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冶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林業碳匯視角下西藏低碳扶貧模式初探
劉冶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西藏是我國乃至全球生態保護的屏障,同時,西藏作為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貧困現象較為普遍,扶貧工作難度大。在國家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西藏走發展林業碳匯進而推進低碳扶貧道路是促進西藏貧困地區發展綠色可持續經濟的重要途徑。文章通過對西藏發展林業碳匯推進低碳扶貧的可行性進行簡述,分析了林業碳匯視角下西藏低碳扶貧工作所面臨的難點,并給出相關建議。
林業;碳匯;扶貧
推進低碳扶貧具有排污少、消耗低的優勢,但其發展初期投入大,而收益較慢,且要求一定的技術水平做支撐,從而致使在扶貧過程中出現一些地區為了取得近期效益而引進高污染、高排放的項目,這無疑是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原本自然資源豐富的經濟型貧困演變成生態資源消耗殆盡的環境型貧困。因此,探尋一種有效解決貧困地區資源、環境生態約束并使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低碳扶貧模式,對于推進西藏社會經濟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要求走低碳扶貧道路。西藏的自然條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西藏海拔較高,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若被破壞將難以恢復,并時常發生雪災、雹災、地震、蟲草鼠害等自然災害,加劇了西藏農牧民生活的貧困度。同時,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區位因素,使西藏偏遠貧困地區和內地其他省份的物流運輸受到一定阻礙,這使西藏偏遠地區的農牧產品難以流通,限制了許多農牧民借助市場機制增加收入,致使近年來西藏一直以來以“輸血”式扶貧為主,而不具有可持續性,而林業碳匯可以在改善西藏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低碳扶貧路徑改變了這一現狀。西藏是我國乃至全球生態環境保障的屏障,這便要求西藏的扶貧工作不能用傳統的方式,一定要在保障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迎合世界各國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下碳匯產業的快速發展,西藏發展林業碳匯無疑是經濟和生態雙贏的選擇。
(2)西藏豐富的森林資源為林業碳匯提供資源基礎。據查閱《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4》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全國森林面積為20768.73萬hm2,其中西藏森林面積以1471.56 萬hm2位居全國各省森林面積排名第五位。西藏的森林蓄積面積為226207.05萬hm2,位居全國各省森林蓄積排名第一位,占全國森林蓄積的百分之十五。近年來,隨著低碳經濟的興起,西藏林業經濟的重要性逐漸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2015年,西藏全區當年造林面積達到35861hm2,是2000年西藏全區造林面積的2.54倍。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西藏蘊藏大量的森林碳匯儲備潛力,在我國倡導低碳和扶貧的大時代背景下,以發展西藏林業碳匯產業建設推進西藏農牧民增收,進而實現西藏低碳扶貧模式,是實現西藏自治區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政府的扶持為林業碳匯提供了政策保障。由于西藏特殊地理位置和傳統觀念的制約,西藏的森林資源還處于相對天然狀態,西藏林業經濟的發展也幾乎還處在傳統林業的發展模式上,并沒有認識到西藏林業碳匯產業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還沒有加入我國國內和國際上的碳匯交易市場。但近年來,在我國各級政府和西藏自治區領導的不斷推進下,在根據西藏實際情況并吸收其他省份的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同時結合全國碳排放宏觀規劃,2016年頒布了《西藏自治區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該方案為西藏未來林業碳匯產業的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并做出工作部署和總體規劃,此套方案的提出標志西藏林業碳匯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實現西藏自治區低碳扶貧模式工作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碳匯交易機制是基于溫室氣體排放超過指標的一方通過相應的交易體系支付經濟補償給擁有碳排放額的另一方而獲得相應的排放額度,碳匯交易機制將環境問題與各國及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積極探索西藏林業碳匯產業發展,是在維護西藏生態環境平衡的前提下推進西藏低碳扶貧模式創新。然而,碳匯在西藏仍是一個較新領域,通過發展林業碳匯實現西藏低碳扶貧新模式仍存在諸多困難。
