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杰
(上海華宸農機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2150)
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分析
凌杰
(上海華宸農機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2150)
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度越來越高,農業機械化建設和農業種植技術都面臨著很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一定的挑戰。文章首先闡述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程,然后分析了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技術間的相互關系,緊接著又分析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就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農業種植技術;農業機械化;相關性
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國民經濟要想迅速提升,“三駕馬車”必須齊心協力,缺一不可。農業又被成為第一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基礎性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盡管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種植技術與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要想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就必須加強農業種植技術的探索,提升現代機械化水平。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世界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得到大力推進。由于受到政治、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農業機械化起步要比西方國家晚很多,在建國之后才逐漸開始發展農業機械化。20世紀60年代,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亦工亦農制度出現。到了20世紀70年代,農機部門和農業部門結合,20世紀80年代又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道路。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農業種植技術和農學機械化基本上完成了結合,這為新世紀我國農業機械化逐漸由糧食作物領域轉向經濟作物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此,農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農產品加工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的提升空間越來越大。
通過對我國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的描述,其實可以將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該階段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主要是以農業種植技術為前提,更好地體現生產需求和種植技術。第二階段,該階段的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種植技術二者相互適應,但同時又產生一定的矛盾。第三階段,該階段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逐漸適應了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業機械化的綜合生產技術逐漸產生。第四階段,該階段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時期,SPAC等代表系統理論的提出,使農業生產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導,再加上農業機械化和種植技術良好配套使用,就能夠較好地實現由土壤到植物,進而再到農田生態系統的綜合應用。
何為農業種植技術?所謂農業種植技術指的是基于農作物生產規律和種植經驗進行的種植方法,其實質是生物生長理論和技術的結合。那么,農業機械化又是指什么呢?農業機械化指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機械設備的使用和具體技術的應用,其本質是機械與技術的結合。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從建國到現在,將近70年左右,依然處于發展初期階段。所以,農田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是一種辨證的關系,二者之間既有相互聯系的關系,又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主要體現在農業種植技術理論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種植技術是根據作物生長規律所總結出來的種植方法,是尊崇植物生態學而衍生出來的。農業機械化是在滿足作物良好生長的前提下,即能夠替代農業種植技術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種植方法,它主要推崇機械原理,利用機械的力量來降低種植作物的人工成本,通過二者結合從而發展出了新的農業機械化配套種植農作物系統。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雖然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農業種植技術與農業機械化也有了良好的結合,但是還是農業機械化的水平依舊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
2.1 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種植技術的影響和作用
(1)改善了農業生產的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程度也不斷提升,大量的農業機械設備應用在農業種植中,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種植技術水平,同時也改善了農業生產的條件。以往,在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的時候,農業種植生產幾乎都是依靠人力和畜力進行,農業種植技術無法充分應用,農民不僅面臨繁重的體力勞動,勞動生產率還非常低下。以南方某地的水稻種植為例,在農業機械化設備未使用之前,農民在進行水稻種植的時候,一天時間僅僅能夠完成0.07hm2左右,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則不同,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原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勞動逐漸被機械勞動代替,大大改善了勞動者的生產條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2)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在當前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農業種植已經難以離開機械設備的使用,特別是規模化的農業種植,無論是水稻還是小麥抑或是土豆,各種農作物的種植都需要依靠農業機械設備來實現。農業機械作為先進的生產工具,能夠極大地提升勞動生產率,將體力勞動轉變成機械勞動,勞動生產力率的提升降低了勞動成本,減少了勞動投入。就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具體情況而言,個體化的小農生產模式是阻礙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因素,而小農經濟模式依靠的就是個體勞動者的體力勞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因此,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條件,推動了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壯大。
(3)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意識。以某地農業種植為例,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發展思路引領下,該地區重視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并始終把農機技術推廣工作作為中心工作去抓,引進、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比如種子的播種,在未使用農業機械設備時,種子的播種存在不均勻、浪費嚴重等現象,機械設備使用之后,減少了種子的浪費,并且播種更加均勻,同時推廣精少量播種技術,使播種的質量大大提升,農戶獲得了實惠,增強了農民科技種田的意識。
2.2 農業種植技術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和作用
