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自《環境侵權司法解釋》頒布之后,確立了因果關系推定規則。因果關系推定與舉證責任倒置分屬不同法律規范,具有不同的邏輯適用過程,在環境侵權因果關系適用過程中環境被侵權人對于因果關系的存在承擔存在具有關聯性的初步舉證責任,環境侵權人承擔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被侵權人對因果關系存在的證明標準為一般蓋然性標準,侵權人對于因果關系不存在的證明標準為高度蓋然性標準。
【關鍵詞】環境侵權 因果關系 認定規則
一、我國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立法變遷
我國最初關于環境侵權舉證責任的法律規定見于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四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在這一規定中,只籠統規定了被告對于否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應當負舉證責任,但侵權事實究竟包括哪些內容,是否包括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并未明確說明。并且,隨著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出臺,上述《民訴意見》的相關規定已經廢止。
200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其中第四條規定:“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該《規定》在《民訴意見》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加害人對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將環境侵權構成要件中的因果關系要件,通過法律強制規定的方式分配給加害人即被告承擔,確立了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倒置規則。
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不難看出,《侵權責任法》對于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沿用了《民事證據規定》的內容,采用的仍然是舉證責任倒置的認定標準。但該法法律頒布后社會各界對于該規定對于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究竟采取的是舉證責任倒置亦或因果關系推定還是產生了頗大的爭議。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官方出版物《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中闡明該條的立法本意為對環境侵權因果關系采舉證責任倒置。
2015年2月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環境侵權司法解釋》)在前述法律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規定了環境侵權中原被告雙方各自的舉證內容,其中原告的舉證內容包括:“(一)污染者排放了污染物;(二)被侵權人的損害;(三)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被告對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內容具體包括:“(一)排放的污染物沒有造成該損害可能的;(二)排放的可造成該損害的污染物未到達該損害發生地的;(三)該損害于排放污染物之前已發生的;(四)其他可以認定污染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情形”。
二、環境侵權因果關系推定與舉證責任倒置
因果關系推定與舉證責任倒置分屬于不同的證明規范范疇,因果關系推定屬于證明方法范疇,舉證責任倒置屬于證明責任范疇,但兩者在減輕環境被侵權人的證明負擔、更好的保護環境被侵權人的角度殊途同歸,但兩者畢竟屬于不同證明規范范疇,在邏輯適用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別。
(一)因果關系推定的邏輯適用過程
因果關系推定是“借助前提事實與待證事實間的常態關系來認定未知事實”,即在前提事實已經被證明而待證事實未能被證明的情況下,依據前提事實與待證事實之間的常態關系來認定待證事實的一種證明方法。這種“常態關系”強調的是一種經驗法則,而非必然性規律,因此其具有不周延性,是可以被推翻的。具體到環境污染因果關系認定的適用中,因果關系推定的適用具體表現為:某化工廠長期排放工業廢氣,某人住在化工廠附近得了肺癌,前提事實是某人得了肺癌,并且化工廠排放了廢氣,上述事實已經通過證據得以證明,待證事實為肺癌是否由化工廠排放的廢氣導致,而在肺癌與廢氣之間存在著一種常態聯系,即廢氣會導致肺癌,由此推定肺癌由化工廢氣導致。在這一邏輯適用過程中,被侵權人需要證明肺癌的侵權結果,以及肺癌與廢氣之間的常態聯系——即廢氣會導致肺癌。相較于讓被侵權人證明廢氣必然地、確定地導致被侵權人產生肺癌,證明標準明顯降低了。因此,因果關系推定的實質在于降低了被侵權人的證明標準,由確定性的、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降低到一般蓋然性證明標準。
(二)舉證責任倒置的邏輯適用過程
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將依據法律要件分類說應當由主張權利的一方當事人負擔的證明責任,改由否認權利的一方當事人就法律要件事實的不存在負擔證明責任。?舉證責任倒置是相對于舉證責任的一般規則而言,舉證采取“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則,依據該一般規則,在環境侵權訴訟中,應當由被侵權人即原告對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負擔舉證責任。但如果堅持適用該原則,由于環境侵權自身的復雜性、技術性等特質,原告因無法舉證因果關系的存在而得不到保護,導致實質上的不公平。基于此,在這種特殊侵權形式中,有必要運用一種不同于一般舉證責任的特殊規則,即通過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將本屬于原告的舉證證明責任強制性的分配給被告,由被告承擔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在此過程中,原告對因果關系無需承擔任何證明責任,即便原告無任何證據證明因果關系的存在,只要被告未能有效證明因果關系不存在,即認定因果關系存在。
