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勤
(長春市第二醫院,吉林 長春 130062)
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對急性肺炎診斷價值分析
葉 勤
(長春市第二醫院,吉林 長春 130062)
目的探討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對急性肺炎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1例患有急性肺炎(肺炎組),另外41例為非急性肺炎感染(感染組),同時選取同期健康體檢41例(對照組)為研究對象,對比三組患者的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結果肺炎組患者的血常規(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其它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可采用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這三項指標來診斷急性肺炎癥狀,可達到較高的臨床診斷準確率,診斷價值較大。
急性肺炎;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
肺炎是一種常見疾病類型,若救治不及時便會引發嚴重的肺炎癥狀,將會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重大威脅[1]。由于臨床診斷難度大需采取多種檢驗學指標進行綜合判斷,目前主要是采取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這三項檢驗學指標來進行診斷。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對急性肺炎的臨床診斷準確率,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82例與同期健康體檢的患者41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表明,采用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等三項檢驗學指標可對急性肺炎作出較為準確的診斷結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患者82例及同期健康體檢患者41例為研究對象,對所有入選患者家屬均告知本次研究的內容及過程,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患有急性肺炎的患者(肺炎組)共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0.4±4.9)歲;非急性肺炎感染患者(感染組)共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齡51~74歲,平均年齡(61.9±3.9)歲;健康體檢患者(對照組)共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齡53~73歲,平均年齡(60.9±4.5)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三組患者均于入院時采集手指末梢血液45 μL。25 μL進行血常規檢查,血沉與C-反應蛋白各取10 μL進行測量。所有儀器設備、試劑與操作均依據相關說明書要求及實驗室操作規程進行。
1.3 評價指標
白細胞總數范圍以(4.0~10.0)×109/L為正常,中性粒細胞以百分比范圍以(60%±10)為正常,血沉范圍以0~10 mm/h為正常,C-反應蛋白以≤10 mg/L為正常[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分別對三組患者采取了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測量后,其具體結果如下:①肺炎組患者的白細胞總數(7.68±3.57)×109/L,中性粒細胞(78.14±9.44)%;血沉(18.78±14.68)mm;C-反應蛋白(3.99±6.55)mg/L。②感染組患者的白細胞總數(5.46±2.14)×109/L,中性粒細胞(57.88±8.78)%;血沉(15.69±13.25)mm;C-反應蛋白(0.68±0.56)mg/L。③對照組患者的白細胞總數(5.36±1.99)×109/L,中性粒細胞(55.65±3.77)%;血沉(6.8±10.57)mm;C-反應蛋白(0.12±0.18)mg/L。其中肺炎組患者的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等血常規治療,以及血沉、C-反應蛋白與感染組及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通常老年人在病發急性肺炎后,主要以呼吸困難、發熱、咳嗽等癥狀為主,聽診可聞及肺部有濕羅音。但在臨床上也有部分患者癥狀并不顯著,而若是僅憑醫生個人經驗,而不輔之以檢驗學指標,便很有可能會導致誤診、漏診情況的出現,致使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3]。
實行血常規檢查,其中白細胞總數檢測與中性粒細胞所占百分比和病原體的感染狀況密切關聯。一旦患者機體發生細菌性感染后,白細胞總數將會顯著增大,然而這一指標也不具有唯一確定性,同時也會受到生理狀況與年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性粒細胞是人體自行滅殺病原微生物的一種細胞組織,作為具有吞噬病原體能力的一種細胞,一旦其數量在短期內大量增加便往往預示著病原體出現了感染情況。血沉是一類較為有效的炎癥反應指標,在增多時有可能表明機體中出現了感染癥狀,嚴重者甚至還有可能是組織病變壞死或惡性腫瘤情況。C-反應蛋白作為一類急性期蛋白,主要具有防御價值,可較為確切的體現出疾病的出現與發展情況[4]。
在本次研究中肺炎組患者的白細胞走那個數、中性粒細胞所占百分比、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等指標水平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在出現急性肺炎癥狀時這四項指標將顯著升高。而感染組患者的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組間差異明顯,表明這兩項檢驗學指標在患兒出現非肺炎感染癥狀之時也會有所升高,據此可將之作為老年患病的重要參考指標內容。
綜上所述,臨床上可采用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這三項指標來診斷老年急性肺炎癥狀,可達到較高的臨床診斷準確率,診斷價值較大。
[1] 許 坤,趙弘卿,馮金萍,呂 蕾,朱湘蕓.血漿C反應蛋白、血沉及D-二聚體水平用于老年肺炎的診斷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9(17):1876-1878.
[2] 凌 勇.血常規、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對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診斷價值[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22(4):174-175.
[3] 郁秀莉,何元兵,夏 宇,王 晶,齊曼古力·吾守爾.血清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在社區獲得性肺炎和肺結核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3,35(2):190-193.
[4] 陸麗婷.C反應蛋白在急性肺炎中的診斷意義[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1,46(6):752-753.
本文編輯:劉欣悅
R725.6
B
ISSN.2096-2479.2017.04.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