農業種植技術理論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種植技術是根據作物生長規律所總結出來的種植方法,是尊崇植物生態學而衍生出來的。農業種植技術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農業機械化水平能夠很好地反應農業發展的水平,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農業種植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地區之間存在差異。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有著非常大的國土面積,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各地區的差異非常大,比如氣候的差異、地形的差異、土壤的差異等,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各地區的農作物種植不同。農業生產是一種非常依賴生產經驗和技術的活動,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要求在進行機械化操作的時候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能隨波逐流。在地形差異方面,南方整體而言丘陵、山地比較多,地勢崎嶇,不平坦,很多大型的農業器械無法操作。另外在氣候差異方面,南方相對而言濕潤多雨,農作物通常都是一年兩熟,個別地區可以實現一年三熟;而北方則干旱少雨,農作物基本上以一年一熟為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也受到了限制,很多大型農業機械無法利用,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
(2)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從古至今,小農經濟模式在我國農業經濟模式中占據主導,這是我國與西方農業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之處。眾所周知,西方農業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美國在進行農業生產的時候是以農產生產的模式進行,規模很大,這使他們不得不利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機械來從事農業生產,從而提升農作物的種植效率和收割效率。我國則不同,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勞作量不是非常大,通常情況下依靠普通的人力和畜力就能夠進行種植和收割。由此一來,必然影響到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3)專業人才缺乏。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蒸蒸日上,高等學校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然而,在農業自動化專業方面,高校開設的比較晚,絕大部分高校的農業自動化專業教學體制還不是很成熟,農業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沒有能夠學到真正的農業自動化知識。另外,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農村地區的學生對農業自動化專業不屑一顧,各個都想“躍出農門”,很多畢業生在畢業之后都不會選擇回到農村,而城市戶口的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崗位的就更少。這樣一來,農業生產所需的專業人才缺乏,對機械化設備技術研究和探索比較落后。
(1)針對區域差異進行生產。農業機械化應用在種植技術中,應該不同地區區別對待,針對各地差異進行應用,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將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導致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不僅會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還會給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損害。所以,因地制宜,各地區在將農業機械化應用于種植技術中時應當根據當地的氣候、地形來進行安排。比如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平原較多,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適合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的運作非常便利。南方的丘陵、山地地區,地勢起伏大,地形不平坦,集中連片耕作實現起來很難,大型機械設備的運行難度也非常大,適合中小型的農業機械設備。
(2)加大扶持力度。政府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農業形態,對惠農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加大對農業機械設備的扶持力度,以此增加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范圍。另外,政府還應當為農戶提供更多教育培訓的機會,比如農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機設備的使用、保養和維修等。加大對農業機械設備應用的重要性宣傳,讓農民能夠轉變傳統農業種植觀念,意識到農業機械設備應用的重要性。加大對小型農業機械設備的補助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設備的利用率。
(3)加強人才培養。農業類型的高等院校一定要重視農業專業和自動化專業的教學工作,通過各種教學手段開展專業教學,提升專業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給予學生足夠的實踐機會。在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文化素養的情況下,國家應當積極鼓勵大學畢業生投身到農業生產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學識,與實踐相結合。另外,國家還應當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引進最新的種植技術,結合自身農業生長的實際情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道路。同時,還應當培養專業的師資隊伍,帶領農業種植者進行農業生產,向農業生產者傳授農業生產相關的知識,營造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機技術的學習氛圍,實現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相當高的比重,農業經濟發展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好壞。雖然新世紀以來我國的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農業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當前我國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仍處于初級階段,在實現二者有效結合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最終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1]薛義.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5,24(20):147-149.
[2]劉桂云.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65(33):288-288.
[3]孫學亮.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科技投資,2016,34(8):58-59.
[4]陳賢國.現代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種植技術間的關系[J].南方農業,2014,120(8X):183-183.
[5]杜江濤.發展農業機械化和建設現代農業的關系研究[J].化工中間體,2015,36(7):210-210.
[6]王勇,蔡秀俠,蔡建峰.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4,78(24):231-231.
[7]曲會朋.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6):160-161.
[8]樓江,祝華軍,韓魯佳.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分析[J].土壤與作物,2014,22(1):66-69.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ING Jie
(Shanghai Huach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Ltd.,Shanghai 202150,China)
s:In recent years,China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planting technology are faced with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and also face some challenges. The paper first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olution,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gricultural planting technology;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correlation
S31;S23
A
2095-980X(2017)04-0015-02
2017-03-25
凌杰(1970-),男,機械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業機械化專業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