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
摘要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查處的貪腐案件來看,“一把手”已成為貪污腐敗、瀆職犯罪的重災區。對此,各級黨組織就如何監督“一把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臨不少現實困惑和棘手問題。本文擬從如何處理“一把手”權力監督的五大關系來深化認識“一把手”監督規律,尋找有效監督的多種途徑。
關鍵詞一把手腐敗權力監督關系
近幾年來,黨政“一把手”違法違紀的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從中央到地方查處的貪腐案件來看,“一把手”已成為貪污腐敗、瀆職犯罪的重災區。據統計,“一把手”犯案比例已超過了50%。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強化監督,著力改進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行使權力的監督。各級黨組織就如何監督“一把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臨不少現實困惑和棘手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好“一把手”的監督難題必須要處理好五大關系。
一、選拔任用與日常監督的關系
我國現行干部選用機制基本上沿用過去委任制的方法,決定性機制在于自上而下任免,本質要求是自下而上對上負責。這種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造成上級監督不到,同級不能監督,下級不敢監督的狀況,使監督缺位,容易導致用人上的暗箱操作,出現“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
而正是這種干部選拔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重選拔、輕管理、弱監督的現象。一方面,重選拔輕管理。各級組織對選用“一把手”是比較慎重的,但干部任職后管理很難跟上,對“一把手”任職后的日常思想動態、道德品質、民主作風、廉潔自律情況難以進行全面的、動態的掌握。另一方面,重使用弱監督。有的黨組織及領導在對下級“一把手”的監督上往往只注重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忽視對其思想、作風的監督。在這種情形下,“一把手”的權力活動往往處在封閉運行狀態,透明度很低,外部很難進行監督,甚至出現監督“真空”。
針對這種狀況,各級監督主體必須要認識并處理好“一把手”的選拔任用和日常監督的關系,既要形成科學的用人機制,切實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的原則選人用人,把對“一把手”的監督超前到位;又要切實做好日常監督工作,通過厘權、“曬”權、行權、制權、評權等方式,進一步明確“一把手”的權力內容、權力邊界、權力行使方式和程序、與權力對等的責任等,實現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二、強化權威與約束權力的關系
根據我國國情看,辦好一件事情,關鍵是看“一把手”。“一把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必須賦予其很大的權力。而這種“一把手”賦權過重,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手里的情形必然造成官僚主義,難免發生“拍腦袋”犯錯誤的情況。對此,有些地方試圖用“限權”“分權”和“禁權”的辦法,對“一把手”權力進行分解。但這種向“一把手”分權在某個層面來理解的話就是對其權威的挑戰,必須會引發抵觸,需要注意掌握好尺度和分寸,否則可能會影響其個人權威性和工作積極性,甚至會影響整體工作的推進。因此,強化權威與約束權力的分寸需要拿捏把握好,這也是當前探索“一把手”權力監督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三、監督主體與監督客體的關系
有效的監督機制應是以監督客體處于監督主體的有效監督下為前提,監督主體的監督活動不受監督客體的直接制約和約束。從對“一把手”監督的方式看,現行監督主要是以同級監督為主,上級監督與下級監督、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這種監督機制往往難以達到監督的目的:一是在目前雙重領導體制下,同級監督機構無法進行有效監督,班子成員不敢監督,從而使同級監督流于形式;二是作為監督主體的上級紀檢監察機關,由于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無法及時了解和掌握下級黨政“一把手”活動情況和問題,也難以實施有效監督;三是黨員群眾對本地區、本部門和本單位的重大決策鮮有機會參與和了解,對“一把手”的“一支筆”這類權力運作情況知之甚少,從而導致黨員群眾因不知情而無法進行監督,形成了較為普遍的群眾監督缺位的狀況。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在不斷強化監督力度的同時,應該更多的考慮如何正確處理好監督主體和監督客體的關系,而進一步增強監督主體的獨立性應是解決辦法的首選。
獨立性原則本是權力制約的一條基本規律。如果權力制約主體沒有相對獨立的權力而依附于被監督者,就不可能以權力制約權力,權力制約的目的就會落空。要真正抓好對“一把手”權力的監督,必須增強監督主體的獨立性,其途徑主要有二:一是建立垂直的監督領導體制,二是保障和落實黨員民主權利,對“一把手”進行有效監督。
四、思想教育與制度懲處的關系
從近幾年各地查處的腐敗案件看,“一把手”在其中占有相當的比重,不少觸目驚心的大案要案多數系“一把手”所為,一些串案窩案的發生更是少不了“一把手”的參與和主導。對此,黨中央及各級黨委、紀委專門針對“一把手”權力監督問題出臺了一系列預防腐敗和懲治腐敗的制度規定,也重點查處了一批腐敗分子,但“一把手”的腐敗現象仍在一些地方和領域不斷滋生蔓延。
面對這種尷尬局面,筆者以為,我們要妥善處理好思想教育和制度懲處的關系,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對違反制度行為的懲罰力度,形成不敢違反制度的懲戒機制,促進制度意識價值理性的形成。就象對待行人闖紅燈,如果加大懲罰力度,闖一個罰一個,行人就不敢闖紅燈了,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規則意識也會養成。另一方面,也應大力進行以權利為核心的法治教育和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維權意識、守法意識和自律能力、道德約束,養成一種以遵守制度為榮,以違反制度為恥的精神文化,形成制度意識的價值理性。
中國百年來對法制中國的建設,是選擇法律的工具性作用,而不是選擇法律信仰。目前,我國尚處于制度的工具理性階段,遵守制度的道德還沒有養成,對于“一把手”權力的制約與監督還沒有達到應有的監督效果,一些制度甚至形同虛設,這歸根結底是沒有形成對制度的價值理性,特別是一些“一把手”視自己為特殊人群,甚至認為自己能夠超越于制度之外。因此,在進行“一把手”權力制約與監督籠子的頂層設計之外,還有待在培育制度的價值理性上下功夫。
五、約束權力與工作積極性的關系
針對賦權過重的問題,一些地方試圖對“一把手”權力進行分解,對“一把手”權力進行干預。但這種向“一把手”“開刀”分權或用權干預,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引發“一把手”的抵觸甚至反對情緒,還可能直接影響其工作積極性,甚至可能出現干脆“撂挑子”不管的局面。因此,約束權力與工作積極性的關系處理和分寸把握,是探索“一把手”權力監督所面臨的一個兩難選擇,需要慎重對待。
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勢千變萬化,機會稍縱即逝,一個強有力的“一把手”所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因此,對“一把手”的監督約束也必須與時俱進,絕對不能從條條到框框,處處掣肘,盡量不要挫傷其工作積極性。筆者認為,既要健康引導,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患未然,提高預防控制力;規范用權,提高制度約束力;有效監督,提高紀委監督力;廣泛參與,提高社會聯防力;強化巡視,提高懲治威懾力,約束好、監督好“一把手”的用權,又要加強思想教育,提高“一把手”的自律意識。通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官德教育、宗旨教育、勤政廉政教育、民主集中制等學習教育,使“一把手”懂得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自覺并樂于接受監督。
參考文獻:
[1]杜曉,任雪.學者總結09年腐敗現象:涉案人級別高向基層滲透[OB/BE].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R],北京:人民日報,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