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永恩+林靄+陳慧椅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摘 要】近年來,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微創業以其門檻低、成本低、見效快、經營時間靈活等優勢,大范圍普及,尤其受到大學生群體的青睞。但是在機遇面前,此類型的微創業也面臨著不少挑戰。本文將對此類型的大學生微創業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微創業;網絡平臺
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銷售方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以網絡社交平臺為載體的微創業應運而生。以QQ、微信和微博等網絡平臺為載體進行創業,以其門檻低、成本低、見效快、經營時間靈活為優勢,尤其受到大學生群體的青睞。本文將從該類型的微創業的發展機遇、面臨的挑戰、對策及建議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發展機遇
網絡社交平臺的廣泛應用、政府政策的倡導和鼓勵以及社會層面的支持,為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大學生微創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一)網絡社交平臺的廣泛應用
目前,大學生使用網絡平臺的頻率非常高。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大學生每天花費1-3小時在社交網絡上,占總體的59.4%,大學生的網絡社交時間幾乎覆蓋上網時間的人數比例約占總體的69.9%[1]。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網絡社交的依賴程度很高。
“互聯網+”國家戰略的提出,QQ、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廣泛應用以及移動設備的日漸完善,網絡社交平臺的功能逐漸擴大,人們開始發掘社交平臺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機,以網絡社交平臺為載體,以互聯網為媒介,利用交友圈宣傳,進行線下產品的線上銷售,從而實現銷售渠道創新。由此,掀起“微商潮”,通過各種網絡社交媒體進行的“代購潮”等網絡微創業潮流。
(二)政府政策的鼓勵
教育部在2012年8月正式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對本科高校創業教育作出規范。要求中提到:在普通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是服務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2]
2014年9月,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各級政府出臺相關促進創新創業的文件,以湖北省政府為例,其新聞辦于2015年8月5日發布的《關于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寫到:鼓勵和支持網絡創業……其中在網絡平臺實名注冊、穩定經營、信譽良好的網絡商戶創業者,可享受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
(三)社會層面的支持
2011年1月,“中國互聯網微創業計劃”首次提出較為完整的關于微創業的運營,并推出所有項目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和營銷手段相結合以實現成效最大化的“微創業”原則。自此,許多企業開始關注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微創業發展。他們陸續推出形式不同的網絡平臺微創業計劃。如:中國電信北京分公司在2011年2月向高校推出“天翼微創業計劃”;著名雜志“創業邦”在2011年3月啟動中國“微創業計劃”大賽,提供有利于微創業概念認知和推廣的平臺。此外,也有企業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推出各自的網絡微創業平臺,如問學堂、酷客等企業。更有社交軟件企業在原有的網絡社交軟件上建立“微店”平臺,如:騰訊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微信小店”;京東推出“拍拍微店”,與京東商城系統實現全面打通,大規模招商。這些平臺的出現,意味著流量入口、銷售渠道也豐富起來,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網絡微創業的浪潮。
二、面臨的挑戰
大學生加入網絡微創業的大軍之中已成為趨勢,其中不乏有人取得成功,但亦有很多人出于各種原因而半途而廢。網絡微創業,挑戰與機遇并存。
(一)社會層面
1.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由于網絡平臺銷售渠道隱蔽性較強,劣質產品容易混入,造成市場混亂。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導致政府部門監管困難。其次,在網絡平臺進行銷售不具備合法資質,QQ空間、朋友圈、微博宣傳,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可以制約。創業群體若通過網絡平臺代理銷售某產品,難以分辨優劣,很難通過合法途徑維護權益。若以網絡平臺為載體進行海外代購,則面臨稅收、海關等問題。
2.高校創業實踐教育缺位。自《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以來,高校逐漸開展相應的創業教育,但大多注重理論上的創業教育,創業實踐教育成為創業教育的薄弱環節。創業實踐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大學生或敢想而不敢為,或敢為而不懂為,從“紙上談兵”到實踐的過程中屢屢受挫。
(二)大學生層面
1.法律常識缺乏。很多大學生不熟悉相關法律法規,當消費者要為問題產品維權時,他們找不到解決辦法進而因個人信用降低而漸漸陷入困境,最終導致網絡微創業的失敗。
2.競爭優勢難以形成。以網絡平臺為載體進行微創業的模式大范圍普及,銷售方式方法和套路也變得千篇一律。但大部分大學生仍盲目跟風,追趕潮流,加入網絡微創業大軍,但不創新銷售方法,不能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懂得創業但不創新,往往以失敗告終。
3.擴大市場存在困難。一般人網絡社交平臺上都是自己十分熟悉的人開始;取得他們的信任往往比較簡單,但熟人的市場比較狹窄,容易趨于飽和;因此,如何找準目標群體并取得其信任,成為大學生較難突破的“瓶頸”。
4.營銷策略單一。目前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微創業的營銷策略大多數為產品硬廣,直接在QQ空間、朋友圈中通過單一的發文字配圖片的方式打廣告刷屏,容易使受眾產生厭惡心理,十分不利于產品推廣。
三、對策及建議
(一)社會層面
1.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國家應制定鼓勵政策,支持高校大學生展開網絡微創業活動。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針對網絡微創業的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規范網絡微創業的標準。
2.健全創業教育體系。高校可開設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相關課程,讓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并掌握有關網絡微創業的技巧,少走彎路。同時,應多開展高校微創業實踐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實踐中。
3.營造良好網絡和輿論環境。倡導相關社交軟件企業進一步完善網絡微創業平臺,尤其是移動端網絡支付的安全問題,為大學生提供安全、良好的網絡創業環境。充分利用媒體引導網絡微創業正面的輿論導向,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微創業輿論環境。
(二)從大學生自身出發
1.提高自主創業綜合能力。積極參加營銷類社會實踐活動,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學習和交流他人的經驗,多了解關于網絡微創業的信息,多了解市場行情。此外,還應多了解有關通過網絡平臺微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及法律法規,與時俱進。
2.形成自身競爭優勢。在借鑒他人優秀的創業經驗時,不照搬照抄,而需要結合實際,形成自己的重點和亮點,做到“人無我有,人又我優”。另外,應主動去了解不同人群、不同類型的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并根據自己的總結作出適合自己發展的營銷策略。
3.樹立誠信經營理念。自身樹立誠信的經營觀念,堅持以誠信為本,樹立誠信的價值觀,為顧客制造安全感與歸屬感,從而擴大長期、穩定的客戶群。
4.實現營銷策略多樣化。在原有的社交網絡的基礎上,利用更加詳細的產品描述、更細心的售后、以及對顧客加倍照顧與尊重,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結合商品屬性采用多種多樣的營銷手法,例如拍賣商品、定時限購低價商品、限量銷售商品、贈送禮品等營銷手法,抓住顧客注意力,從而達到營銷效果最大化。
基金項目:“2015年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201512620031).
【參考文獻】
[1]馮銳,李亞嬌.大學生網絡社交方式及社交行為特征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18(6):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Z].教高廳[2012]4號.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