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由此可見,無論發展任何文明,都需要以保護環境為基本前提。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該由“誰”來建設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成為突出問題。“誰”即生態文明建設主體。
【關鍵詞】生態文明;主體;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民族發展的未來,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由政府、企業、公眾、社會組織和媒體的共同參與。《環境保護法》(2014)建構了“各級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企業承擔主體責任,公民進行違法舉報,社會組織依法參與,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多元共治格局”[2]。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多元性導致各主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出現差異,從而引發主體缺位、越位以及錯位,阻礙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一、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存在問題
(一)政府生態責任意識淡薄
一些政府官員具有強烈的經濟發展愿望,缺少生態責任意識,導致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甚至形成了“只求經濟發展,不顧環境惡化”的錯誤觀念。
(二)企業粗放發展模式
許多企業還是采用粗放的發展方式,經不住經濟利益的誘惑,對環境帶來的破壞漠不關心。甚至有些企業將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直接排放,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當然,也存在個別企業由于缺乏資金,設備落后,無力進行生態保護的現象。
(三)公眾生態意識薄弱
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和培養機制不完善,導致公民生態意識存在偏差,甚至片面的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僅僅是指水污染、空氣污染的治理等等,忽略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其他重要的生態文明建設。
(四)社會組織活動實效性差
社會組織雖然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卻缺少相應的權力,活動經費也主要靠自籌,在社會中地位相對低下,不受公眾所了解,活動受到限制,也就很少發揮其在生態治理中的真正作用。
(五)媒體報道缺乏公信力
新聞媒體對其發布信息的質量與真實性應負有重要責任,但是在大眾關注的環境保護問題上,許多新聞媒體卻追求污染企業給予的利益、趨附地方政府等權貴,虛假報道,甚至是不報道,大大喪失了新聞的真實性,從而公信力下降。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政績觀偏頗
許多地方政府的官員為留下政績,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嚴重的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還有部分官員秉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中庸思想,對于地方企業的污染行為選擇冷漠旁觀、不理睬的態度,任其破壞。
(二)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
為了謀求自身的長足發展,企業必然會盡可能的降低生產成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充分利用產品的最大剩余價值來增強市場競爭力。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難免顧此失彼,忽視了企業生產廢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三)公眾教育培訓不足
公民的生態意識薄弱與政府的教育培訓力度不夠有直接關系。當前政府對公眾的生態知識缺乏教育培訓,使得公眾不了解常識性內容,加之公民道德水準有高有低,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
(四)社會組織制度建設不完善,缺乏資金
目前,有一些社會組織還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力資源不足,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同時我國的大多數社會組織缺乏運行經費,而無法開展工作。因此,缺少資金使得社會組織難免會出現生態責任缺失的問題。
(五)媒體盲目追求利益
媒體在污染者與公眾之間很難做到真正的公正,媒體往往容易權衡利弊,謀求長久的生存和長期的利益而選擇趨向利益集團,或迫于利益集團的壓力,而不顧及其肩負的社會責任,漠視媒體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對生態文明建設間接地造成破壞。
三、破解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政府完善生態責任制度。
完善生態問責制度主要包括: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問責的范圍,逐條對應,按責論處,包括對環境污染事故、環境政策失誤都必須問責;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問責制度的相關程序,嚴格按照行政程序辦事;制定違規處理辦法,如嚴重警告、停職檢查或直接免職等。“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3]必須加快培養更多具有良好風氣的政府領導,來帶領人民群眾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企業采用科學合理的綠色生產方式。
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是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該生產模式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將生產中所產生的大量污染物未經處置直接排放,導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企業應該主動放棄這種傳統生產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使其循環再利用,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三)樹立全民環保意識。
在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背景下,要想提高生活水平、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必須要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每一位公民把保護環境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樹立全民環境保護意識,政府應該贊助社會組織開展的環境保護活動,同時還應該利用媒體平臺來宣傳環境保護,為公眾提供咨詢平臺、舉辦免費講座來普及環境保護知識。
(四)建立社會組織運行監督機制。
建立社會組織運行監督機制,就是為了明確社會組織的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的權利和責任。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4]。社會組織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和監督者,對生態文明建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社會組織必須接受全社會的監督,避免出現違紀違規現象,影響社會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發揮作用。
(五)建立媒體輿論監督機制。
建立媒體輿論監督機制是為了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監督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行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絡違法犯罪防范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5]。同時,建立完備的監督媒體機制,政府和公民共同監督媒體的各項報道,即媒體在監督其他主體的同時,也受到其他主體的監督,二者相互監督,相互聯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有序發展。
作者簡介:李廣偉(1988—),男,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河南省葉縣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2-11-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Z].2014.
[3][4][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