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縣農業機械管理局 龍施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鳳凰縣農機局在十九大勝利閉幕后,結合農機化工作實際,圍繞“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機化工作隊伍”的課題,開展了深入細致的專題調研。
鳳凰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總面積為1759.1km2。約為全省面積的0.84%,占全州面積的百分之8.12%,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小縣,僅有“兩山地區”一些臺地和部分河谷平地可供大型機具集中連片作業,農機化進程受自然條件掣肘十分明顯。但在省、州農機局的關心幫助下、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鳳凰農機人奮發圖強、迎難而上,在全州創下“三個第一”:一是率先在大湘西創建了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為武陵山區農機監理爭創國家級榮譽樹立了新標桿;二是在歷次機構改革中,始終把鄉鎮農機管理站編制保留,從而為鳳凰縣農機化工作的推廣奠定堅實基礎;三是在全國率先將農機安全生產予以網格化管理,把全縣農業機械“一網打盡”,實現“人在網中,機在格中”的新型管理模式,創下鳳凰縣連續十年農機安全責任事故零發生佳績。2016年,鳳凰縣的農機推廣、購置補貼工作連續8年獲得全州先進,去年鳳凰縣斬獲省、州13項農機化工作榮譽,縣局12名干部被評為全州農機化工作先進個人。目前,農業機械保有量近29010臺,農機總動力約21.56萬kW,農機總動力近5年來年均增長2%。
縱觀農機業界、結合縣域縣情調研發現,鳳凰縣農機化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點:
(1)農機化人才易失難求。隨著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基層農機化工作部門融入大農業進程加快,不少縣市農機局在歷次機構改革中成為農業局下屬二級單位,成為不少人眼中的“弱勢”,有能力的人不愿進,培養起來的人留不住,尤其是各單位通用的綜合型人才,常向各“強勢”單位源源不斷流失。農機化市場(生產廠家、經銷商)中也存在一些懂政策、懂市場、懂技術的農機化精英,但由于待遇、價值觀、政策等諸多原因,難以招錄、引進。
(2)基層專業人難以培養。目前,州(縣)缺乏開設農機化專業的大中院校,缺乏完整的農機化人才培養體系。各縣市農機校的職能也被分解、轉移、弱化,僅能培養出農機駕駛員,對培養農機技術研究、農機市場分析、農機化管理等方面人才力不從心。各縣市精通農機的人才多集中在農機管理部門的中老年人中,多數年輕人認為該項工作辛苦且沒有“前途”不愿專研,造成了專業精通人才斷層。
(3)日益加快的農業現代化步伐與日益精簡的農機化隊伍的矛盾。以鳳凰縣農機局為例。目前,該局有編制35個,人員34人,要對近29010臺農機進行管理,并在農機總動力年均增長2%的情況下,進一步推動農機化進程,格外捉襟見肘。平均每人要管理的農機為853.24臺,即使不吃不喝不休息,依舊難以做到全面管控、深入推進農機化。僅農機安全監理單項工作而言,目前縣農機安全監理站有8人,3人留守辦公室從事上戶、年檢等內務,4人承擔糾正農機違規駕駛、排查農機安全隱患等外勤,4人要維護近29010臺農機的安全生產,平均1人的任務約為7252.5臺,這些機具遍布于全縣17個鄉鎮281個村(社區)1751.10km2的土地上,單憑現有力量難以做到深入推進農機化、全面維護農機安全生產。
雖然面臨地形掣肘和人才瓶頸,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現結合農機業內大勢和鳳凰縣農機化工作實際,就如何打造好農機化隊伍,提出以下三點意見和建議:
