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坤
(昆山宗仁卿紀念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優化護理在急診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張華坤
(昆山宗仁卿紀念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 研究觀察在急診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應用優化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比組,各33例,對比組進行常規急救護理,觀察組進行優化護理,比較兩組的急救時間。結果 觀察組的分診評估時間為(0.64±0.32)min、心電圖時間為(3.97±1.27)min、靜脈采血時間為(4.16±1.49)min,總急救時間為(39.84±5.13)min,對比組的分診評估時間為(2.87±0.83)min、心電圖時間為(8.14±1.69)min、靜脈采血時間為(10.57±2.04)min,總急救時間為(67.55±7.84)min,觀察組的總急救時間明顯少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優化護理的應用價值較高,可有效地縮減急救總時間,有急診應用價值。
急性心肌梗死;優化護理;應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歸屬于冠心病的范疇,主要由于心肌長久性缺血缺氧而造成局部心肌壞死,其具有發病快、病變急、死亡率高等特點[1]。為明確優化護理的應用效果,將對我院急診科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對比研究不同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比組,各33例,觀察組男:女=19:14,年齡37~69歲,平均(52.64±6.19)歲,發病及就診時間35 min~10 h;對比組中男:女=20:13,年齡38~71歲,平均(53.18±6.47)歲,發病及就診時間40 min~12 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比組進行常規急診急救護理流程,在患者入院時,急診護士評估患者病情后分診,根據患者病情安排臥床,進行測量血壓、做心電圖等常規性項目,遵醫囑采集血標本、用藥,充分快速的做好相關搶救工作。
觀察組進行優化護理流程。一是優化接診評估流程,對癥狀明顯的患者,先送入搶救室邊評估邊救治再協助補掛號,提前采取治療干預的時間。二是優化急診急救流程,迅速安置患者適當臥位,1~2 min內完成吸氧、心電監測并測量血壓,3~5 min內完成首次心電圖檢查,5 min內完成留置靜脈通路并采集心梗相關血標本(心梗三項),給予無菌生理鹽水100 mL維持通路,8~10 min內完成指尖血糖監測。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根據情況備好除顫儀、搶救車等設備。三是優化急診綠色通道,遇病情緊急的情況,患者的一切費用結算由掛號收費人員實施批零處理,然后再由家屬補繳費手續。除搶救車外,搶救室內另備有心梗小藥包一份,包含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5000 u一支、氯吡格雷(波立維)300 mg、阿司匹林腸溶膠囊300 mg(伯基),可以在第一時間為患者用藥。檢驗項目由醫師在醫囑系統內備注“急做”標記,檢驗科人員會優先對該患者的血標本進行緊急檢測,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血液報告。四是優化信息系統,醫院建立醫囑信息化網絡,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SPO2、血糖等可隨時錄入系統,醫生隨時可查看各數據。各項檢查結果通過網絡第一時間傳輸到醫生的醫囑系統內,可有效縮減各環節的時間。五是優化護理分工,制定分診、搶救、輔助等各班護士職責,分診護士將患者帶入搶救室安置臥位后,立即完成吸氧、心電監測,協助醫師評估,指導家屬完成各項手續;搶救班主要負責開放通路、采血、用藥、觀察病情變化并記錄;輔助班做心電圖、測血糖、準備除顫儀、搶救車,提供物資及聯絡各環節(沒有輔助班的情況下由分診護士完成)。各崗位分工協作,認真落實各項職責,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護理失誤。六是優化轉運交接流程,確診病情后根據醫囑確認患者收入病區還是轉院,協助聯系相關單位。轉運前認真詳細地填寫轉運交接單,具體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檢查項目、用藥治療的執行情況,準備急救藥品物品、病歷及檢查結果等資料,并與下一單位做好交接,確保轉運流程的完整性和通暢。
1.3 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兩組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急診急救總時間等,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的急救時間
觀察組的分診評估時間為(0.64±0.32)min、心電圖時間為(3.97±1.27)min、靜脈采血時間為(4.16±1.49)min,總急救時間為(39.84±5.13)min,對比組的分診評估時間為(2.87±0.83)min、心電圖時間為(8.14±1.69)min、靜脈采血時間為(10.57±2.04)min,總急救時間為(67.55±7.84)min,觀察組的總急救時間顯少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人群趨年輕化,因其發病初期的死亡率極高,所以對此病的搶救就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2]。對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因此優化護理在搶救環節中的應用是很有必要的,在搶救過程中必須合理分配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專業科學的診斷,盡可能地降低病死率[3]。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實施優化護理與實施急診常規急救護理的對比組相比,觀察組的急救總用時明顯少于對比組,切實證明了優化護理在搶救中的應用價值。實行優化護理意在要求醫護人員在不斷提升自我專業能力的同時,加強了其護理素質教育,可為培養全面性人才提供鍛煉機會[4]。本次的優化護理包括了接診評估流程的優化、急診急救流程的優化、急診綠色通道的優化、信息系統的優化、護理分工的優化與轉運交接流程的優化。專業高效的接診評估,可有效縮減急救時間,提前干預,為搶救爭取了更多的有利時間,進而提升了急救效率。多環節優化的搶救護理,可有效減少因護理失誤而造成的不利于急救的影響因素,在提高護理人員專業能力的同時有效降低了急救風險,不斷優化搶救條件。嚴格詳細的轉運交接流程,確保了護理文書的真實性,且及時完整地記錄了患者基本信息,為醫師做下一步檢查提供安全可靠的資料依據[5]。由于本研究的樣本數量小,結果有一定局限性,其遠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加以完善。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中應用優化護理措施,可有效縮減前期急救各項時間,為搶救爭取了更多有效的時間,為進一步的治療創造了寶貴的條件。
[1] 楊兆華.觀察急診優化護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實施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17):125-126.
[2] 張 恒.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7):216.
[3] 唐勤熔.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診優化護理的應用探析[J].現代養生.2015,7(20):79.
[4] 閔 鵬.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診優化護理的應用探析[J].中醫藥指南.2014,12(18):321-322.
[5] 董琴娟.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4,14(18):108-10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