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廣西東興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防城港 538100)
目測定位法在新生兒橈動脈采血中的應用探討
張海霞
(廣西東興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防城港 538100)
目的 探討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最佳方法,提高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成功率。方法 回顧性總結200例使用目測定位法進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經驗與體會。結果 189例新生兒橈動脈采血一次成功,一次性成功率達94.5%。結論 利用目測定位法進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操作簡單,成功率高,無不良反應。
目測定位法;新生兒;橈動脈采血
新生兒采血是新生兒科護士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護理操作技術之一。臨床中常用采血的動脈為橈動脈、股動脈、肘動脈等。以前股動脈為新生兒動脈采血的首先,近年來橈動脈采血在新生兒科應用較股動脈廣泛。但由于新生兒出生后血流多集中分布于軀干及內臟,四肢較少,血管細小,血管充盈度差[1],且新生兒橈動脈搏動不明顯,且哭鬧不配合,操作者使用手指觸摸時常與本人指動脈搏動混淆等,導致橈動脈采血成功率低,故新生兒采血對兒科護理工作者是棘手的護理操作之一[2]。筆者通過二十年兒科臨床工作體會,摸索探討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方法,通過本人實踐操作200例使用目測定位法進行新生兒橈動脈穿刺采血,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方法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10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兒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2例,女88例,出生時間4 h~7天,出生孕周36~43周,體重2500~4000 g,所有新生兒抽血量1~5 mL。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新生兒中,其中新生兒病理性黃疸96例;新生兒窒息88例,新生兒吸入性肺炎16例。筆者全部一人采用目測定位法進行橈動脈采血。
1.2 穿刺方法
1.2.1 用物準備
一次性5 mL注射器,一次性5.5號頭皮針,皮膚消毒用物:75%酒精(不影響目測定位)、消毒棉簽、消毒棉球。
1.2.2 新生兒準備
新生兒喂飽奶后1小時,進行新生兒沐浴或新生兒泳療后10分鐘內進行,此時新生兒血液循環良好且血管充盈性好,利于定位及提高穿刺成功率。新生兒置于預熱的輻射臺上取仰位,掌面向上。
1.2.3 穿刺
備好用物,助手站在操作頭側幫助固定新生兒上臂,暴露穿刺部位,操作者位于穿刺側,視線與患兒手掌呈45°~60°角度,左手握住患兒手掌使掌面朝上,拇指放于掌心部位并稍往下壓,繃緊皮膚,食指放于手背并上托新生兒腕關節使其形成一個30°~40°向上的角度,用75%酒精棉簽消毒兩次進針部分,直徑大于5 cm待干,于新生兒掌側肌腱與橈骨莖突連線中點及前臂掌側第二腕橫紋下緣交叉處,將針頭與皮膚呈15°~20°角進針,再沿動脈向心方向潛平行緩慢進針使針頭到達白色小圓點部位,血管充盈性好的新生兒可以有明顯的穿刺突破感或落空感,見回血后固定針頭,如果不見回血,稍待片刻,見回血后即可固定輕拉活塞采血抽取血液至所需血量。采血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同時用無菌干棉球壓迫穿刺部位5 min以上。
運用目測定位法抽取送檢生化標本均符符合實驗室要求,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達94.5%,189例新生兒穿刺部位無青紫、硬結、血腫、感染發生,9例進針后稍微改變穿刺點成功,占4.5%,2例失敗新生兒一例出現青紫、一例出現硬結,無感染發生。穿刺成功拔針后新生兒哭鬧時均在30秒內,兩例失敗新生兒哭鬧在1~2 min。
3.1 新生兒橈動脈解剖位置及特點
