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佳,岑 媛
(第三軍醫大學附屬大坪醫院麻醉科,重慶 400042)
1例使用股動脈壓迫器行后路腰椎手術的體位護理
謝 佳,岑 媛
(第三軍醫大學附屬大坪醫院麻醉科,重慶 400042)
2017年3月,我科接收一名胸10-腰2椎體骨折,腘動脈血栓患者。經檢查,決定為患者實施股動脈壓迫器行后路腰椎手術。在安裝下腔靜脈濾網后立即行胸腰椎骨折復位,椎管減壓內固定術。手術時充分考慮患者的特殊情況,采取個性化體位擺放,術中定時檢查,手術順利完成,無體位相關并發癥發生。
股動脈壓迫器;后路腰椎手術;護理
股動脈是外周、顱內、顱外及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常用途徑,而股動脈壓迫止血器現廣泛應用于股動脈血管介入手術,較傳統的壓迫止血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止血安全有效、縮短止血操作時間和臥床時間、且不增加血管并發癥等優點[1-2]。然而,壓迫器的旋轉手柄長約5 cm,質硬,垂直緊貼于皮膚,給某些常規手術體位的擺放增加了難度。同時,若體位擺放不當,造成局部受壓,還將大大增加與體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2017年3月,我科實施1例使用股動脈壓迫器行后路腰椎手術的患者,入手術室后給予充分的針對性措施,患者手術順利、無與體位相關的并發癥發生,現總結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42歲,因車禍致腰背部疼痛,活動受限3小時入院。體格檢查:胸腰椎明顯后突畸形,胸10-腰2棘突處明顯觸及叩痛,腰椎活動受限,雙下肢肌力0級,雙上肢活動無異常。入院后輔助檢查提示:胸10-腰2椎體骨折,腘動脈血栓。由于神經癥狀進行性加重,遂決定在安裝下腔靜脈濾網后立即行胸腰椎骨折復位,椎管減壓內固定術。手術時充分考慮患者的特殊情況,采取個性化體位擺放,術中定時檢查,手術順利完成,無體位相關并發癥發生。
2.1 術前準備
2.1.1 術前訪視
接到急診手術通知單,立即隨麻醉一起到病房進行術前訪視。生命體征平穩:體溫37.3℃,血壓87/59,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神志清楚,平素體健。患者皮膚完整、無手術史、傳染病史及過敏史,除超聲提示右下肢腘動脈血栓外,其余檢查結果均正常。常規告知術前禁食、禁飲事宜,介紹手術室著裝要求、麻醉方式、手術室環境,重點講解手術體位以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和配合,認真填寫手術患者壓瘡風險評估表并簽署難免壓瘡告知書。
2.1.2 術前物品準備
胸腰椎骨折后路復位、減壓內固定手術常規擺放俯臥位[3]。但由于患者右下肢腘動脈血栓行下腔靜脈濾網置入后安裝股動脈壓迫器進行止血,6小時后方能拆除,而神經癥狀進行性加重,需立即手術減壓,所以不能進行常規俯臥位,必須根據壓迫器放置部位擺放個性化的手術體位。股動脈壓迫器安置于左側腹股溝區,直徑約6 cm的圓盤狀底座緊貼于皮膚表面,長約5 cm的螺旋手柄與底座相連并與之垂直。為避免俯臥位時安置股動脈壓迫器部位長期受壓,準備可拆卸式一體俯臥位墊、平層擱手板2個、U形啫喱墊1個、凝膠海綿墊3張(6×6 cm)、胸墊1個(40×25×6 cm)、啫喱腋墊1個、條形啫喱墊1個、小被子1床、棉墊若干、包布若干、約束帶1根、透氣眼貼膜2張。
2.2 術中體位管理
2.2.1 手術體位擺放
