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芝麗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0)
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教學質量》(教高[2005]1號)、《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和教育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文件精神,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經過長期的努力和建設,在高校計算機課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模式、實踐管理體系以及通過營造良好的計算機應用校園文化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等方面探索信息時代人才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問題,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提供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筆者將湖南交通工程學院面向創新創業的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從以下方面做一個報告。
根據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的自身特點,以“面向應用,突出實踐”為宗旨,以培養專業應用能力為目標導向,構建分類分層次的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體系。根據不同專業培養目標的差異和學生起點的不同,根據國家和社會對“專業+信息”復合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分別構建了三大類別(理工類、經濟管理類、醫護類)的三個層次(根據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將學生的層次分為三層:零起點、普通、少數已具備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要求能力的學生)的分類分層次教學體系和實驗體系,醫護類重點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和數據庫系統應用能力;經濟管理類要求學生能熟練使用專業軟件,重點培養學生對數據庫應用系統的開發能力和多媒體信息檢索、利用的能力;理工類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潛在的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能力和多媒體信息處理能力。
該分類分層次課程體系以知識領域劃分教學模塊,以模塊為單位實施教學,根據不同知識領域的不同教學模塊的特點,多種教學方法并舉,如啟發式教學法、動畫演示、任務驅動、綜合大案例教學法等,并以技能為單元開展實驗的觀點,滿足了不同專業方向人才培養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有效進展。其中,基礎層主要為后續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課程奠定扎實基礎。在基礎層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又按照學生層次實施有特色的分級分組教學,主要解決學生基礎的差異等問題,并為基礎薄弱者開設補充實驗,提供輔導。
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計算機是一個工具,是為其專業服務的一個工具。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同時也為解決師資缺口,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對已具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開設慕課教學,教學過程中使用慕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學院入學時,對學生統一進行計算機基礎的測試,選出具有一定基礎及基礎較好的學生,統一進行慕課教學。基于慕課的翻轉課題教學模式首選在慕課平臺上實行“班級”管理,統一進行注冊和導入,并且在mooc平臺上進行分班級討論問題,便于教師掌握本班級學生線上學習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而在課堂上針對問題進行講解和輔導。學生的互動效果較好,也更好地輔助教學工作。同時,學院利用慕課平臺構建了合理的考核評價系統,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提高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可達50%),規范平時成績的考核指標,并且采用等級評分制,淡化分數,注重能力和素質的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①MOOC學習表現成績;②作業和實驗成績;③考勤成績;④階段測試成績。結果性評價即期末考試,由學校統一組織,規定時間規定地點統一考試,題庫統一出題,考試系統統一評卷,做到公平公正,保證不同班級、不同任課教師考核評價的一致性。
合理和可行的實踐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基本保障,為了達到預定的培養目標,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我們不僅要加強實驗室建設,還需要有相應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為了實現計算機類課程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轉移,從課堂面授向學生在實驗室操作轉移,在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相應提出了“精講多練,機測為主,以證代考”的方針。“精講”要求教師講出內容的精髓;“多練”要使學生練習有目標、有實效;“機測”要充分發揮考試指揮棒的導向作用;“以證代考”促使學生不得不下功夫在實驗室里做練習和實驗,從而提高學生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和水平。
為加強學院學生對硬件的客觀認識,學院充分利用校內創業一條街的各學院門面,組織學生按院系分組進行計算機組裝、系統組裝、系統維護、網絡維護、網線制作等,學生不僅得到鍛煉,也為學院全體師生帶來便利。
特殊對象的處理技術融合到一個綜合性的大實驗中,它不僅增強了學生興趣,也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學習這些方法和技術的重要性。為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讓學生學以致用,學院組織學生分小組分批次地在呆鷹嶺鎮進行社會實踐,服務于社會,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評,并且為學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學習和創新提供了充分空間。
第二課堂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能力塑造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各不相同,有限的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喜歡計算機的學生。所以,近年來,在學校各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教師有計劃地引導開展了一系列和計算機課程內容相關的學生課外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計算機知識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在拓展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支持和引導學生積極組織課外活動,鼓勵學生自發成立和計算機技術有關的學生興趣小組,如辦公自動化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組織,如網絡協會、軟件協會、編程愛好者協會、計算機協會等,由此營造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校園文化。
為迎合社會各個行業都需無紙化辦公的需求,練好基本功,學院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打字、文檔排版等專項練習。依托興趣小組和各個計算機協會定期舉行各類競賽活動,例如,計算機硬件知識及動手能力大賽、辦公軟件應用大賽、個人簡歷制作大賽等。針對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學院定期組織各專業學生競賽活動,如經濟管理類要求學生能熟練使用專業軟件,重點培養學生對數據的處理能力和信息檢索能力,學院定期組織Excel二次開發大賽;理工類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潛在的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能力和多媒體信息處理能力,定期組織C語言程序設計大賽。
綜上所述,實驗教學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是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多加強各高校之間的學習交流,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是教學改革的核心,采用適合學生情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教學改革的推動力,完善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
[1]陸銘.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8,(23):25-27.
[2]李鳳霞,閻艷,李仲君.計算機基礎教育要面向應用-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J].計算機教育,2010,(1):41-43.
[3]王移芝,裘正定,陳連坤,等.計算機基礎教學基地建設體會[J].計算機教育,2009,(1):29-31.
[4]馮芝麗.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時代農機,2016,(9):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