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寧
(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肇慶 526020)
探究鼻咽癌放射治療后腦脊髓損傷的臨床和影像學診斷
梁家寧
(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肇慶 526020)
目的:研究和分析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后腦脊髓損傷的臨床和影像學診斷。方法: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鼻咽癌患者,分析患者的臨床癥狀,CT、MRI等影像資料。結果: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腦損傷部位中顳葉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腦干,頸段脊髓最少;部分患者腦損傷無臨床癥狀表現,CT對放射治療后腦損傷的檢出率比較低;CT圖像中主要突出為指狀低密度,MRI檢查患者絕大部分病灶都出現增強效應,其中會出現一些不增強區。結論:放射性腦損傷在臨床癥狀上無顯著特征,CT和MRI的影像表現具有一定特征,可以根據患者的病史做出診斷,MRI在腦干、脊髓損傷的診斷效果上要明顯優于CT。
鼻咽癌;放射治療;腦脊髓損傷;臨床;影像學診斷
鼻咽癌指的是出現在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是目前我國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比較高,在耳鼻咽喉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中居于首位[1]。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鼻塞、涕中有血、聽力下降、頭痛等。放射治療是當前最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是由于多數患者對于放射性治療存在敏感性,因此會在治療之后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其中腦脊髓損傷是放射性治療后比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此表現受到相關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放射性治療后腦脊髓損傷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對于放射治療后腦脊髓損傷的明確診斷意義十分重要,如果出現誤診情況,可能會使得腦脊髓損傷的后果加重。本次研究通過選取一定數量的鼻咽癌放射治療后腦損傷患者,研究和分析腦脊髓損傷的具體診斷方法。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性治療后出現腦損傷的患者40例以及頸段脊髓損傷的患者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齡28~70歲;在本院接受全程放射性治療的患者36例,部分治療患者9例;使用單程放射治療22例,2程放射治療20例,3程放射治療3例;首次放射治療所使用的放射源為6 MV或者8 MV X線的患者有21例,使用60Co作為放射源的有18例,混合線放射的有6例;將耳前野作為主照射野23例,面頸聯合為主照射野22例;使用常規分割方式治療32例,使用超分割放射治療5例,采用后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療8例。鼻咽癌患者的平均腫瘤量為(72.3±1.2)Gy。其中5例頸段脊髓損傷的患者使用面頸聯合野放射治療。
1.2 方法回顧性分型45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患者臨床癥狀、CT、MRI等影像資料。
1.3 診斷標準患者之前有過鼻咽癌放射治療的病史,在影像學上有腦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或者無腦脊髓損傷的表現癥狀和特征[2],排除鼻咽癌復發侵犯腦和腦脊髓轉移。
2.1 發生病變的部位45例患者中,病變位于顳葉22例,占48.89%;位于腦干12例,占26.67%;兩個部位同時損傷6例,占13.33%;頸段脊髓損傷5例,占11.11%。
2.2 臨床癥狀40例經放射性治療后出現腦損傷的患者中,患者病變部位在顳葉的有22例,其中無明顯臨床癥狀8例(4例是通過CT檢查而發現,其它4例是鼻咽癌復發通過CT或者MRI檢查發現),14例出現臨床癥狀的顳葉部損傷的患者中有10例表現出頭痛,同時伴隨著智力和記憶力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會出現一側肌體肌力下降;12例腦干損傷患者中除了都有一定程度的肌力下降,伴隨著對側面癱6例,對側外展神經損傷有5例,出現說話吐字不清晰的有1例。兩個部位同時受損的患者中出現一側肌體肌力下降和語言模糊不清的有2例,伴隨出現頭痛、記憶力下降的有2例,其他的2例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以及外展神經損傷。而5例頸段脊髓損傷患者中,3例患者表現出雙側下肢肌力下降,其他2例出現一側上肢肌力下降,而且頸部和以下部位出現皮膚感覺衰退,緊接著出現比較輕度的呼吸困難。
2.3 癥狀的潛伏期首程放射治療距放射性腦脊髓損傷出現的時間大概為1~5年,中位時間為3年。而再程方式治療與放射性腦脊髓損傷出現的時間間隔為5個月~2年,中位時間大約為1年[3]。相較而言,再程放射性治療之后,腦脊髓性損傷的潛伏時間出現了顯著地縮短。
2.4 影像學表現45例患者中,進行CT和MRI同時檢查的有25例,只進行CT檢查的有4例,只進行MRI檢查的有16例。在進行檢查之后,所有的患者一共出現60個病灶,其中位于顳葉部位的有42個、腦干部位的有13個,頸段脊髓部位的有5個。
