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華
(山西省運城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山西 運城 044000)
2016年,國務院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指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這是當前保障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運城是山西省的一個農業大市,糧棉果蔬已經形成了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形式。但是,隨著規模化的發展,病蟲害的種類增多,危害也逐年加重,農藥使用量顯著增加,為在全市更好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工作,運城市多措并舉,積極推進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1)完善統防統治組織。近年來,在國家對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的政策引導和扶持下,運城市統防統治工作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已經初顯成效。現有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214個,其中經工商、民政注冊登記且在農業部門登記備案的44個,從業人員總數2577人。現擁有高效植保機械數量1755臺套,農用植保無人機107架。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建設不僅組織數量、人員數量顯著增加,更重要的是專業化服務組織逐步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成立了專業防治隊,防治技能得到提升,防治藥械基本由過去的三聯泵發展到無人機或大型自走式防治機械,防治成本顯著下降,防治效果明顯提高,為全市農藥零增長工作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統一配備人員物資。統防統治工作中,植保部門結合病蟲預測預報信息,組織病蟲發生地的專業防治隊在防治適期統一進行防治,確保資金、機具、藥物、燃油、人員五配套,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據統計,利用專防隊伍統防統治,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
(3)統防統治成效。一是經濟效益顯著。統防統治采用統一配藥、供藥,能顯著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提高病蟲害防治效率,據鹽湖區麥穗蚜調查試驗發現,農民自防區每畝成本為16.2元,防治效率78%,而在統防統治試驗區,每畝成本為10元,防治效率確高達91%。二是生態、社會效益明顯。無人機開展統防統治既省工、省時,又用藥科學、防治效率高,增強了農民對專業化統防統治的認識,提高了病蟲防控能力,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減輕了農藥對土壤環境的污染,具有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1)推廣蜜蜂授粉與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技術。運城市在鹽湖區龍居鎮建立了“梨樹蜜蜂授粉增產技術和綠色植保技術試驗示范區”、萬榮縣賈村鄉、臨猗縣北辛鄉建立了“萬畝蘋果蜜蜂授粉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基地”,臨猗縣建立了“棗樹蜜蜂授粉與綠色防控技術試驗示范共建核心示范區”,通過在示范區開展蜜蜂授粉與健身栽培、抗病品種、防蟲網、殺蟲燈、性信息素、捕蟲板、農業防治、微觀生態控制、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融合,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突顯。以鹽湖區示范區為例,核心示范區采用蜜蜂授粉平均畝可增產393.9kg,畝增收945.36元。而且,通過項目實施,還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綠色防控意識,增加了天敵數量,改善了梨園周圍環境。
(2)推廣黃河灘涂地生態控蝗技術。運城市芮城縣、永濟市、臨猗縣、萬榮縣、河津市、平陸縣6個縣(市)周邊有大片的黃河灘涂地,氣候和生態環境非常適宜蝗蟲的發生和危害,為減少蝗蟲危害。近年來,運城市在黃河灘涂地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生態控蝗技術,一是黃河灘涂地通過清淤,疏通渠道,滲灌和排灌配套逐步完善,開始種植蓮菜、棉花、葡萄、杏、水稻等蝗蟲非喜食作物,創造了不利于飛蝗發生的生態條件,使蝗蟲失去產卵的適生場所。二是黃河灘涂地規劃發展旅游、種植等綜合農業觀光園,興建了荷塘和大型魚塘,形成了萬畝次淺水養殖產業區和水上休閑農業綜合觀光區,破壞了飛蝗孳生的環境,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控蝗效益,減少了灘涂地防蝗控蝗農藥的使用。
為扎實推進農藥零增長工作開展,運城市本著“減量控害、綠色發展”的原則,在小麥連片種植區進行小麥農藥零增長示范工作,示范區內以保護利用天敵,維護小麥區生態平衡為出發點,以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為基礎,在小麥播種前,嚴格病蟲基數控制,播種中,結合高產栽培要求,推廣精量播種和適時遲播,選用高產、抗耐病蟲品種,并結合當地靶標病蟲害重點開展播前種子包衣拌種(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40%丁硫克百威懸浮種衣劑),冬前,在雜草剛出土對藥劑比較敏感期,采用化學除草,有效防治小麥整個生育期雜草,降低除草劑使用量,切斷病蟲害中間寄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麥生長期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多種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蟲,推廣高效節藥植保機械提高了農藥利用率,示范區內明顯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提升了病蟲害防治效果,而且通過測產示范區小麥增產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