞匯、語法和句型等,要求學生掌握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和日常生活必備用語等。而專業外語是指與某種特定學科或職業相關的英語,與EGP最明顯的區別是學習者學習目標較明確,教授的英語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教學目的是在國家英語教學的基礎上,更偏重以學習者未來發展需求而設定的。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對于ESP教學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逐漸成為英語教學領域至關重要的部分。目前針對這一現象主要出現了兩種觀點,一是以文秋芳代表的“互補派”,強調EGP與ESP兩者需要共同促進發展[2];另一個觀點則是蔡基剛提倡的“替換派”,強調英語的工具性作用[3]。從建筑學專業領域的角度來看,筆者更傾向于文秋芳博士的意見,即EGP與ESP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因為建筑設計學科是一門結合工程技術和藝術創作于一體的學科,學科自身具有與時俱進且引領時代潮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國際性,但是同時作為理工科出身的學生,再加上專業自身設計課程作業負擔過重,往往導致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起,尤其是不如大學學習生活之后,會出現英語水平止步不前甚至嚴重下滑的情況。所以針對這一情況,EGP和ESP的有效銜接可以很好地維持乃至提高學生既有的英語水平,提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國際視野,利于未來學生職業發展。未來的國際市場需要一批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懂外語、懂國際慣例、懂金融法律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人才[4]。
2 建筑學專業外語的第一課堂
2.1 授課內容
一般ESP課程分為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職業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 Purpose)和專業英語(EDP:English for Discipline Purpose)三部分組成。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EAP課程既要培養學生研究該專業相關外文書刊的能力,還要幫助他們通過瀏覽外文網站了解建筑學在世界上的發展動態,以確保學生與世界建筑學保持一種接軌的狀態。建筑學歷屆的普利策獎得主多為外國人,相關成果的發表信息主要是以英文為主,所以為學生提供語言基礎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EOP主要針對目前國際事務所大批量涌入中國,國際市場空前開放,為了能讓學生有一個更廣闊的就業選擇空間,如何用英文與團隊進行溝通以及項目匯報等問題顯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建立建筑學專業外語課程大綱的過程中,需要根據這兩部分知識體系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任務安排,相應的考核辦法也必須做出調整。EDP主要是傳授專業領域相關的詞匯為主,主要是對EAP和EOP教學部分進行前期的基礎鋪墊作用。EDP可以結合EAP的教學部分,宜采用小論文的形式進行反饋,屬于研究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選題目進行研究。而EOP的教學部分主要是一種體驗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用英語小組交流并且進行方案匯報,模擬評標現場等手段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將課堂的中心轉移到學生身上,從而符合學生認知上“螺旋上升、不斷深入”的學習規律[5]。
2.2 授課群體
“90后”作為一個新的受教育群體,成長背景和時代環境都與“70后”,“80后”不同,針對這一群體自身特點,相應的教學方法也應有一定的調整。“90后”個性張揚,缺乏團隊忠誠感,價值觀比較現實,喜歡“憑直覺”“看心情”做事情,早熟且敏感。而作為設計領域的學生,個性特點更是被放大了。所以教師必須讓學生感到“被認同,被尊重,甚至是被需要”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90后對網絡依賴性大,信息儲備量大質差,學習動機功利性強,反對傳統提倡民主,說的必做的多等特點[6],所以作為老師必須要做到幾點,首先是信息更新及時:信息的時代無論對于老師還是學生都是平等,那么面對海量的信息,首先要做的是要保證教師自我儲備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威信,同時也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就是要準確把握學生需求:根據當前就業形勢和學校所關心話題重新擬定任務內容,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盡可能避免學生以“為了畢業”或者“湊學分”等目的進入課堂,從學生的角度出來設計課堂內容。最后就是加強師生溝通:到點上課下課走人的大學授課時代早就過去了,雖然大學階段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是老師的正確引導對于90后的學生群里來說顯得極為重要,對于民主問題十分在意的90后,在尊重老師的同時也希望獲得對方的尊重,所以與學生的及時溝通和適度溝通就顯得極為重要。如何通過社交軟件讓學生對自身建立一種依賴信任感也是當下隱性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