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的思考
■ 吳志堅
很高興能參加河北省軍民融合促進會的成立大會,近兩年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的領導下,在省國防科工局各位領導的組織下,河北省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軍民融合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年前剛組織了廊坊軍民融合成果展洽會,新年伊始,又舉辦了軍民融合促進會。
很高興能參加河北省軍民融合促進會的成立大會,近兩年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的領導下,在省國防科工局各位領導的組織下,河北省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軍民融合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年前剛組織了廊坊軍民融合成果展洽會,新年伊始,又舉辦了軍民融合促進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這一重要思想寫進了中央十二號文件關于《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是作為一個總的目標提出來的,在全要素中,技術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鄧小平同志曾經講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生活,而且它還是推動軍事革命的第一變量。
我們可以想象,美國人用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美國憑借三次抵消戰略自己稱霸世界半個多世紀,充分說明了技術發展的重要性。我們在分析我軍與美軍的區別時得出:美國人是用科技的發展來設計戰爭,我們是本著對未來戰爭的認知來適應戰爭。正如于川信秘書長之前所講,美國人是設計戰爭,我們是追隨戰爭,適應戰爭。今天我圍繞軍民兩用技術的雙向轉移問題談點自己的看法。
1991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事件——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5日的晚上戈爾巴喬夫把蘇聯的權利移交給俄羅斯總統,當天晚上飄揚了80多年的蘇聯國旗從克林姆林宮的樓上降下,標志著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蘇聯的解體原因很多,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它經濟的發展不夠平衡,軍事的發展忽略了整個經濟的發展,冷戰結束后,蘇美兩國開展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軍備競賽,1989年用于軍費的開支美國占GDP的5.9%,蘇聯占GDP的8.9%。
根據美國中情局的估計,他們的開支達到了15%-17%,蘇聯的官方數據是770億盧布,如果按照中情局的數字達到了1300億盧布,當時盧布與美元的匯率是0.7比7.1,就是2000億美元,當時蘇聯生產的武器裝備達到了全世界的一半,他們的軍工產值占到了當年GDP的12%,占到了工業總產值的48%,美國累計花了4.5萬億美元,到現在他們還有770億個核彈頭,部署的就有2100個,運載工具約1100個,相比較而言蘇聯規模較小。同樣是軍備競賽,蘇聯收效甚微,而美國經濟沒有遭到任何影響且越來越繁榮,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軍民兩用技術的雙向轉移。
美國在推動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的過程中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軍用技術推向商用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帶動了電子計算機、軟件、電子、核能、汽車工業特別是發動機的發展,在它稱霸世界的同時,同樣也帶動了全世界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二是共同研發階段。技術的本身是沒有屬性的,當它推出新技術時,對軍用和商用同時展開即同步投資、同步研發、同步收益。第三階段是把成熟的商用技術嵌入到軍事的防務平臺。1998年全世界的軍費開支占GDP的平均值由原來的4.7%下降到2.5%,美國下降了8%,法國下降了12%,英國下降了28%,德國下降了24%,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維持著龐大的武器裝備的采購靠原來的做法勉為其難,因此采取向用社會成熟的商用技術嵌入到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平臺中。
前不久,美國商務部和國防部同時支出了各自的技術清單,軍民通用的重合率達到80%。2015年美國麻省理工評出了全世界十大技術,其中有一個技術就是火箭一級的回收技術,專家形容,回收精度是從帝國大廈扔出一支槍準確地落在地面一分錢的硬幣上,這是革命性的影響。由此說明是否搞軍民融合和軍民融合的雙向轉移不僅是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同樣也關系到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我國很重視軍民技術雙向轉移,目前民營企業參軍的比例占到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的40%,隨著軍民融合的不斷深入,軍轉民和民參軍還面臨一些問題。
在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過程中,各地普遍的做法就是建立軍民融合產業園,國家有關部委批的目前就有幾十個,省里和市里的更多,還有一些是地方和軍工企業共建的、跟軍隊共建的。建立開發區、產業園區、經發區、高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和有效形式。這些開發區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通過對345個國家級的開發區的調研,345個開發區的產值占到了全國GDP的23.9%, 地稅占到了全國的22%,出口占到了全國的39.9%。最有名的開發區在北京、上海、江蘇。二是入園的好的項目和好的企業越來越稀缺。三是政府和政策已經沒有空間了,我們在建立軍民融合產業園區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總結前面形式多樣的各種園區的經驗教訓。
如何走好軍民融合產業園的發展之路,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找準特色和差異化。差異化是核心競爭力、不可替代性、不可復制和拷貝,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和區位優勢、產業優勢聯系在一起,要根據國家的產業布局,包括國防科技工業核心能力的布局結合在一起。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產業,要圍繞著自己的核心產業縱向打造自身產業,形成集群效應。三是軟件。
目前民參軍面臨三個問題,一是參與本金較低。二是規模小。三是產品提供商而不是技術提供商。民參軍一定不能在原有的軍工產品的均量上做文章。
今天軍民融合促進會的成立實際是一種共同體,是一種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軍工企業的改革,一是要適應信息化戰爭的要求,我們現在的軍工企業是按照平臺來設置的,具有傳統的機械化戰爭的特點,我們不僅僅需要武器裝備的提供商,更需要跨集團、跨平臺、跨領域的集成系統和作戰體系的提供商,各軍工單位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美國在1991年冷戰結束后同樣遇到了這個問題 ,但是美國經過十年的整頓,成為了五大軍工巨頭,五大軍工巨頭的軍品收入占世界百強收入的35%。二是現代武器的制度建立,軍工企業的強、優、大不但體現在它自主創新的能力上,也同樣體現在調度、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上,所以現在軍民融合對軍工企業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機遇是在互聯網+、工業制造4.0的情況下,能力更應該體現整合全社會甚至國內外的優勢資源,更多的民營企業的資源來做強做大強大國防和強大軍隊的蛋糕。
吳志堅,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委員會秘書長。本文為作者在河北省軍民融合促進會成立大會“軍民融合大講堂”上的講課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