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言婷
[摘要]實踐育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既是一種有效的育人方式,也是一種系統化的育人理念。深入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是建設創新性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支撐,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實踐育人 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154-02
中央16號文件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自此,高校實踐育人在全國各地得到全面推進和不斷拓展,并進入下一個全新的深化發展階段。如今,面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新任務,時代潮流會賦予實踐育人以新的內涵,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并不斷創新發展。
一、高校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觀點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舊哲學的顯著特征。人的實踐活動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目的的活動,它在帶有實踐性的同時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包含豐富的信息和內容,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載體。
實際上,大學生實踐教育是與課堂理論教育相對應而存在的一種教育模式,是教育者為實現預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完成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任務而借助或采取的,以社會實踐為主要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一種手段。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也應該回歸到實踐,達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
(二)實踐育人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實踐育人是根據社會需要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種新型育人方式。隨著新時期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實踐的轉變,高校實踐育人構建了社會、學校、學生三方互需、互惠、互連的育人共同體,在這個育人過程中,高教實踐育人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促進了高校的改革發展和功能實現,促進了社會繁榮昌盛和國家創新發展。
“高校實踐育人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行合一觀,以育人為根本出發點,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和教育活動規律,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新型育人方式。”[2]開展實踐育人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基礎的來源就是課堂上的知識以及別人的經驗,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間接經驗,通常實踐教育不像理論課教育過程那樣死板,教育方式也不像理論課那樣單一和循規蹈矩,通常實踐教育比起以教室課堂為單位的理論課教育更加豐富多彩,因而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而以實踐為主要途徑的實踐教育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讓學生養成一定的理論修養,同時能夠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榮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從而不斷地更好地服務國家、集體和人民。
(三)實踐育人是育人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是培養與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一定意義上,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決定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與成敗。”[3]實踐育人是我國高校育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育人理念創新和育人實踐探索,與黨的教育方針、我國教育的本質以及人的成長規律有著緊密的聯系。當今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發展使得實踐育人在高校中的被重視程度節節上升。這里關于社會實踐的論述也正好說明了黨中央號召整個高校重視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同時將實踐育人提到了與理論課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共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實踐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對大學生開展實踐教育作出了重要的指導。首先明確了大學生實踐教育實質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落實到實際中來的重要一環。其次,《意見》中還指出,在高校開展實踐育人活動不僅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同時對于大學生走出象牙塔,深入民間,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在實踐中增長才干、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實踐教育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是高校教育育人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至關重要。同時也得到了全國高校的積極響應和廣大在校學生的熱烈歡迎。
(一)助推力: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素質結構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思想政治素質是否合格是衡量大學生人格成熟與否的關鍵。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培養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就是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能充分補充課堂上所沒有的東西,是存在于課堂教學之外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學校教育都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而課堂講授大部分都是理論的東西,學生學到的是間接經驗,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被束縛了手腳,也容易活在書本中,而不了解真實的外面社會。而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操作,必然就要進行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可見,參加實踐教育,提高自身素質,已經成為廣大在校大學生的迫切需要。在實踐教育中由于不像課堂理論教學那樣“事故”少,因而不免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猝不及防的具體現實問題,此時考驗學生真實實力的時候到了,能否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際中來,就要看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而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理解了理論課的內容,同時真正將其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得到了直接經驗。所以,當其再次遇到這些問題時,也能夠做到從容不迫,得心應手。在新的歷史時期,知識經濟的崛起和素質教育的拓展,對青年學生實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教育成為青年大學生必備的人生經歷和成才的重要途徑。
(二)指向標:樹立正確的“三觀”認知
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無論從客觀現實的層面,還是主觀意圖的層面都對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如果眼光客觀一些,更現實一點,那么不難發現,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是由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給了他們一個更好地推廣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及其制定的國際經濟法則的契機。而另一點就是從主觀意圖來理解經濟全球化,西方發達國家借助這個契機,依仗其相對于發展中國家遙遙領先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對發展中國家圖謀不軌,尤其從網絡的出現開始,發達國家在思想意識領域開始侵入我國,“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日漸明顯,而網絡等新興技術的出現又為其陰暗圖謀蒙上了一層偽裝的面紗,并使得“分化”中國的圖謀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表面形式。而關注我們自身,大學生群體是一個還未涉世或者涉世未深的群體,而同時又是使用網絡的主要群體,更同時處在一個很容易被欺騙被蠱惑的年紀,所有這些國內外的情況都給高校實踐教育帶來了嚴重的挑戰。上述這些問題深刻地影響了我國高校學生的校園生活,并不可避免地滲透到大學生的精神領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孵化器: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
各種價值觀的并存與沖突,需要大學生在實踐教育過程中摸索和尋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新時代精神的契合點。大學生實踐教育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鍛煉綜合能力,全面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學校與社會聯系、促進共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大學生實踐教育活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夠有效地引導青年學生走與工農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才之路,通過社會調查、勞動鍛煉、科技服務、技術培訓、產品促銷等活動形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在實踐教育中親眼看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艱難和成就,親耳聽到英雄模范人物的經歷和事跡,親身參加生產勞動以及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就能夠喚起強烈的心理共鳴,理智地確定自己成才的社會坐標,促進理想和信念得以在更高層次上升華,引導大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教育中深入社會、認識國情,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高校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的具體要求
實踐育人的形式有多種,主要有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活動等形式,在加強實踐育人時,要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在實踐教育中樹立勞動意識
高校要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生產勞動,使他們在勞動中學習和掌握基本生產知識和技能,把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聯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同時認識勞動的意義,樹立勞動意識,把勞動看作是最光榮的,體驗工人的思想感情,培養熱愛科學技術、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社會調查中提高思想覺悟
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活動,能夠深入認識社會,對社會有客觀準確的認識,了解中國的國情、民情,了解改革和建設的實際情況,從而加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在社會調查中,大學生會發現一定的問題,會看到我國社會與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思想覺悟。
(三)在志愿者服務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青年志愿者活動是一項要求志愿者本身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活動。”[4]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服務包括義務勞動、文化培訓、時事政策宣傳、科技咨詢服務、醫務保健服務、技術攻關、科學普及等。高校通過組織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使大學生自覺樹立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
(四)在勤工助學活動中樹立自立意識
“大學生的勤工助學活動可以分為校內勤工助學活動與校外勤工助學活動。”[5]校內勤工助學活動主要包括圖書館、食堂、宿舍、教學樓等工作形式,校外則主要是兼職教師、兼職銷售員等工作形式。勤工助學活動是大學生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社會需要出發進行的一些有酬勞動。通過組織大學生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可以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生活自主、經濟自立的觀念,提高獨立生活、獨立工作能力,使大學生養成勞動的好習慣,樹立自立意識。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件.
[2]楊賢金.高校實踐育人的探索與創新[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3]楊立志.全方位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體系及其構建[J].濟南大學學報,2012(04).
[4]何軍等.和諧社會視野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創新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07(03).
[5]楊繼瑞.關于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10(02).
[6]萬斌,張應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論新[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