2.4.1 顳葉損傷的表現在顳葉部位出現的病灶有42個,病灶直徑范圍0.8~6.0 cm,30個局灶性損傷都位于顱底線上1 cm,其中只有7個病灶比前床突水平高,但是水腫區所包含的范圍比較大已經超出前床突水平[4],12個局灶性損傷區比較小的病灶位于顳葉中內側的有10個。經過CT檢查的病灶中,其中大部分表現為指狀低密度,有小部分病灶未出現異常。經過MRI檢查的病灶中,均出現異常表現,在檢查的35個病灶中,在T1WI圖像中出現等信號或者低信號的有32個,出現高信號的有3個;在T2WI圖像中出現片狀高信號的病灶為15個,出現高信號或者混合信號,同時在周圍呈現指狀高信號得有20個;對病灶進行增強掃描,處理少數的病灶之外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強效應,主要表現為環形增強或者不規則增強的形式。
2.4.2 腦干損傷的表現腦干損傷的病灶有13個,其中病灶的最大直徑超過2.0 cm的有2個。所有病灶經過MRI檢查后表明,T1W I圖像中出現低信號的有10個,高低信號混合的有3個;對其中的8個病灶進行加強掃描,其中有7個病灶出現了增強效應,其中不規則強化和顳葉損傷表現基本一致。對8個病灶進行CT檢查之后,只有3個出現異常情況,主要表現為腦橋部位出現低密度病變。
2.4.3 脊髓損傷的表現在出現放射性頸段脊髓損傷的5例患者中,經過MRI檢查表明,在T1W I圖像中表現為等信號,在T2W I圖像中主要表現為片狀高信號,進行增強掃描之后,主要呈現不規則的環形強化。
3.1 鼻咽癌放射治療后腦脊髓損傷的臨床診斷放射治療后顳葉部損傷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痛,以及伴隨出現的記憶力降低、智力衰減或肢體肌力下降,而且在腦損傷病灶比較小時無明顯癥狀[5]。腦干損傷主要是對應的腦干階段出現腦神經麻痹和偏癱,在本次研究中,出現的腦干損傷的12例患者中有7例出現上述癥狀。而在本次研究中的5例頸段脊髓損傷,主要癥狀為進行性發展的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或者運動覺功能的損傷。而未出現明顯臨床癥狀的8例患者中,與相關資料所記載的相一致,4例患者是2程放射治療后經過MRI復查發現,4例是鼻咽癌原發病灶復發經過MRI檢查發現,損傷性病灶都比較小。相關研究證明,高劑量的放射治療、分割放射以及再程放射會使得腦脊髓損傷的發病幾率急劇增加,因此,對于具有上述因素的患者要加強定期隨訪,以便可以在早期確診進行及時的治療。在本次研究中,通過超分割放射治療后,會有患者出現腦損傷的發病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在使用該手段時所用的放射劑量過大,同時間隔時間比較短,還未使得組織的放射損傷得到較好的修復。因此,在使用該技術時要進行合理的考慮。
3.2 鼻咽癌放射治療后腦脊髓損傷的影像學診斷
3.2.1 CT和MRI檢查本次研究表明,在鼻咽癌進行放射性治療后,最主要的腦損傷是顳葉部位,出現的損傷在60個病灶中,出現在顳葉部位42個,占到總病灶數的70%。CT檢查對于顳葉部位損傷的檢出率比較高,而對于腦干損傷的檢出率比較低,這主要是受到顱底骨質的影響,其會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偽影,使得檢查結果受到影響,而MRI檢查可以有效的檢查顳葉損傷和腦干損傷。CT檢查對于顳葉損傷雖然有著比較好的檢查效果,但是利用MRI檢查可以有效檢查出比較小的病灶。而脊髓損傷只能利用MRI進行檢查,因此,在鼻咽癌放射性治療后,腦脊髓損傷的診斷應該以MRI為主[6]。
3.2.2 PET顯像檢查PET顯像在檢查放射性腦脊髓損傷中的陽性檢出率達到90%以上,而且,PET顯像能夠及時和較為準確的發現腦脊髓損傷,是當前頭頸部進行放射性治療之后的有效檢測手段。PET顯像可以反映出腦組織細胞的代謝功能,病變細胞的代謝要比正常的細胞代謝出現的時間早很多,因此PET可以在早期診斷出放射性治療之后出現的腦損傷而且可以檢測到腦細胞的代謝變化,少數的腦脊髓損傷在PET顯像中也呈現出比較高的代謝表現,但是由于成本比較高,因此這一新型技術沒有得到普及。
綜上所述,當前鼻咽癌放射治療后腦脊髓損傷的診斷主要是依靠臨床癥狀和影像學的圖像證據,對于在臨床癥狀上無明顯表現而在影像學診斷中出現明顯的病灶,應該更多的想到是放射治療導致的腦損傷。CT檢查以及MRI檢查有著一定的特征,特別是MRI增強圖像中呈現出環形增強的不規則增強。對于鼻咽癌放射治療后腦脊髓性損傷應該使用MRI檢查,而對于顳葉部位的腦損傷可以選擇CT檢查,也可以選擇MRI檢查。
[1]殷立亮,陳博,郎錦義.鼻咽癌放射性腦損傷研究進展[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2,25(3):198-201
[2]寧柳金.MR增強掃描在鼻咽癌放療后放射性腦損傷中的臨床診斷價值[J].亞太傳統醫藥,2013,9(5):208-209
[3]王奮,孔繁忠,林少民.三維適型放療對中晚期鼻咽癌放射性腦損傷影響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188-189,191
[4]王振鵬.鼻咽癌患者的CT與MRI診斷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3):78-79
[5]周和超,陳興貴,王鎮南,等.依達拉奉聯合丹參粉針治療鼻咽癌放療后腦損傷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2):42-44
[6]康巍,蘇丹柯,劉麗東.磁共振成像新技術在鼻咽癌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1):117-120
R730.5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1.060
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