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娜妮
(上海市長寧區程家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上海 200336)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康復鍛煉的研究進展
聶娜妮
(上海市長寧區程家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上海 200336)
腰椎盤突出癥是骨科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患者在手術治療后需要精心康復鍛煉,本文就患者術后鍛煉的時機和各個肌群的具體訓練方法,以期為臨床護理人員提供參考,更好地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研究進展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骨科常見的綜合征,且發病率和反復發作的幾率都很高,其臨床表現以腰腿發麻及疼痛等癥狀為主,使患者承受著來自心理和家庭經濟的壓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臨床上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法很多,而手術是常用的有效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可有效的緩解腰腿痛或肢體麻木的癥狀,其術后的功能鍛煉是鞏固其療效和恢復其功能極為重要的措施。現將臨床功能鍛煉的研究現狀與進展綜述如下。
術后的功能鍛煉要盡早進行。李燦輝[1]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鍛煉方法,觀察組在常規鍛煉的基礎上接受階段性功能鍛煉,與干預三個月時相比,觀察組患者干預6個月的殘留腰腿痛、直腿抬高試驗角度、皮膚感覺及神經反射等術后功能恢復評分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后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能夠促進患者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縮短治療的時間,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2.1 股四頭肌收縮鍛煉
術后麻醉消失即鼓勵患者做伸臂深呼吸和做股四頭肌靜止狀態下收縮與舒張功能練習。方法是取平臥位,下肢伸直,收縮摒緊股四頭肌15 s后放松,3~4次/d,每次50~100遍左右。患者做完手術的第二天,護理人員可以給予患者相關項的鍛煉方法,相關項包括踝泵運動以及股四頭肌功能,以防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并借此輔助患者對肌力的恢復,以便對下床行走奠定基礎。
2.2 直腿抬高鍛煉
患者在術后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支腿太高鍛煉,具體方法如下:患者采取仰臥姿勢,同時將兩臂緊貼身體兩側保持平放狀態,將兩腿交替伸直向上進行抬高鍛煉,每次抬高時間以3~5 s為宜,幅度在30°度左右即可。堅持一段時間后,可根據醫囑將抬高的幅度逐漸增加,最終的抬高幅度達到75°左右即可。有困難的患者可由護理人員輔助實施。
2.3 腰背肌鍛煉
關于腰背肌鍛煉有很多種方法,其中以五點支撐法、三點支撐法和飛燕點水法為最常用的方法。所謂五點支撐法是指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采取仰臥的姿勢,兩個上肢保持趣肘狀態的同時兩個下肢保持屈膝狀態,利用患者的頭部、兩足以及兩肘作為支撐點,把雙手放在腰后用力向上托腰,當腰拱起后再放下,反復進行這一動作。所謂三點支撐法是指患者同樣采取仰臥姿勢,將雙腿保持屈膝狀態,以頭部和兩足形成三個支點,用雙手重復五點支撐法中對腰的動作。所謂飛燕點水法是指患者面朝上平躺后,雙臂貼身體兩側保持伸直狀態,同時將頭部、雙肩部位和兩臂向患者的后上方方向實施抬起動作,也可以把雙腿保持伸直狀態后向后上方抬起,這兩個動作先分開練習,最后結合到一起同時進行,患者在同時實施這兩個動作時的姿勢就像燕子點水一樣。患者剛開始練習時先從五點支撐法做起,運動量由最初的10下/次,3次/天逐漸增長到50下/次,3次/d。患者的腰背肌隨著五點支撐法的練習其肌力會慢慢增強,當達到一定程度時,患者就可以進行三點支撐法的鍛煉了,其運動量大小和增加過程同五點支撐法。患者對于這樣的練習要堅持下去,必須要有恒心,否則就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利用三點支撐法鍛煉一段時間后,患者就可以進行飛燕點水法鍛煉了。此時患者也可以將這三種方法交叉練習。當然,患者在練習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和運動量,例如高血壓患者在練習時可以適當減少運動量,頸椎病患者可以直接選擇飛燕點水法的開始動作進行上半身的練習等。患者練習的效果一般在30天后可顯現出來,半年后可使癥狀全部消失。
2.4 腹肌鍛煉
陳曙等[5]表明,訓練腰背肌為主的功能鍛煉被大量臨床報道證明是有效的,但是因為
椎間盤突出發病時間往往發生在患者進行腰椎屈曲位的時候,很多臨床醫生和患者都認為進行屈曲動作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因此不敢接受相關的屈曲動作練習和鍛煉,故往往忽視腹肌訓練的重要性。腰背肌與腹肌對患者產生的作用是相反的,腰背肌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維持身體直立、保持腰椎伸展和推進腰椎生理前凸,腹肌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促使腰椎屈曲、抑制腰椎生理前凸,當這兩部分的力量處以一種平衡狀態時,患者才能保持正確的姿勢以及確保腰椎穩定性。腹肌鍛煉采用屈腿仰臥起:取仰臥位,雙腿取髖屈膝,雙腳平踩于床面,臀部不離開床面,上身抬起,使肩胛骨離開床面即可,上身不可抬起過高,以免增加腰椎負荷,練習時雙手前平舉,負荷較小,雙手抱于胸前可增加負荷,20 s/次,10次/組,2組/d。
3.1 防止神經根黏連