(三)因果關系推定與舉證責任倒置的實質區別
綜上述,因果關系推定的適用結果是降低了原告的證明標準,原告仍需對因果關系存在的常態聯系負擔證明責任;而舉證責任倒置適用的結果是原告無需對因果關系負擔任何證明責任。兩者的實質區別在于原告對因果關系是否負相關證明責任。
(四)環境侵權因果關系推定與舉證責任倒置優劣分析
舉證責任倒置主張原告對因果關系不負擔任何證明責任,直接推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原告無需證明原因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一般蓋然性,該推定沒有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常態聯系為依據,強制推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對于被告難免有失公平,不合理的擴大了被告的舉證范圍。
因果關系推定則將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在原被告之間進行了合理的分配,由原告對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常態聯系即因果關系存在的一般性承擔證明責任,只要達到初步證明的程度即推定因果關系的存在,而由被告反證因果關系不存在。
三、《環境侵權司法解釋》對于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
《環境侵權司法解釋》第六條要求被侵權人證明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此處的關聯性即因果關系推定中損害與結果之間的常態聯系。因此,《環境侵權司法解釋》對于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采取的是因果關系推定,要求被侵權人對于存在因果關系的初步證據即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常態聯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環境侵權因果關系推定中被侵權人與侵權人的證明標準
證明標準關涉當事人提供證據證明相關事實所需達到的程度,只有達到證明標準的證據所支撐的事實才會被法庭采信。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就因果關系這一事實,被侵權人就污染物與損害存在關聯性承擔舉證責任,侵權人就污染物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但兩者的證明標準不一致。
(一)環境侵權人的證明標準
如上述,環境侵權案件適用因果關系推定只是證明的方法,并沒有改變案件的舉證責任,對于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仍然最終應當由被侵權人承擔。對于侵權人來說,屬于舉證責任的正置。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三條第一款之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據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我國民事訴訟確立的證明標準為高度蓋然性標準。所謂高度蓋然性標準,是指法官從證據中雖未形成事實必定如此的確信,但在內心中形成了事實極有可能或非常可能如此的判斷。對于環境侵權人的證明標準應與其他主體適用的證明標準相同,即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也正是基于此,《環境侵權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了侵權人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具體內容,包括“(一)排放的污染物沒有造成該損害可能的;(二)排放的可造成該損害的污染物未到達該損害發生地的;(三)該損害于排放污染物之前已發生的”,采用的均是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
(二)環境被侵權人的證明標準
《環境侵權司法解釋》將被侵權人的證明內容表述為“污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此處關聯性即是對被侵權人證明內容的表述,但這種關聯性屬于何種證明標準?是否需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如上述,要求被侵權人負擔污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是適用因果關系推定的結果,因果關系推定的邏輯基礎是前提事實與待證事實之間的常態聯系,這種常態聯系只是一種經驗法則,并非確定的聯系,并且通過推定得出的待證事實是可以被推翻的。因此,被侵權人對于污染物與損害之間的關聯性的證明只需達到一般蓋然性程度即可。
注釋
①裴蒼齡.再論推定[J].法學研究,2006,(3).
②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06頁.
③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19頁.
參考文獻
[1]曹明德.環境侵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利明.論舉證責任倒置的若干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2003,(01).
[3]張新寶,莊超.擴張與強化:環境侵權責任的綜合適用[J].中國社會科學,2014,(03).
[4]胡學軍.環境侵權中的因果關系及其證明問題解析[J].中國法學,2013,(05).
基金項目:沈陽師范大學2015年度校內項目《遼寧省城鄉一體化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對策研究》(W201528)。
作者簡介:洪東冬(1979-),女,黑龍江伊春人,研究生,現供職于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