(1)下活人才成長“一盤棋”,拓寬農機化人才成長空間和引進渠道。省農機局牽頭,打造一套覆蓋全省的農機化人才統籌管理機制,掌握省域農機化人才“大數據”與“分布圖”,事實掌握人才流向,并在不違反政策原則下合理導流。一是引領自下而上的流動,對在農機化工作中表現優異、品業兼優的干部,建議地方在農機業內提職提級或往上級農機部門提拔,特別優秀的往上級農機化管理部門或與農機化息息相關的單位推薦。二是強化自上而下的輸送。將省、市(州)、縣農機局積極為干部職工爭取下放機會,將有能力、有意愿的農機干部下方到下級黨委、政府、農委(農辦、農業局)、農機局擔任領導職務,讓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機工作者充斥服務“三農”和農機化發展的“關鍵部位”。三是探索農機業內橫向引進新渠道。廣泛關注廠商、經銷商、合作社、服務隊等業內組織中,符合人才引進條件,且有能力、有意愿服務農機化的特殊人才,在能夠勝任工作的前提下,放寬對學歷、年齡等其他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其他準入條件。
(2)健全人才培養“大學府”,系統培養農機化工作專業人才。一是定向就業培養,讓學農機有動力。省農機局牽頭參照教師與醫生的定向生培養方式,與省內大中專院校合作開設農機化專業,通過限額招生,免費培養高素質農機化專門人。并在入學時簽訂就業協議,畢業后必須進入定向的農機化單位工作,約定服務期限。二是開展農機專業知識繼續教育,引進學分制。出臺專門的農機專業知識終身學習機制,開展農機專業知識的繼續教育,為每位農機工作者記學分,列入自上而下的考核,影響政治、經濟待遇,對于一年學分不達標的予以通報,連續兩年學分不達標的人員予以問責、對連續三年學分不達標的人員,請離農機化隊伍。三是加強農機學府陣地建設。幫助各地農機化教育培訓職能部門,因地制宜更新教學機具、拓寬培訓范圍,一改多數機構只培訓“拖拉機”的尷尬局面,讓當地農機手都能正確安全操作各類當地適用機具。不僅面向社會培養,更對經銷商、服務隊、農機系統工作人員進行政治、理論和動手能力培訓,讓農機工作者通過與農民共同學習、共同探討,提升農機化專業技能的同時,拉近同廣大農民的血肉感情。
(3)深入推進農機化管理“兩張網”。由于機構編制的限制,通過大范圍增加人員配置來適應農機化進程極不現實。唯有通過創新管理模式,更新履職方法,提身農機化隊伍戰斗力,才能有效解決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大背景下,日益加快的農業現代化步伐與日益精簡的農機化隊伍的矛盾。如,用好“農機網格化管理”及“互聯網+農機”兩張網。一是用好“農機網格化管理”。前期,鳳凰縣從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推行的網格化管理中受到啟發,借用全縣281個村(社區)已經構建的網格化管理框架,明確了全縣300余名村級農機安全員,負責各村農機安全生產監督和隱患、事故、數據的上報,為保障全縣農機安全編制了一張全覆蓋的縣、鄉、村三級聯動防護網,開辟了一條“農機安全網格化管理”之路。下步,可將“農機安全網格化管理”升級為“農機網格化管理”,將村級農機安全員職能拓展為村級農機員,在農機安全相關工作基礎上,增加農機推廣、管理職能,免費為其培訓農機化技術,鼓勵農機村級農機安全員轉型成農機“推銷員”、“維修員”、“駕駛員”,既推動了農機化進程,扎牢了農機化根基,又幫助村級農機安全員增加了收入,激發了工作動力。二是用好“互聯網+農機”。結合“天網”監控和“大數據”平臺,建立一套安全監督和農機化推廣體系。鎖定農機安全和農機推廣市場兩大動向,讓廣大群眾有機可用,用得順手、用得安全。并通過互聯網宣傳農機產品、安全生產知識、相關惠民政策,推廣農機具,農機化生產農副產品等,對涉農信息全面掌控,在融入大農業、服務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工作中不掉隊,爭做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領頭羊”。通過走精細化、集約化路線,打造高精尖的農機惠民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