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賀镕珺,唐金花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2)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探究
孫慧,賀镕珺,唐金花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2)
作為當代大學生,具備法律意識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應試教育的今天,由于社會普法力度不夠,學生在校接受的法律教育較少,導致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匱乏、法律意識的欠缺,在法律知識學習和應用方面仍面臨諸多問題。為改變這種現狀,社會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律普及教育力度,改善法律宣傳方式;同時,大學生自身也應主動了解法律、使用法律,為建設法治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原因及影響;建議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法(特別是現行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度以及應用能力的總稱,對法的制定和實施非常重要。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其法律意識的高低對于法制社會建設具有重大影響。大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更要學會如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這不僅有益于公民自身素質提高,更有利于培養社會正氣、建設社會主義。文章從大學生法律意識出發,自制調查問卷,從中分析大學生法律意識情況、基本法律儲備知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1)缺乏基本法律常識。作為統治國家的工具,法律體現了全體國民意志。每個人從出生成為這個社會中的一員開始,直至死亡,便與法律息息相關。即使從小接受法律知識培養,成長于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紅旗下,在接受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人對于法律的基本知識了解不夠、缺乏基本法律信仰的情況。根據調查結果所示,僅有約30%的大學生能夠正確區分違法和犯罪,約63%的大學生對此問題的回答是不確定,更有7%的大學生不能正確區分違法和犯罪。由此可見,強化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已迫在眉睫。
(2)大學生對于將法律與實踐相結合較困難。法律既然是作為國家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強有力武器,是保障我們社會人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就需要我們去學習它、掌握它、應用它。而參與問卷調查的同學中,約49%的大學生能夠說出4部以上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名稱,約38.61%的大學生只能說出4部以下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名稱,12.29%的大學生一部也說不出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51%的大學生自認為法律知識不足,28%的大學生有了法律知識,但聯系實際就不會運用,僅有21%的大學生能運用法律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由此可見,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許多同學都無法將法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認知情況還不盡人意。根據調查結果來看,約66%的大學生不了解法律或對法律只有模糊的概念,34%的大學生對我國法律體系大體了解或者讀過法律條文,比較了解。由此可見,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的基本法律知識掌握不夠。對于過半大學生基本法律知識儲備不足這一問題,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法律宣傳不夠深入,在義務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階段,大部分學校只重視成績,而忽視了法律普及教育,普法活動即使是有,也只是停滯在形式上的,并沒有真正達到教育目的,以至于大學生大面積出現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不高的普遍問題。如此看來,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狀況不容樂觀。
(1)法律知識的宣傳途徑及其內容理解的程度不夠。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多數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而言,其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僅限于中學政治課堂上的一些粗略的講解;其次則是電視網絡等新媒體對真實案例的法律分析。由于了解途徑較少及對法律知識的理解不夠細徹,導致多數非法律專業學生對法律知識只有模糊的概念。由于大學生掌握的法律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只能從法律表層了解其內容而無法真正理解及如何運用,這也導致他們法律意識淡薄。
(2)大學生在校接受法律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多數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來自于中學時期的課堂教育。調查顯示,對于法律知識“學過很多”的比重最低,只占8.23%;而“只學過一點”的卻占了70.89%。由此可得出結論:課堂教育程度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因素之一。由于此次問卷調查中大一學生占89.24%,可知多數大一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停留于中學時課堂上的講解。
(3)大學生自主學習法律知識的能動性不高。問卷中,選擇觀看《今日說法》的人數遠少于選擇《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的人數。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相對于娛樂信息,大學生對于法律節目關注程度并不高。多數法制頻道設置的節目并不能吸引多數學生的注意,因此,大學生是否主動了解法律知識是影響其法制觀念的重要因素。
(1)影響社會穩定,助長不正之風,破壞經濟秩序。在問卷中,有一盜版問題的調查,超過63.29%的同學對此態度模棱兩可,只關注產品質量或價格,對產品是否盜版漠不關心,更無維權和舉報意識,這一態度影響了正版產品的發展,影響正版產品工作者的生產積極性,促使盜版事業膨脹式發展,助長社會中不良風氣的滋生,影響正版產品經濟發展,引發惡意競爭及非法競爭,破壞經濟平衡,影響經濟秩序。
(2)易導致大學生誤入法律禁區,影響社會治安。大學是人生中的一個既重要又特殊的時期,學生們在這里逐漸認識社會,最終走向社會。在這一成長過程中,每個大學生都要面臨來自學校和社會的思想碰撞,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惑。而法制教育的缺失會更容易使迷茫的人誤入歧途,致使有些大學生逐漸墮落。不勞而獲的思想慢慢占據心靈,選擇在手頭拮據的時候行竊;有些思想偏激的大學生在情緒激動時無法控制自己,做事不計后果,甚至造成犯罪。
考慮到當代大學生在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上的認知度較低的現狀,提出從外界教育與自我學習并行相結合。
(1)外界教育。人從出生開始,一般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教育方式。①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它始終伴隨著人的一生。事實證明,許多行事被動、膽怯壓抑、甚至反抗的叛逆行為的孩子出自于家長絕對權威的專制型家庭;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較差、難以溝通的孩子大多出現在以孩子為家庭中心的溺愛型家庭;自由散漫、意志薄弱、人際交往過于隨便、難以抵御外界誘惑的孩子多出身于父母疏于管理的自由型家庭。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父母的言語行為、思想意識都直接潛移默化著孩子。現在,家庭教育也越來越得到重視,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家庭教育這一新的教育理念作出了重要論述。②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個階段。學校教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也是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大一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人文素質課,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基本理論、憲法等基本內容和精神的學習,使大學生在中等教育基礎上擴充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同時還可通過輔導員、學科老師、團學會等組織開展學生活動,宣傳和普及法律知識。③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是對以上兩種教育的補充,是社會團體、機構或個人對社會人進行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教育。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也應責無旁貸地、自覺地接受社會教育。通過社會感化和社會教化,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正確樹立三觀,形成知法、學法和用法的法律意識,構建和諧社會。
(2)自我教育。①認真學習理論并熟知法律知識。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實踐的先導,思想決定行動。認真學習好并熟知法律知識,才能進行正確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維方式。平時多抽時間看看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籍,多觀看有關法律方面的電視節目,多關注有關法律方面的事件,多反思事件當中的法律知識,以提高法律意識。②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遵紀守法,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行為,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努力在自己學習、生活、工作的環境中營造一種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圍,并把它滲透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1]薛立輝.論法律意識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作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8):226-226.
[2]陽遠利.我國高職學生群體中普法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商情,2010(19):88-89.
孫慧(1970-),女,湖南益陽人,大學本科,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