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高芹,劉 薇,袁志婷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溫高芹,劉 薇,袁志婷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目的 對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因素展開調查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并對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分,分析心理因素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產生的影響。結果 8分以上患者占40%,6~7分患者占42.8%,3~5分患者占1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影響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主要為心理因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有效的提高了治療效果。
慢性心衰;自我管理;心理因素
慢性心衰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除了給予患者相應的治療以外,還需要通過病情不斷的發展對治療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由于患者長時間處在疾病的狀態下,因此他們的心理變得脆弱、敏感,患者在想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想早日康復,盡早的擺脫疾病帶來的痛苦,基于這種情況下促使了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不同[1]。此次研究討論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影響因素并展開分析,現將此次研究做出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此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理衰竭診斷治療指南》[2]中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臟器系統疾病的患者;②患有溝通障礙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齡52~65歲,平均(58.5±8.5)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15例,中學及中專40例,大專以上15例。
1.2 研究方法
對此次研究中的70例慢性心衰患者進行心理情緒、心理波動、心理問題及細微的心理表現進行觀察,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總結患者的心理因素情緒。
1.3 觀察指標
根據《自我管理能力評估量表》評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估的內容有自主管理能力、自我防治疾病意識、社交需求、解決生活及疾病問題的表現、自我約束條件等等,每一項為2分,總分為10分。3~5分:自我管理能力比較低;6~7分: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好;8分以上:自我管理能力比較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分以上患者占40%,6~7分患者占42.8%,3~5分患者占1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評分發生率的比較[n(%)]
3.1 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慢性病的發病率呈每年上升的趨勢,在防治慢性病的過程中僅僅靠醫務工作人員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需要患者參與到這一過程中,通過自我管理來提高生活質量,糾正錯誤的生活習慣。自我管理應該加強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通過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的復發率,提高生活質量。
3.2 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現狀
治療心力衰竭是比較漫長的一個過程,然而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醫務人員不會一直陪在患者的身邊,這時需要患者自我管理。當自我管理能力越高時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有研究顯示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與教育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伴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分也有明顯的提高[3]。當患者掌握教育程度越高說明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度越高,間接的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依從性對疾病的發展及治療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病情情況展開,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水平。
在此次研究中,8分以上患者占40%,6~7分患者占42.8%,3~5分患者占17.2%。針對自我管理能力較低的患者來說一般病程比較長、年齡比較大、合并其他并發癥,患者的痛苦會比較明顯,自卑、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很明顯;針對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好的患者來說病程及年齡比較適中,文化程度及生活水平相對來說比較高,雖然會出現不良心理情緒,但是會慢慢的消失;針對自我管理能力比較高的患者來說心態較好,可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當遇到問題時可以主動找人幫忙。通過比較評分的不同發現影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有自卑、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一旦患者出現不良心理情緒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影響。
有研究顯示,治療慢性心衰最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對患者的各方面都可以產生影響,對疾病的的變化方向起到例決定性的驅使作用[4]。通過此次研究發現,當其他外在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伴有不良心理情緒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要明顯低于心理情緒良好的患者,在治療慢性心衰疾病的過程中心理指導具有重要的作用。針對出現不良情緒的患者來說醫務人員應積極的幫助患者找出引發
心理因素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當患者出現胸悶、呼吸不暢等癥狀時,醫務人員除了給予相應的治療外也可以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的信任護理人員,通過積極的治療會緩解出現的各種癥狀;針對出現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患者來說,他們比較封閉不愿意與他們進行交流,醫務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多給予患者關心、鼓勵,并尊重患者。
總而言之,影響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主要為心理因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
[1] 何紅衛.探討慢性心衰患者自我護理依從性的影響因素[J].心理醫生,2016,22(9):197-198.
[2] 劉珊珊,王 蓓,朱大喬,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評價工具的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13,13(5):68-70.
[3] 尹朝霞,肖 濤,靳曉敏,等.綜合管理對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35):4392-4396.
[4] 張 坤,王愛敏,姜云霞,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6):1159-1163.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1.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