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凱, 梁元卿, 孫 偉, 郭勝童
(上海海事大學 a.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b.經濟管理學院,上海 201306)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在軟件業和零售業等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深刻影響著諸多傳統行業的發展,推動著傳統行業的轉型,航運業隨之呈現出依托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的趨勢。目前,國內“互聯網+航運”[1]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上海、寧波、青島和深圳等地區雖然已先后上線多家航運平臺,但與國際知名航運平臺相比,存在業務模式老化、業務種類相對單一和產業供應鏈有待優化等問題。
“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結合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與各行業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掘產業中以往被忽視的“長尾”價值,實現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構建全新的產業生態圈。“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技術發展驅動和行業需求拉動相互作用下的經濟模式轉型。
“互聯網+航運”是航運業在信息化驅動下主動滿足全球航運市場的發展需求產生的經濟模式轉型升級。這種轉型升級對于航運業來說體現在航運電子政務、航運電子商務和航運信息服務等3個方面。[2]由于“互聯網+航運”轉型的經濟屬性使其率先體現在航運電子商務方面,因此將“互聯網+航運”研究的重點放在航運電子商務方面。
“互聯網+航運”的轉型將圍繞效率提升、業務標準化和替代人力等方面開展。對于企業而言,這種轉型具有以下2方面作用:
1) 傳統航運產業中的生產和運營主體將直接暴露在平臺上,更容易感知消費者需求量的變化,也離市場更近。[3]
2) 以往服務于大客戶的商業模式將被顛覆,中小型貨主的需求將被整合和放大。這里的“整合”是指將小需求積聚成大需求;“放大”是指港航企業可借助該平臺提供面向中小客戶的訂制式服務,從而激發中小客戶對增值服務的需求。
航運業是通過以海運為核心的多種運輸方式完成門到門服務的整條產業鏈,航運要素則是組成該產業鏈的各環節,包括客貨運輸、船舶管理、船舶交易、貨運代理、航運金融、海事教育及培訓和海事法律及仲裁等。[4]表1為按服務對象和與業務主線之間的關系建立的航運要素二維分類模型。

表1 按服務對象與業務主線關系的航運要素二維分類
隨著物聯網、互聯網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航運業廣泛應用,傳統航運要素業務模式不斷得到優化升級。“互聯網+”對航運要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等3個方面。
2.1.1產品創新
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航運產業進一步融合,業務處理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限制逐漸被打破,線上交易與線下操作分離成為可能,部分業務逐步轉移到線上運行,市場產品不斷創新,貨運訂艙、船舶服務等航運電子商務平臺相繼被推出。
2.1.2服務創新
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航運要素業務的固有邊界被打破,航運產業鏈資源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實現“一站式”的有機整合。服務范圍不僅限于運輸,而是向金融、大數據研究等增值性服務發展。
2.1.3模式創新
通過實現信息的自動抓取、自動處理和智能管理,實現業務流程標準化、扁平化,大幅度減少中間環節,簡化業務程序,進而優化和升級傳統航運要素業務模式。
2.2.1物料供應業務模式
圖1為船舶物料供應傳統業務模式,圖2為“互聯網+”下物料供應業務模式轉型升級。對比圖1和圖2可知:運用互聯網之后,國內外眾多船舶物料供應企業通過聯網形成合作關系,根據已獲知的船舶航線及掛靠港信息,提前進行備貨、預約配送等業務環節;同時,航運電商平臺取代了傳統物料供應業務模式中眾多船舶所有人與多種類船用物料供應商之間磋商和交易的環節,船舶所有人可在平臺上按照預定航次和掛靠港提前選定物料供應港及所需物料,進一步簡化物料供應業務運作流程,極大地縮短業務辦理時間。
2.2.2船舶交易業務模式
