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零醫院神經內科,河北 石家莊 050041)
急性腦梗死患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的護理
孫 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零醫院神經內科,河北 石家莊 050041)
目的 研究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提供早期介入治療期間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月~11月我院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科室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疾病護理服務,為觀察組患者提供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評價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及住院時間。結果 對照組患者對于臨床提供的并發癥預防、病情觀察、用藥護理及健康教育等護理質量評分均低于觀察組(P<0.05)。對照組患者住院用時平均為(16.30±3.14)d,觀察組患者住院用時平均為(12.17±3.10)d,觀察組患者住院用時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護士為急性腦梗死疾病接受介入治療期間提供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術后康復。
急性腦梗死;介入治療;圍手術期;護理干預
急性腦梗死此種疾病屬于神經內科常見急性病變,亦可稱之為缺血性腦卒中,起病急驟,部分患者可在夜間睡眠時發作,病因復雜,臨床表現以主訴頭痛、發生耳鳴、嚴重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言語障礙、半身不遂等表現,對患者生命及日常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威脅,致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且好發于老年患者[1]。本文研究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提供早期介入溶栓治療期間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1月我院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其中,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51~74歲,平均(62.1±4.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3.8±0.5)h;觀察組男14例、女6例,年齡50~75歲,平均(62.5±4.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在1~6 h,平均(3.6±0.4)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發病至入院時間等基本資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入院后接受頭部CT、MRI檢查確診。
1.2 護理方法
護士為對照組患者提供一般術期護理流程,包括入院后積極評估患者體征變化,協作患者完成各項檢查操作,醫師確診后,及時做好手術準備工作,協助患者進行各項術前準備,包括術前血液檢查及導管準備,安撫患者情緒,解釋疾病及手術過程。術后嚴密監測體征變化,提供并發癥預防,提供出院及飲食指導。
科室為觀察組患者提供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基礎護理同對照組,包括:(1)術前準備。護士積極安撫患者及家屬情緒,提供健康宣教,緩解負面情緒,準備好手術相關用物,護士熟悉手術流程,術中積極配合醫師操作,護士術前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及各項檢查結果,監測基礎體征變化,做好護理記錄,協助患者進行碘過敏試驗,術前備皮等。(2)術中護理。護士準備好手術用物,包括手術包、溶栓藥物、搶救藥物、造影劑等,術中護士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在頸下墊一枕托,將手術部位暴露;術中護士積極監測患者體征變化,觀察呼吸表現,提供吸氧干預,及時幫助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術中護士通過X線影像顯示觀察手術進展,配合醫師完成造影劑注射工作,連接微量泵,遵醫囑輸液。術中積極監測患者體征變化,觀察患者主觀表現,早期發現并發癥征象,積極預防。(3)術后護理。術后病人與病床之間的轉移、觀察患者呼吸表現,常規心電監護,觀察意識狀態,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觀察術區皮膚顏色、溫度,是否存在血腫表現,監測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術后護士應指導患者保持術側肢體伸直,避免彎曲,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6 h,重點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皮膚出血表現,遵醫囑提供用藥治療,監測患者血壓變化[2]。
1.3 觀察指標
科室自制護理質量評分表,表格內容包括并發癥預防、病情觀察、用藥護理及健康教育等,單項評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價較高[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2.1 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質量評分
對照組患者對于臨床提供的護理質量評分均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分)
組別并發癥預防病情觀察用藥護理健康教育對照組70.25±1.0172.35±1.0473.51±1.0775.12±1.03觀察組88.43±1.0489.42±1.0887.24±1.0690.47±1.00 t 56.08250.91646.70647.818 P 0.0000.0000.0000.000
2.2 住院時間
對照組患者住院用時平均為(16.30±3.14)d,觀察組患者住院用時平均為(12.17±3.10)d,觀察組患者住院用時少于對照組(t=4.186,P=0.000)。
急性腦梗死此種疾病嚴重程度與腦組織缺血程度及部位關系密切,發病后需盡快送往醫院接收治療,而臨床針對此種疾病主要可通過手術及藥物治療,本次研究中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提供介入手術治療,此種手術優勢包括術后效果樂觀,但作為有創手術類型,患者術后存在并發癥可能性,護士應為此類患者加強早期護理干預措施。
本次研究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手術治療期間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縮短患者康復時間,促進機體康復;護士通過重視術前健康指導、體征評估,協助患者完成術前準備工作,積極備皮,做好藥物治療措施。術后重點觀察皮膚出血表現,加強并發癥預防,一般此種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穿刺部位出血、下肢深靜脈血栓、顱內出血等,護士應在術后早期為患者穿刺側肢體進行加壓包扎,制動處理,加強病房巡視,早期發現并發癥早期征象,積極處理。重點觀察下肢皮膚、溫度、顏色表現,詢問患者是否存在疼痛表現。護士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頭痛加重、監測呼吸、心率、血壓情況,觀察意識狀態,預防顱內出血,告知堅持良好生活習慣的必要性,提供出院指導,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4]。
綜上所述,護士為急性腦梗死疾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期間提供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術后康復。
[1] 許玉娟.急性腦梗塞康復期中藥燙熨治療的護理體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148-149.
[2] 伍詩惠,陳蓮娣,賴月婷等.預見性護理在急性腦梗塞靜脈溶栓治療中的應用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9):1299-1302.
[3] 汪益瓊.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7):150-151.
[4] 陳夢梨.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性腦梗塞靜脈溶栓治療效果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8):97-9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