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龍
摘要國有企業和諧穩定發,需要較高素質的政工干部團隊。本文將列舉國有企業政工干部應具備的個人素質,展開分析,并提出培養和提高政工干部個人素質的方法途徑,以求有助于提高對國有企業政工干部的個人綜合素質,提升政工工作質量。
關鍵詞國有企業政工干部政工素質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和諧發展是國家經濟的主論調,已經不再盲目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產作業是企業內部兩大核心工作,也是國有企業抓緊時代禁繩的兩只手。所以,國有企業的政工干部的素質直接影響企業政工工作的質量,最終體現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整體健康度。所以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國家、社會以及企業都對政工干部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國有企業政工干部應具備的素質
(一)過硬的政治素質
作為一名合格的國企政工干部,必須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靈活的政治頭腦以及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只有成為一名有崇高的政治覺悟的政工干部,黨和人民才能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予以交付。
(二)高尚的道德作風
一名合格的國企政工干部,同時也要有高尚的道德作風。要有求實、奉獻的精神,以國家的經濟政策為風向標,以企業的和諧發展為宗旨,團結群眾員工,樹立公平友善的個人形象,愛崗敬業,做員工的主心骨和榜樣。政工干部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始終要有高尚的道德作風作為精神基礎,沒有良好的人格,談何良好的群眾信任和基礎,脫離了群眾的信任,又豈能做好政工工作,豈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政工干部。
(三)優良的業務能力
筆者認為,政工干部的業務能力,就是其開展政工工作的執行力。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對上級精神的領會能力。接到上級指令,正式開展工作之前,要充分理解上級的指示精神,把握正確的工作方向。二是工作開展的能力。政工干部要有過硬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協調能力。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帶領廣大職工群眾,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靈活的創新思維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傳統的政工工作思維和工作方法與當前社會狀態以及人們的思維矛盾眾多,顯得格格不入。政工干部要有靈活的創新思維,靈活地開展政工工作,掌握最新的社會動態,了解員工最新的思維變化和價值觀變化。如此才能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適應當前的工作環境,了解員工的思想動態,依據上級工作精神開展政工工作,做好員工政治思想工作的領航員。
二、提高企業政工干部素質的主要途徑及方法
(一)夯實政工干部的政治功底
首先要加強政治理論教育,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和社會環境以及企業的運營狀態,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從宏觀上提高政治理論思想高度。二是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加強對當前新形勢下的先進理論和思想的認知,不斷更新自身的政治理論知識結構,突破傳統的攝取政治理論知識和動態的途徑,利用現代多種科技手段,拓寬吸取知識的途徑,掌握國家和上級部門發布的最新動態和方針,綜合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功底,將學習的政治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二)培養高尚的道德作風
筆者認為培養政工干部高尚的道德作風,應主要著力于以下兩個方向的培養:一是培養政工干部廉潔奉公的道德作風。廉潔奉公是政工干部能夠順利開展工作的基礎,在開展政工工作時,任何一項工作都可能涉及到某些人的個人私利,如果沒有廉潔的道德作風,極有可能在開展工作時受制于人,無法收到預期的工作效果。二是要培養政工干部的奉獻精神。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政府部門以及國有企業的機關部門都積極向功能型和服務型部門轉變。政工干部是轉型過程中的模范人群,政工干部要改變傳統的“政工干部高高在上”的姿態,轉型為服務企業和員工群眾的典范,堅持企業和廣大員工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加強自身業務水平
加強政工干部的業務水平主要由兩個要點:一是培養政工干部的政治的政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是政工干部領會上級方針政策能力的基礎。在培養政治敏感性時,要讓政工干部充分了解當前政治格局,熟悉當前社會環境,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二是培養政工干部動手動作的能力。其中要重點學習和培養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分析判斷等能力。如此,才能在具體工作中把握正確的工作方向,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
(四)鼓勵大膽創新思維
政工部門的領導必須鼓勵下屬的政工干部說出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敢于打破陳規,使政工干部沒有后顧之憂,敢于說出內心的想法,給創新的工作思維萌芽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企業要定期收集政工干部的工作建議,把握尺度予以認可,使政工干部內心得到認同感,從而激勵其在未來的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工作潛能。
三、結語
政工工作是國有企業適應當前形勢和諧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政工干部的素質培養直接關系企業對發展方向的掌控。每一名政工干部都是這個企業政工團隊的基本動力源,企業政工干部直接關系到企業健康發展,切實加強企業政工干部的個人素質培養是一項有利于企業和諧發展的長期工作,其帶來的效益將不可估量。
參考文獻:
[1]蔡蘋.淺談中小企業管理中的激勵機制[J].中國集體經濟,2010(2).
[2]任大為.傳統中小企業的領導方式轉型[J].上海經濟研究,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