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成美
摘 要: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已成為我國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方向,是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還不很成熟,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職教育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基本問題。該文以機電專業畢業生就情況調研為依托,分析當下校企合作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以不斷提高職院校企合作辦學成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1(b)-0161-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1]。“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的校企合作育人成了高職院校進行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和辦學思路。但目前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還臨著許多新問題。下面就以該院機電專業畢業生分配為例,分析現下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并探討相應對策。
1 對機電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
《山東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目標: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適應制造業強省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打造優質勞動力富集地帶。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煙臺地區開設機電專業的高職院校有4所,其中有3所學校的機電一體化技術為省級特色專業,學生招生數量逐年增多,通過調研,機電專業畢業生涉及的工作崗位有:機電產品的組裝與調試、自動化生產線裝備的設計與制造、機電設備維護與維修、機電產品的質量檢驗與管理、機電產品的售后維修服務等。通過調研可知:高職教育必須很好的與企業對接,“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培養出素質全面、綜合能力和就業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校企合作要從各方面深度融合,走向深遠,不能流于形式。
2 現階段“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各高職院校深知校企合作是學校提升辦學質量、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關系著學校的生存與發展,但目前“校企合作”作為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雖已廣泛開展,但合作的層次和深度參差不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夠
中央出臺的校企合作的政策,宏觀政策很多,但具體配套的政策和地方政策很少,導致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不強;校企合作不是建立在政府、學校、企業各自主動承擔義務的前提下進行的,而是靠學校各自的人脈和關系去硬性的建立推動和維持;政府沒有建立專門的協調機構來設計、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對企業在財政和稅收法規上的優惠微乎其微,企業缺乏利益驅動就成了企業不愿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2]。
2.2 校企合作層次不夠深入
近幾年就該院機電專業的畢業生來書,數量在逐漸增加,通過對2013年、2014年、2015年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的調查得知:大部分同學的就業或與機電專業有關,但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情況不盡相同。大部分學生感覺到所有工廠的工作還要師傅重新教,自己慢慢學,畢業后就是個學徒工。這種原因來源于以下幾點。
(1)學校把校企合作當作教學的一個輔助手段,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踐環節,學校仍停留在聘請企業專家講座、舉辦報告會、送學生去企業實習的形式上,將合作定位在培養結果,即就業階段的合作,而不是培養過程的合作。多數實現的是短期的粗放型的合作。
(2)而企業本質上對校企合作辦學的投資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實習的崗位和捐贈一些教學設施等方面的合作。把學生的廉價勞動力當做是臨時應急之用。這些信息的反饋告訴人們:校企合作沒有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標準、實訓基地建設、課程開發、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與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合作。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企業接收學生實習的淺層次上。
2.3 校企合作缺乏動力和熱情
企業是一個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的市場經濟主體,它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源是其自身的經營目標。通過調查當下的校企合作出現校熱企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學校而言利大于弊,既能培養合格人才,又能促進學生就業,更能提高學校聲望,對企業來說,企業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建設實訓基地、抽調技術骨干培訓學生等都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產正常進行,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因此,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2)企業的生產不是一成不變,當生產訂單多時,學校因理論知識的學習未完成而不能給與支持;當學生到了參加實踐的時候,可能企業因生產訂單的減少而無法正常安排,也影響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3)學生的吃住、管理需專人負責;加上生產率低,廢品率高,導致原材料費用增加。
(4)產品質量很難保證,影響企業聲譽。
(5)企業擔心留不住人才,機電專業的學生學科涵蓋面廣,大多數企業對機電的需求觸類旁通,很多學生會出現跳槽現象,企業擔心為別人做了嫁衣,因此,不能有效調動企業積極性。
3 有效推進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對策
3.1 推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政府政策扶持
校企合作要走向深入,走向深遠,離不開政府政策扶持。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也必須靠政府政策扶持。建議將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法制化、經濟化、具體化、深入化。
校企合作僅通過通知、條例、決定、辦法、意見等一般性政策性支持是行不通的,應有相應的政策, 特別是法律、法規來調節、規范和推動。
3.2 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校企合作形式多樣化
為滿足企業以利益為基點的發展目標,校企雙方可以通過模式創新建立利益共同體。學校應積極開拓創新,協同多元力量,充分利用多種途徑與企業進行多層次的校企合作,努力探索獨立式、兼融式校企合作模式。
(1)打造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的深度,關鍵在于企業是否參與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學生培養的核心環節。實踐證明:打造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可以有效加深校企合作層次。由學校為企業提供辦公場地,企業在幾年內免費使用學校場地,這樣的合作方式使企業有很高的積極性;企業工程師在現場悉心指導,他們既是企業的管理者,也是技能訓練的指導老師。通過職業體驗式的實踐訓練模式,做到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同步、學校發展與經濟發展同步。使學生在就業以后能學以致用。
(2)“招生即招工”的現代學徒制模式[3]。
良好的人才成長的環境是培育大國工匠的關鍵,現代學徒制,是目前中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種新形式。現代學徒制提出“招生即招工”,的模式。通過這種方式,讓一入大學門檻的學生就能根據崗位要求進行學習,從而對雙重身份的學生開展校企聯合培養。由對口企業和學校雙方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學標準。
校企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強統籌,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保障,建立長效機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外,還必須在內涵上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對接工作。高職院校也必須進一步實施“人才強校”工程,加強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實踐,建立校企長遠合作的教育機制。
參考文獻
[1]朱海靜.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項目評價體系研究現狀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31):14-15.
[2]王文槿.關于校企合作的企業調查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2):23-25.
[3]吳國平.校企深度融合視角下高職合作育人模式創新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22(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