術后早期階段的直腿、腿部抬高動作,可牽引、松弛神經根,通過上下移動可加速血液循環,有助于盡早消除炎癥,防止發生粘連。樊明堂等[6]表示,腰椎管內手術術野內積血、術中神經根松解時的反應性水腫、神經根鞘膜的微小損傷都可以使神經根腫脹、滲出及術后血腫機化造成神經根黏連。曾嬿[7]將55例患者分為觀察組28例,予以直腿抬高角度達到最大,對照組27例,直腿抬高不做具體要求,兩組差異無顯著性,但術后4周對腰部疼痛消失、下肢感覺和肌力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兩組差異有顯著性,觀察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直腿抬高角度達最大幅度能有效防止神經根黏,顯著提高手術療效。顧振芳等[8]研究顯示,術后早期行直腿抬高運動,可促進神經根的血液循環,利于炎性反應消退、避免黏連,有助于預防下肢肌肉萎縮及促進下肢原有肌肉萎縮的恢復。
3.2 增強腰背肌的穩定性
術后,對患者的腰背肌給予早期的功能恢復鍛煉有著積極的意義,既能增進血液循環和增加供氧量,又能降低組織發生水腫的幾率和提升脊柱的穩定性。侯艷玲[9]研究表明,早期腰背肌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尤其對增強腰背肌肌力,促進損傷的修復,加強脊柱的穩定性,減少并發癥,提高療效有重要意義。呂杭州等[10]研究表明,局部穩定肌訓練與整體穩定肌群訓練具有協同作用,可以明顯的增強腰椎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改善患者整體功能,提高手術治療的遠期療效,有效防止復發。賀敏等[11]研究顯示,人體的脊柱對于人體的站姿等發揮著穩定功能,這種功能有骨與其它三個方面進行結合共同完成,其他三個方面是指關節、韌帶和肌肉,其中發揮作用最大的是肌肉,因此患者每天早上對腰背肌進行適度的鍛煉可以防止腰背肌肌力萎縮,提高脊柱穩定性。
4.1 評價標準
中華醫學會對腰間盤突出患者在手術結束后進行早期康復鍛煉效果的評價有著具體的劃分標準,依據該標準將康復鍛煉效果分為優、良、可和差四個等級。優是指患者腰部和腿部的疼痛、麻木等有所緩解,腰椎可以進行正常的活動,患者將腿伸直后的抬高高度超過70度,神經功能也跟以前相同了,患者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良是指患者腰部和腿部的疼痛、麻木等部分有所緩解,腰椎可以進行基本的活動,神經功能與正常狀態相似;可是指患者的臨床表現部分緩解,患者在運動或勞累后其腰部和下肢有輕微不適的感覺(輕微痛或發麻);差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緩解,腰椎和神經功能都沒有恢復跡象,甚至病情進一步惡化。
4.2 JOA下腰痛評分系統
主要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等腰椎疾患的療效評價,正常總分為29分,此標準簡潔明了,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包括3個主要癥狀最高9分:下腰痛、腰痛和(或)麻刺感、步態;3個臨床體征即直腿抬高、感覺困難、肌力降低等,最高分為6分;7個普通活動即翻身、立正、清洗衣物、行走、靜坐1 h、提拉重物、向前傾斜身體等,最高14分;
膀胱功能評分標準:0分表示正常,負3分表示排尿時有輕微障礙,負6分表示排尿時有重度障礙(尿失禁等)。
在人體的構成組織中,腰椎間盤是最容易產生退行性變的,保持脊柱內外處于平衡的狀態是人進行各種功能活動的重要前提。手術結束僅僅是康復治療的開始,早期的功能鍛煉是至關重要的。功能鍛煉應合理科學的進行,教育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只要掌握好鍛煉步驟,適時適量的進行早期腰背肌功能鍛煉,就可以有效的提高腰椎間盤突出術后的療效。腰椎手術后其生物力學平衡狀態遭到破壞,通過早期功能鍛煉可提高軀干肌的負荷能力和骨骼肌的再生能力,增加了脊柱的穩定性,使術后下腰疼的患者能夠早期康復,恢復腰椎的正常功能,重返工作崗位。
[1] 李燦輝.階段性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的影響[J].臨床探討,2010,48(9):157-158.
[2] 陳紅梅.早期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功能恢復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3):282-283.
[3] 楊彩霞,歐陽蘭飛.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護理現狀[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4):45-46.
[4] 李智裴,許建文,楊 光,等.腰背肌功能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腰椎失穩的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0,5:29-30.
[5] 陳 曙,梁利球.分期腰腹肌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下):39-40.
[6] 樊明堂,劉金榜,鄭永紅,等.腰椎手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1230例[J].臨床醫學,2010,30(5):104-105.
[7] 曾 嬿.直腿抬高的角度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1,24(2):937-938.
[8] 顧振芳,李冠青,孫先澤,等.系統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療效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1,33(16):2423-2424.
[9] 侯艷玲.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08,22(7):1915-1917.
[10] 呂杭州,胡文清,曹建業,等.脊柱局部穩定肌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4):378-379.
[11] 賀 敏,廖才媛.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術后早期康復功能訓練[J].新疆中醫藥,2009,27(3):83-84.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687.3
B
ISSN.2096-2479.2017.16.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