與麻醉醫生、手術醫生共同核對患者身份后,在左上肢行外周靜脈穿刺,并協助麻醉醫生在手術推車上進行全身麻醉。手術推車與手術床頭端平齊、靠攏并踩下剎車,將準備好的可拆卸式一體俯臥位墊放于手術床面與患者肩部平齊,俯臥位墊的上方放置U形啫喱墊。平行線法找到翻轉后股動脈壓迫器在俯臥位墊上的相應位置,并拆除俯臥位墊上該位置的軟墊(注意:拆除部位應相對準確、拆除面積不可過大,以免影響支撐)。將床單平鋪于安置好俯臥位墊的床面上,輕壓U型啫喱墊凹槽、會陰凹槽,然后依次把準備好的小被子對折后平鋪于俯臥位墊的下方,棉墊放于手術床對應的膝部,條形啫喱墊放于小腿與足的連接部。數張包布折疊平整,胸墊和腋墊分別用包布包裹后備用。為患者導尿,尿袋放于膝部兩腿之間,眼部貼上透氣眼貼膜、雙側髂前上棘及下頜處貼凝膠海綿墊保護。調整手術床高度,使之略低于手術推車,由麻醉醫生、手術醫生2名、巡回護士共同擺放手術體位。麻醉醫生負責頭頸和管道的保護,注意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手術醫生指導軸線翻身以及確定手術野暴露情況,巡回護士負責腿、足以及尿管的保護。患者翻身至俯臥位墊上之后檢查股動脈壓迫器處受壓狀況,如壓迫器觸及床面則可在俯臥位墊下平鋪準備好的包布以整體抬高俯臥位墊,同時于雙側股骨中上1/3處加墊啫喱腋墊以保持股動脈壓迫器處懸空。然后,手術醫生確認體位是否便于手術操作,麻醉醫生確認氣道管路及輸液管路固定、通暢,巡回護士仔細檢查眼部、鼻部、耳廓、下頜、膝部、會陰部的受壓情況,保持足部自然下垂且足尖不觸及床面,壓腿帶固定于大腿中上1/3處,妥善固定尿管、避免受壓。
2.2.2 手術體位的術中管理
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每隔30 min檢查手術體位受壓部位1次,避免術中透視不當或手術醫生操作用力過大引起體位改變導致的安置股動脈壓迫器處、眼部、鼻部、耳廓、下頜、膝部、會陰部受壓。
2.3 術后管理
2.3.1 術后檢查
手術結束后,由麻醉醫生、手術醫生和巡回護士一起將患者翻身至手術推車上,拆除股動脈壓迫器,巡回護士檢查患者全身皮膚受壓情況(特別是安裝壓迫器處),有無紅腫、水泡、破潰等。待麻醉清醒后,檢查患者眼睛有無充血、水腫、復視,肢體有無麻木、功能障礙[4]。
2.3.2 術后回訪于術后1日回訪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未訴不適感,檢查患者全身皮膚情況及四肢活動情況,無異常。靜脈穿刺處無紅腫、壓痛,傷口敷料干燥。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并強調定時翻身以防壓瘡發生[5]。
后路腰椎手術的俯臥位是常見的手術體位,但安裝股動脈壓迫器擺放俯臥位的情形卻極為少見,稍有不慎便容易引起出血、壓瘡、神經肌肉損傷。善于思考、總結,實施高質量、個性化體位護理才能保障患者安全,有效避免體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1] 李郁芳,葉榮臻,劉 巍.經股動脈介入術后穿刺點止血方法的現狀和進展[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11):961-965.
[2] 賀 卓,袁志強.股動脈介入術后動脈壓迫止血器臨床使用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27(7):135-136.
[3] 鄭 婷.96例俯臥位脊柱手術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2,6(10):313-314.
[4] 鄧 靜.盆底疝伴腰椎后凸畸形1例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5,17(31):2724-2725.
[5] 張雅蓮.談術前訪視與術后回訪[J].醫護論壇,2009,16(19):198-199.
本文編輯:王 琦
R687.3
B
ISSN.2096-2479.2017.25.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