圖3為船舶交易傳統業務模式[6-7],圖4為“互聯網+”下船舶交易業務轉型升級模式。對比圖3和圖4可知:平臺取代了傳統船舶交易業務模式中航運經紀人與航運咨詢公司撮合交易的流程,交易雙方在船舶交易平臺上提出船舶買/賣申請,待平臺審核通過之后即可公布買/賣船舶信息。交易雙方只需根據自身的交易需求尋找或由平臺推薦合適的交易方及交易產品即可,減少了重復詢盤流程,降低了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流失。
2.2.3船舶維修業務模式
圖5為船舶維修傳統業務模式[8],圖6為“互聯網+”下船舶維修業務轉型升級模式。對比圖5和圖6可知:平臺取代了傳統船舶維修業務模式中船舶所有人/船管與眾多修船廠詢盤和磋商的流程,可直接在船舶維修平臺上提出船舶報修申請,通過在線選擇掛靠港、維修地點和維修業務等,在線預約船舶維修服務。
2.2.4船舶租賃業務模式
圖7為船舶租賃傳統業務模式[7],圖8為“互聯網+”下船舶租賃業務轉型升級模式。對比圖7和圖8可知:平臺取代了傳統船舶租賃業務模式中船舶經紀人撮合交易的流程,船舶所有人/租家可直接在租船平臺的標準詢盤欄中發布租船需求和供應信息,同時平臺將提供智能化評估、航距計算和運價計算等功能,為租家提供定制化服務并撮合交易。
2.2.5貨運代理業務模式
圖9為貨運傳統業務模式[9],圖10為“互聯網+”下貨運業務轉型升級模式[10]。對比圖9和圖10可知:平臺取代了傳統貨運代理業務模式中貨運代理人撮合交易的流程,船公司通過訂艙平臺發布艙位信息,貨主和船公司直接在線上完成訂艙業務詢盤、還盤、接受邀約、簽訂合同、報關報檢和集卡拖車預約(甚至是完成支付)流程。
注:部分船公司會指定少數幾家貨代作為其訂艙口,其中可能有一級貨代及少數二級貨代
圖9 貨運傳統業務模式
2.2.6客運業務模式
郵船訂票平臺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傳統業務模式下的代理商分銷流程。圖11為郵船訂票傳統業務模式,圖12為“互聯網+”下郵船運輸業務轉型升級模式。對比圖11和圖12可知:郵船公司直接通過訂票平臺發布艙位信息,游客根據平臺提供的標準化搜索條件選擇艙位,并在線完成支付流程。
2.2.7航運融資業務模式
圖13為銀行信貸傳統業務模式,圖14為“互聯網+”下航運融資業務模式。對比圖13和圖14可知:航運融資平臺(部分航運電商平臺已兼營航運融資產品)將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傳統業務模式中的銀行貸款審查的部分流程,在取得銀行授信之后,融資企業只需準備并上傳平臺征信認證系統要求提供的材料,系統將自動生成企業征信評估報告,授信銀行據此對企業融資業務進行貸款審查,通過審核之后即可獲得融資款。
2.2.8航運保險業務模式
圖15為航運保險傳統業務模式[11],圖16為“互聯網+”下航運保險業務模式轉型升級。對比圖15和圖16可知:平臺取代了傳統航運保險業務模式中投保人與多家保險公司重復詢盤、磋商及理賠辦理的流程,用戶可直接進行線上投保,一應材料線上遞交、平臺審核,經審批之后即可約定保險費率并簽訂保險合同、發放保單;事故發生之后,客戶也可通過專屬理賠通道辦理理賠。部分平臺在推出線上保險業務的同時,還推出了保險費率優惠、實時查詢、投保代辦和專屬理賠通道等一站式服務,最大程度地保護投保人的利益。
如何鑒別交易對象的身份、進行企業資質認證及保障交易過程中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私密性[14]等線上交易風險防控是“互聯網+”模式下產業轉型升級不可忽視的問題。
1) 交易“門檻”從嚴設置是前提。在“互聯網+”模式下,平臺需建立交易用戶信用檔案,確保平臺交易的雙方是可信任的實名法人。平臺需對接工商局、稅務局和司法機構等外部相關機構的數據,核實包括工商登記信息、資質和社保繳納記錄等在內的一系列企業征信信息;平臺用戶也需主動提交企業認證材料,通過嚴格審核后方能進入交易環節。
2) 建立和完善評價機制是補充。在“互聯網+”模式下,平臺需自建信用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對交易主體的評價。一方面,引入互評機制,鼓勵交易雙方在交易完成后對此次交易活動進行評價,并輔以積分獎勵政策,以互評數據作為信用評價的參考;另一方面,通過沉淀用戶交易額、交易過程和支付確認等交易活動歷史數據,采用數據挖掘方法對交易雙方做出評價。[15]電商平臺通過融合多角度信息為平臺用戶提供決策參考,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評價暗箱操作,優化平臺運營環境。
在“互聯網+”模式下,電子商務平臺在交易過程中的“經紀人”屬性較為明顯:以中間人身份促成
交易,并從中賺取傭金,沒有表示獨立的意思,對于交易過程中因為經紀人過錯造成的損失獨立承擔法律責任。[17]
由此,在交易過程中,平臺應承擔技術安全保障義務、交易中的審核和監督義務[18],對于平臺過錯給交易方帶來的損失,平臺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對于非平臺過錯導致的法律糾紛,平臺應盡量確保系統可提供有效電子證據,協助完成法律責任認定。
