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份回購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近年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股份回購日益成為公司在公司經營中使用的資本工具,利用股份回購實現公司的經營戰略和未來發展。世界上各國和地區根據本國的實際情形,對本國的股份回購制度采用了不同的立法模式,在股份回購中的資金來源的限制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關鍵詞】股份回購 財源限制 償債能力
股份回購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股份回購已成為公司在公司經營中使用的資本工具,利用股份回購實現公司的經營戰略和未來發展。世界各國和地區對本國的股份回購制度采用了不同的立法模式,但是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根據本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等選擇適合本國的股份回購制度,對于股份回購財源限制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一、美國
美國是公司股份回購中“原則允許,例外禁止”立法模式的代表,其作為聯邦制國家,各州都有一定的立法權,公司法就屬于各州立法權的權屬范圍,而各州對于公司回購股份中資金來源的規定也不盡相同。經整理分析,主要有償債能力測試模式、可分配盈余模式和保留收益模式。
(一)資產債務償還能力測試模式(簡稱“償債能力測試模式”),也有學者稱之為“資產負債表標準”
這一模式體現于美國的《示范公司法》中,該法規定,如果公司在分配之后將造成:第一,無法償還經營中產生的到期債務;第二,總負債與清算時應當支付的優先股東數額相加高于公司的總資產,這兩種后果時,不能進行分配。另外,美國《示范公司法》取消了法定資本制,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償債能力的測試標準作為保護債權人權益的規則之一。
(二)可分配盈余模式
該模式以美國特拉華州公司法為代表,該州公司法依舊保留了法定資本制度,在該公司資本制度的影響下,其模式內容為:在公司回購自身股份時,只要回購不損害公司的資本,公司就可以利用公司的各項盈余進行股份回購,包括收益盈余、繳入盈余和減資盈余。另外,在《特拉華州公司法》第160條中規定了一個可以利用公司資本進行股份回購的例外情形,即在公司回購優先股時可以使用公司自有的資本,但是在該回購發生之后,公司也應當根據相關規定進行減資。
(三)保留收益模式
該模式以加利福尼亞州的公司法為代表。修訂于1975年的《加州公司法》出現了很多內容的革新,具有很多新的法律規則,其中就包括與公司股份回購相關的規定。該法對公司回購自身股份的規制適用于公司對股東分配的行為準則。其規定公司在具有保留收益的時候,可以分配這些保留收益,自然就包括將使用這些保留收益來收購自己公司的股份,因為該法將公司資產向股東轉移的行為也定性為“對股東的分配”行為。另外,除了規定可以利用保留收益進行回購股份外,其也規定了在公司分配若將致使公司喪失償債能力的,不允許進行分配,這一規定也可視為償債能力的考察。
二、德國
在《德國股份公司法》中,第71條對股份公司進行股份回購時做了明確的財源限制,其規定股份回購的資金來源只能夠是本公司經營中所獲得的可分配利潤,明確禁止公司不能使用自有的自由資本以及按照法律規定應當進行提取的公積金用于股份回購。并且,當股份公司實行股份回購的回購事由是:第一,避免公司受到損害;第二,將股票提供給員工;第三,無償取得(如贈與、繼承等方式);第四,金融機構為了交易;第五,股東大會授權允許,當股份回購是在這五種回購的適用情形中的一種時,該實行股份回購的公司必須提前完全地繳納了公司股份發行時的股票價格。
三、日本
2005年日本新《公司法典》頒布,其關于公司股份回購的財源限制繼續沿用了商法典中的規定,即限制在可分配盈余之上。這一方面的規定與美國《特拉華州公司法》所采用的模式極為相似。并且《日本公司法》也規定了,允許利用減資所得和資本公積金作為公司回購股份的資金來源,但是使用這二者財源時,公司應當進行公告或者將具體的情況及時通知債權人。債權人若有異議時,公司應當立即對債權人進行清償或對其提供相應的擔保。另外,《日本公司法》規定在公司通過對其他公司進行合并、吸收,概括受讓該公司所有事物時,不受財源限制的規定。
四、英國
根據2006年頒布的《英國公司法》710條規定,私人公司回購股份的資金來源只限制在公司可分配利潤和為回購而發行新股所得到的價款。除此之外,在回購股份前還需要董事會有關于保證公司具有償還債務的能力,以及考慮到了公司其他所有債務和預期債務的聲明。而且,如果公司需要利用公司資本進行股份回購的情形中,則需要通過相關利益者回避后所做的公司特別決議。甚至需要提供審計師的報告,以證明對公司資本及相關事務已經進行了調查,確定不會出現不合理的狀況。以上是《英國公司法》對私人公司回購股份的財源限制,而對于公眾公司而言,該《公司法》規定只能利用公司的可分配利潤作為公司回購的資金來源。相較于英國的立法模式,歐盟國家中,許多國家公司法都采用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度,這些國家對于公司股份回購中的財源只限于可分配利潤。
五、我國臺灣
我國臺灣地區對于公司回購員工庫藏股時的財源限制主要是規定來自可分配的盈余加上資本公積金,這在臺灣《公司法》和《證券交易法》中有較為明確的規定?!豆痉ā返?67條之1中提及,收買股份的總金額不能超過保留盈余加上資本公積金的數額;《證券交易法》第28條之2中也做了同樣的規定,雖然措辭上二者有所不同,但實質并無二致。而若公司要回購其發行的特別股,則財源限定在盈余和發行新股所得到的價款;對于其他回購事由,其《公司法》并未做出具體的財源限制。另外,其《公司法》規定在股東清算或者公司破產時的情況下,公司回購自己股份也不受財源的限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境外主要國家或地區關于公司股份回購制度中的財源限制立法模式歸納為5種模式:第一,償債能力測試;第二,可分配盈余模式;第三,保留盈余模式;第四,可分配利潤模式;第五,不受財源限制。
公司股份回購財源限制可以對抗股東在公司中的優勢地位,保障債權人的權益;但是各國和地區秉承公司立法理念、采用的資本制度及資本市場發展程度等不同,因而不同國家和地區所采取的財源限制立法模式也存有差異。反觀我國對公司股份回購財源限制的規制,存在的問題更加突出,如何在今后公司法修訂中制定更符合公司實踐的立法規定,需要我們參考和借鑒國外模式的同時,也需要結合我國實際,以期通過財源的合理限制而充分發揮公司股份回購的功能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曉春:論公司買回自己股份制財源限制[J].法商研究,2015(4):179.
[2]劉惠明,嚴驥.股份回購的弊端及防范制度研究———以日本法為借鑒[J].深圳大學學報,2011(4).
[3]趙旭東:境外公司法專題概覽[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李錄杰(1991-),男,漢族,福建省漳州市人,哈爾濱商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