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華
(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院,江蘇 鎮江 212300)
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對心臟功能復常產生的影響研究
胡丹華
(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院,江蘇 鎮江 212300)
目的 采用綜合護理對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心臟功能復常產生的影響。方法 研究對象選取的是在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84例冠心病支架患者,采用數字隨機抽樣法隨機分為比例為1∶1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治療后心臟復常時間(7.64±1.21)天、治療方案實施時間(4.72±1.15)天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依據統計學標準,存在一定意義(P<0.05)。結論 對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應用綜合護理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心臟功能復常,值得臨床上推薦采用。
冠心病心臟支架;心臟功能復常;綜合護理
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方法有很多,心臟支架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由于冠心病患者多為老年人,身體耐受能力較差,同時老年人對疾病、治療知識的缺乏導致治療以后心臟功能復常緩慢,治療效果一般。本研究為了解綜合護理的方法對治療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的效果,選取了84例患者根據護理方式不同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84例患者隨機分為比例相同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2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例數:女性患者例數=22∶20,年齡范圍在56~72歲,平均年齡為(63.4±5.1)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例數:女性患者例數=23∶19,年齡范圍在58~75歲,平均年齡為(64.2±4.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中差異并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基本護理、并發癥護理、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①術前護理,手術前,護理人員應主動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緩解患者對手術的緊張心理,并為患者講解疾病的基本知識,以及手術基本流程,讓患者的情緒得到有效安撫,對心理壓力表現明顯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讓患者提高手術治療的信心并積極參與到手術當中來。②術中護理,醫護人員應當保證手術室潔凈,溫度、濕度適宜,并保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保暖工作,時刻密切關注患者的基本生命指標,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醫護人員交流時盡量降低分貝,減少患者心理上的不適。③術后護理,密切關注并記錄患者血壓、體溫、心率等基本指標,囑咐患者保持仰臥位,多飲水、注意休息。每日定期進行檢查,注意患者傷口處是否有滲血、感染、滲血、血腫等不良情況發生。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對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應該及時采取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心臟功能復常時間以及治療方案實施時間,認真做好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的心臟功能復常時間以及治療方案實施時間作為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進行檢驗,均采用SPSS 20.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處理,當兩組數據差距較大的時候,以P<0.05表示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
觀察組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心臟功能復常時間(7.64±1.21)天、治療方案實施時間(4.72±1.15)天,對照組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心臟功能復常時間(13.58±2.16)天,治療方案實施時間為(8.25±2.32)天,觀察組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治療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達到統計學指標(P<0.05)。
近年來,我國已經逐漸進入老年化社會,使得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增加。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胸悶、心悸、氣促、乏力等,該疾病不僅臨床表現明顯,而且病情時間長、并發癥較多,嚴重影響到患者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1]。綜合護理是通過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全方面的護理方法為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治療效果起到積極作用。
有很多研究表明,患者心理狀態會對手術的成功、術后并發癥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手術前進行心理護理是很有必要的。綜合護理不僅術前提供有效的心理護理服務并介紹相關疾病的知識,可以緩解患者心理壓力[2]。同時,醫護人員的在手術過程中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手術室環境,做好保暖等工作,讓患者緊張感消失,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手術后,醫護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指標,一旦發生不良事件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將并發癥發生情況降到最低。
因此,將綜合護理應用于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當中,有助于縮短治療方案時間、促進患者心臟功能復常,值得臨床上推廣采用。
[1] 劉冬芳.冠心病心臟支架患者應用綜合護理的心臟功能復常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4(20):230.
[2] 趙 俊.綜合護理對冠心病心臟支架心臟功能復常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2):234-235.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6
B
ISSN.2095-8803.2017.1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