航運要素的國際性和流動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在航運業務鏈內部信息實現流動之后,勢必還需與外部其他領域的信息實現互聯互通、有機整合。[12]航運要素與其他領域要素跨界融合,在互聯網因素的作用下將變得更易實現。“互聯網+”可為多種業務實現跨界融合提供一條可行性通道,運用互聯網使信息自由流轉、高度共享成為可能。此外,在“互聯網+”影響下,平臺重視客戶需求的特性得以放大,各類航運電子商務平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5],豐富航運服務在線應用,實現信息跨領域互聯互通,爭取最大限度地為客戶服務。這種創新思維將進一步打破傳統業務的固有邊界,延伸航運產業價值鏈條[13],以服務對象需求為導向,將多種航運要素業務“按需”集聚在平臺上,納入到一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中,提供“一站式”服務(見表2)。
例如,以貨物運輸為服務對象,可將航運領域的貨物代理業務、報關業務和集卡拖車等業務與金融領域的融資、保險、征信、保理及支付等業務,海事法律業務(同上述船舶類業務)及信息業務(同上述船舶類業務)進行跨界融合,建立在線訂艙平臺。用戶可通過在線訂艙平臺完成在線艙位/船期/運價查詢、在線訂艙、在線投保、在線支付和在線申請融資貸款/保理等業務。
大連碼頭網、廈門第e物流、青島樂艙網、杭州易艙網和寧波大掌柜等國內航運電商平臺,美國新澤西INTTRA、瑞士Kn-freightnet和丹麥Youship等國外電商平臺,紛紛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目前,平臺主要分布在上海、大連、寧波和廣州等地,并呈現向上海集聚的趨勢。未來,上海有可能建設成不一樣的“互聯網+航運中心”。

表2 “互聯網+”創新模式下各類航運要素跨界融合對應表
互聯網的開放性意味著航運企業、船公司、貨代、船舶制造業和港口等主要航運要素需在更透明、更公平的互聯網環境下,利用低成本、高質量、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吸引客戶,各類航運要素的業務模式創新需以供給側思路為理論基礎,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重新整合業務邊界,打造自己的“互聯網+航運”創新模式,形成全新的航運業生態圈。
[1] 徐凱.大數據時代的航運信息平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14-15.
[2] 徐凱.誰將問鼎航運電商[J].中國海事,2015(6):35-36.
[3] 方舟,操志強.我國航運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現狀及趨勢[J].集裝箱化,2015,26(1):22-25.
[4] 董崗,馬勇.現代航運服務業分類比較及對上海的啟示[J].水運管理,2013,35(1):26-29.
[5] 田暉.互聯網時代下的航運企業商業模式與創新[J].中國遠洋航務,2014(3):25-27.
[6] 船舶交易的步驟.[EB/OL].(2016-08-14)[2016-10-10].http://www.tuxi.com.cn/viewb-21730-217304431.html.
[7] 船舶買賣經紀人的作用和運作流程[EB/OL].(2012-01-08)[2016-10-10]. http://wenku.baidu.com/view/bc58a53a0912a21614792945.html.
[8] 貨物運輸保險-出險后的理賠流程[EB/OL].(2007-07-06)[2016-10-10].http://club.sol.com.cn/blog/dspbaggio/message_15799.html.
[9] 范濟秋.船舶管理實務比較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6.
[10] 董超.互聯網時代下的航運電商平臺模式比較[J].集裝箱化,2015,26(10):21-25.
[11] 船舶保險業務管理.中國人壽財產保險有限公司[EB/OL].(2011-08-20)[2016-10-10].http://wenku.baidu.com/view/b5caf2c00c22590102029dc8.html.
[12] 馬碩.上海應該成為怎樣的國際航運中心[N].解放日報,2010-12-27(1).
[13] 高志軍,劉偉.航運服務產業鏈的內涵與生成機理[J].中國航海,2013,36(3):120-125.
[14] 季小杰.互聯網+時代下的銀行信息安全[J].清華金融評論,2016(4):11.
[15] 熊遠林.C2C電子商務非對稱信用評價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6.
[16] 王亞娟,李欣.互聯網+”時代,信息安全如何保障[J].人民論壇,2017(1):74-75.
[17] 遲超.租船經紀人的法律地位、作用及責任研究[D].上海:上海海運學院,2003.
[18] 嚴亮奇. 電子商務網站法律風險控制機制研究[EB/OL]. (2014-12-12)[2017-04-25].http://www.docin.com/p-98696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