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金津
(河北省農機安全監理總站,河北 石家莊 050011)
調整糧經飼結構促進種養業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化金津
(河北省農機安全監理總站,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文章通過對河北糧經飼結構調整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分析了河北糧經飼結構現狀、特點和問題,立足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提出了糧經飼結構調整的措施建議。
糧經飼結構;種養業;協調發展
(1)從大農業發展來看,主要農產品產能提升,“菜籃子”優勢明顯,優勢產業帶初步形成。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3360 萬t糧食、8126萬t蔬菜、468萬t肉、363萬t蛋、488萬t奶、126萬t水產品的產能格局,主導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1%。糧食產量居全國第7位,棉花居第4位,油料居第8位;蔬菜、禽蛋、果品居全國第2位,奶類居第3位,肉類居第4位,水產品居第13位。通過“十一五”以來不斷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農業區域布局逐漸清晰,形成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優質專用糧食產業帶、黑龍港流域棉花產業帶、環京津蔬菜產業帶及壩上、冀東、冀中、冀南四大蔬菜優勢產區、淺山丘陵優質高效果品經濟帶;畜牧業形成了以冀南、冀中為中心的蛋雞產業帶,以黑龍港流域和丘陵山區為主的肉羊產業帶,以京山、京九、京廣鐵路沿線為主的優質瘦肉型豬產業帶,以石家莊、唐山、張家口、保定為重點的奶牛產業規模養殖帶;水產業形成了沿海出口優勢水產品養殖帶、山區壩上生態型養殖帶、大中城市周邊休閑型養殖帶。
(2)從種植業來看,形成了糧菜為主、棉油為輔、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的種植結構。形成了633.33萬hm2(9500萬畝)糧食、123.33萬hm2(1850萬畝)蔬菜、33.33萬hm2(2500萬畝)棉花、46.7萬hm2(700萬畝)油料的大格局,糧菜棉油四大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97%,占比由2005年的71:12.6:6.1:6.4,到2014年調整為72.6:14.2:4.7:5.4,呈現糧菜增、棉油減的趨勢。糧食雖然比較效益不高,仍是種植業的基礎和主導產業。河北省經濟作物除蔬菜外,存在種類較少、規模偏小、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蔬菜基本實現了周年生產、均衡供應,成為種植業中帶動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棉花主要由于市場價格波動大、勞動成本高,面積逐步萎縮。油料主產作物為花生,效益較糧食略高,仍為區域性的支柱產業。食用菌、中藥材、馬鈴薯、谷子、油葵、蘆筍等產業面積雖小,但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好,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區域性新興產業、特色產業。
(3)從畜牧業來看,農區畜牧業特點突出,種養結合是重要的發展方向。畜牧業綜合效益比較高,發展勢頭好,正逐步成為農業第一主導產業。河北省為典型的農區畜牧業,除張承壩上6縣為優良天然牧場以外,其它地區畜禽養殖基本處在農業區和農牧交錯區,舍飼圈養,天然飼草飼料短缺,對糧食尤其是玉米依賴程度大。農區畜牧業,種植業是重要依托,主要潛力也在種植業,種養結合、變糧為草是優化結構的必由之路。
(4)從市場環境看,京津市場巨大需求為河北省優化農業結構創造了難得機遇,農業協同發展空間巨大。該省環繞京津兩大市場,這一特點和優勢在全國獨一無二。京津冀有1.2億人口,農產品市場巨大。特別是北京市場,農產品需求量大且消費層次豐富,由于自身農業體量小,“菜籃子”產品主要靠外來輸送,對不同品種、不同檔次、不同供應方式都有很強的需求和接納能力。“菜籃子”產品的鮮活性對供應半徑有很高的要求,這就決定了河北省是首選的供應地。可以說,北京市場是該省農產品的目的地和結構調整的風向標,為京津市場提供優質農產品應當成為河北省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當前河北農業發展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等方面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1)外在表現為“四高四低”。大農業中,種植業占比高,畜牧業比重偏低。全省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占59.6%,畜牧業占31.2%;種植業中,糧食比重偏高,經濟作物、飼料作物比重偏低。基本上還是糧經二元結構,糧經飼比為64:35:1;畜牧業中,豬雞等食糧型畜禽比例偏高,牛羊等草食型養殖比重偏低。肉類產量中,豬肉占59.1%,禽肉占19.2%,牛羊肉只占18.1%,養殖結構偏沉;在農產品中,原料型、一般性農產品比重偏高,加工、優質、品牌農產品比重偏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57:1,低于全國2.16:1的平均水平。
(2)內在表現為“五不適應”。①區域布局與市場一體化趨勢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相適應。農產品多而不優,大而不強問題突出。②種養結構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現狀不相適應。高耗水、規模養殖糞污處理、化肥農藥用量仍是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③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與消費需求多樣化、優質化趨勢不相適應。④種養分離的現狀與畜牧業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不相適應。農業循環不暢,大農業內部的資源統籌、產業銜接、產品轉化還很不夠。⑤一二三產融合不夠緊密與農業市場化、商品化、產業化的大趨勢不相適應。總結這些矛盾和問題,最根本的就是當前農業結構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和消費變化的要求,與經濟發展新常態、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要求、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新需要還有很大差距。
(1)科學制定規劃,加強對結構調整的指導。搶抓“十三五”謀篇布局的有利時機,制定河北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配套制定農業種養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和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等,把國家和省關于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各項思路和部署落實到規劃和意見當中,科學規劃全省農業區域布局、發展重點和重大工程項目,繪就時間表和路線圖,形成全省農業結構調整的框架支撐。加強對各地制定“十三五”農業發展規劃的指導,形成方向一致、上下貫通、有機銜接、層層細化的規劃體系,用規劃指導引領產業布局、資金投入、項目擺放和工作指向,每個區域、每個產業和每項重點工作都要做到有規模、有項目、有組織保障。組建重點產業專家顧問組,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加強對各地規劃制定、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的決策咨詢和工作指導。