(1)我國尚未出臺溫室氣體減排額度。我國早在制定“十二五”計劃時,就已明確提出要控制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未出臺相應的強制性溫室氣體排放額度。目前國內現有碳交易市場多以企業自愿參與形式存在,但若僅僅以企業自愿形式減少碳排放或主動購買碳排放額度,碳匯產業很難快速建立完整的體系,從而使西藏豐富的森林碳匯資源的真正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我國林業碳匯交易體系尚不完善。我國碳匯交易市場的構建仍處在探索階段:從覆蓋范圍看,目前全國已建立了兩省四市共六個碳匯交易試點,西藏目前尚未加入,但已出臺相關文件表明西藏將列入下一批試點名單;從政策法規層面看,碳交易在我國仍屬于一個較新的領域,碳匯交易體系相應的政策法規還存在較多的空白和待完善之處;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看,西藏缺乏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使西藏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構建很難突破瓶頸,以致西藏通過林業碳匯實現低碳扶貧新模式仍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與引導。
(3)西藏森林碳匯資源統計難度大。森林碳匯量的統計是相當繁復的,測量估算時不僅要考慮測算方法誤差,還要考慮到其他因素如技術、樹木種類及樹木年齡等問題,目前西藏林業部門還沒有選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測量預算方法。發展西藏林業碳匯產業以推進低碳扶貧新模式的第一步就要完成對西藏森林資源的總量估算,這將是森林碳匯交易工作的重要量化標準,然而,由于西藏碳匯產業仍處探索階段,相應的配套政策、體系構架、核心技術、人力資源等還存在不足和空白,致使西藏還未完成森林資源碳匯量的統計估算工作。
開發利用林業碳匯資源是西藏低碳扶貧工作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重點之處在于林業碳匯產業具有廣闊發展空間;而難點在于林業碳匯交易具有技術、資金等方面較高的門檻。西藏森林覆蓋面積廣闊,林業資源及林下資源豐富,如能合理規劃開發西藏森林碳匯市場,不僅能為西藏低碳扶貧創造新的機遇,也將為西藏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發展西藏林業碳匯推進低碳扶貧的第一步就要完成對西藏森林資源的總量估算,這將是林業碳匯交易工作的重要量化標準。西藏各級政府應積極與相關林業部門以及環保部門進行溝通探討,一定要根據西藏林地的實際情況,通過深入到各個林區進行實地調研,制定出一套統一有效的估算方法以及配套的測量方法及標準,并加強對相關估算統計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核算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估算結果的準確性。
從全國層面上完善林業碳匯交易體系,從政策法規角度,各級政府和相關機構需加緊完善相關政策,協調碳匯交易市場的發展需要;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角度,可通過人才引進的形式廣納賢才,積極開展各類培訓以提升相關人員的技能與修養,幫助西藏林業碳匯交易市場的發展和構建突破瓶頸期;從思想觀念角度,政府應加大對林業碳匯的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系列活動讓農牧民認識到開發森林碳匯資源以及低碳扶貧模式的重要意義,使人們廣泛了解到其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1]陳健生.生態脆弱地區農村慢性貧困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馮永寬.西部貧困地區發展路徑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3]朱廣芹,韓浩.基于區域碳匯交易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模式[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38(10):109-111.
[4]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ow-carb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 Tib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LIU Ye
(Tibet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712082,China)
Tibet is the barrier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whole world.At the same time,Tibet is becoming popularinpoverty-strickenareas,andpoverty ismorecommon.Inthecontextofthecountry'sstrongadvocacy oflow-carbon economy,Tibet'sdevelopmentofforestrycarbonsinksandfurtherpromotingtheroadoflow-carbonpovertyalleviationisanimportantway 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greensustainableeconomyinpoverty-strickenareasinTibet.Thispaperanalyzesthefeasibilityofdeveloping low carb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ibet by developing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low carbonpovertyalleviationinTibetundertheperspectiveofforestrycarbonsequestration,andgivesrelevantsuggestions.
forestry;carbon sink;poverty alleviation
F326.2
A
2095-980X(2017)04-0133-02
2017-03-26
本文為西藏民族大學研究生實踐與科研創新課題項目“西藏低碳扶貧模式研究——基于林業碳匯產業視角”(項目編號:2016mdyjs014)階段性成果。
劉冶(1987-),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