新生兒橈動脈位置表淺、恒定、血管比較直,在橈骨莖突及其近側的內側均可觸摸到表淺的橈動脈搏動,橈動脈在前臂中遠段走行于肱橈肌和橈側屈腕肌間,在橈骨莖突掌面,橈動脈分支行于不同方向,動脈淺顯,可供穿刺的橈動脈長度為5 cm左右。
3.2 與傳統的股動脈采血法比較
傳統的股動脈采血,由于股動脈與股靜脈及股神經同位于股三角內,且股三角內有眾多動靜脈及神經分支[3],如果定位不準確或進針時稍有偏差,或新生兒哭鬧不配合,就容易損傷旁邊的神經或誤進入股靜脈而采到靜脈血;且穿刺前需要在股三角區內觸及股動脈搏動作為穿刺點。但由于新生兒血液分布特點,觸摸股動脈搏動不明顯,特別是窒息或循環衰竭的新生兒更甚,造成穿刺成功率低,影響血液標本的采集。而目測定位法只需要定位新生兒掌側肌腱與橈骨莖突連線中點及前臂掌側第二腕橫紋下緣交叉處平行向心方向的前方0.5 cm處有一白色直徑約0.1 mm圓點,立即可找到穿刺點及針頭到達點,不會因為觸摸不到股動脈搏動而導致穿刺失敗,操作快捷、簡單,有效縮短的操作時間并提高了工作效率[4]。
3.3 影響目測定位法進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成功的因素
首先,穿刺成功主要是操作者站位及視線角度,操作者站于新生兒需要操作的腕側腳端,并且面向新生兒頭部,視線與患兒手掌呈45°~60°角度;其次是新生兒腕部穿刺位置的暴露及角度,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兒手掌使掌面朝上,拇指放于掌心部位并稍往下壓,食指上托新生兒腕關節使其形成一個30°~40°向上的角度;上面這兩個環節能充分暴露穿刺部位,角度合適,定點正確,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再次固定也是采血成功的影響因素之一,由于助手固定不牢,新生兒肢體活動,針頭容易在穿刺后脫出血管外,導致穿刺失敗或抽取血量不足,增加重復穿刺的風險。另外,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及操作時的心理素質亦是影響操作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3.4 注意事項
在進行動脈采血時,應熟悉掌握解剖部位,準確掌側肌腱與橈骨莖突連線中點及前臂掌側第二腕橫紋下緣交叉處進針,針頭到達針頭進針點平行前方的白色小圓點部位。橈動脈穿刺時,針頭進入動脈后易引起血管收縮,往往不能馬上見到回血,需稍待片刻可見血液涌出。若進針后針管內僅有少量血跡,有可能是進針過快直接刺破了橈動脈的下壁,只需緩慢退針,可見回血涌出。因此,穿刺后如未見回血,不可急于進退針頭,以免造成穿刺失誤。操作過程要隨時觀察新生兒膚色、哭聲等觀察指標。
3.5 穿刺后的護理要點
穿刺后用無菌干棉球壓迫穿刺部位5 min以上,對有凝血功能障礙者,要適當延長按壓時間。切忌在按壓時反復移開棉球而至滲血增多,造成局局血腫。如局部出現血腫,24 h內要冷敷處理,24 h后用溫熱毛巾熱敷。對出血較多、血腫較大者,一般不能自然吸收,應動態觀察,保持局部清潔,防止感染,必要時行局部血腫穿刺。
3.6 目測定位法的臨床應用
新生兒采血是兒科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護理技術操作,也是臨床護理工作者自覺難度較大的操作之一。筆者應用目測定位法進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此方法無需捫及橈動脈搏動點,充分運用新生兒橈動脈位置表淺恒定易于顯露,定位準確,只需將新生兒腕部上翹一定角度后可有肉眼可見的針頭到達指示點等特點,快速、準確選取正確進針點及針頭到達點,有效解決了新生兒橈動脈采血定位困難、穿刺成功率低的臨床難題、護理人員工作重復性高造成工作效率低等問題;操作定位準確,進針成功性高且便捷有效。
[1]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2007,88-90.
[2] 蘇海瑕,趙 嬋,李 歡,等.指壓定點股靜脈采血法在危重新生兒采血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9):3264-3265.
[3] 彭裕文,劉樹偉,李瑞錫.局部解剖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203-231.
[4] 蘇海瑕,趙 嬋,周積逢.指壓定點法在新生兒股靜脈采血中的應用[J].廣西醫學,2013,10(35):1406-1407.
本文編輯:王 琦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5.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