(2)強化項目帶動,強化對結構調整的政策扶持。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重點領域,謀劃一批重點項目,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和資金的傾斜力度,發揮好重點項目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圍繞“一環四區一帶”農業區域布局,分年度制定項目指南,統籌安排產業項目和資金,確保符合區域布局和產業分工,做到無規劃不安排,不符合規劃不安排,發揮好引導帶動作用。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投入,支持地下水超采區發展節水型種植結構,加大重點工程補貼力度;開展糧改飼和種養循環試點,推動種養復合結構的形成;推廣配方施肥、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農用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推動“一控兩減三基本”戰略的落實。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引導金融資本參與農業結構調整,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提升風險保障水平。
(3)加強基礎建設,改善結構調整的物質裝備條件。與國土部門配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確保建設質量。用好奶牛、肉牛、肉羊等標準園、養殖場建設資金,示范建設一批循環生態的農業園區。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屬污染、地下水超采等綜合治理試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加強縣鄉監管能力建設,建立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推進以儲藏、烘干為重點農產品初加工設施建設,減少損失率,提高經濟效益。
(4)創新體制機制,為加快結構調整增添動力。把加快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作為推動結構調整、建設現代農業的方向和抓手,采取轉包、出租、互換、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使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加強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使之逐步成為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的主體。鼓勵支持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產品收益權入股,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讓農民在收取租金的同時,增加股權分紅和務工收入。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延伸農業產業鏈有機結合起來,鼓勵農民通過合作與聯合的方式發展規模種養業。鼓勵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支持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專業化服務,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
(5)依靠科技驅動,激發結構調整的要素活力。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省級創新團隊和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兩大平臺建設,統籌研發、集成、推廣關鍵環節,構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向生產實踐加快轉化的通道。實施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以集成物化為重點,加大優良品種、節本增效技術、先進設施、智能農業、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生態環保等推廣普及,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結構調整提供科技支撐。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強鄉鎮站和區域站建設,完善運行機制,提升技術服務能力。以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6)推進園區建設,發揮對結構調整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園區、示范區要素聚集、技術示范、深化改革、產業融合的優勢,抓好農業“三園兩區”建設,突出在結構調整中先行先試的排頭兵、橋頭堡、大平臺作用。建設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帶動建設一批市縣級園區,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產加銷游一體、產業鏈條完整的農業發展新機制,在全省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環京津為重點,建設一批休閑農業園區,拓展農業功能,推動農業與生活服務業深度融合。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圍繞龍頭企業整合農業產業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機制。抓好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探路子、創經驗、作示范。
[1]徐偉平.加快推動我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J].黑龍江糧食,2016,(10).
[2]徐偉平.我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及政策建議[J].種子科技,2016,34(11).
[3]楊光立,李林,劉海軍,等.調整種植業結構,建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技術體系[J].作物研究,2000,(2):22-25.
Study on the Adjustment of Grain-feed 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reeding and Culturing Industry
HUA Jin-jin
(Hebe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afety Supervision Station,Shijiazhuang,Hebei 050011,China)
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Hebei grain and feed structure by studying the adjustment of grain and feed structure in Hebei province,and based on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 mode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djustment of grain and feed structure.
grain feeding and feeding structure;plant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326.1
A
2095-980X(2017)04-0126-02
2017-03-11
化金津(1987-),男,河北石家莊人,大學本科,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機安全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