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平 黎艷玲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人民醫院 廣州 511300)
股骨骨折術后護理及康復指導
郭燕平 黎艷玲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人民醫院 廣州 511300)
目的:探討股骨骨折患者術后護理和康復指導的方法和對策。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10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術后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制定的個性化康復訓練和護理方案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自理能力等。結果: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開始進行扶拐行走和棄拐行走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對股骨骨折患者術后進行個性化的康復指導和護理,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股骨骨折;術后護理;康復指導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更,因病理、交通等因素導致的骨科傷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加。股骨骨折是骨科傷病譜中的常見病,多由暴力所致[1~2]。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轉變和發展,護理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各方面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更新,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的不適感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任務[3]。筆者對股骨骨折患者進行術后個性化護理干預和康復指導,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骨科2014年8月~2015 年4月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105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2例,女43例;年齡4~93歲,平均年齡為(49.2±1.3)歲;病程為15~25 d,平均病程為(20± 1.5)d;由直接暴力導致骨折51例,由間接暴力導致骨折54例;股骨轉子間骨折50例,股骨頸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45例。所有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5例)。納入標準:患者不伴有其他器官疾病;無精神、意識障礙病史;無麻醉及手術禁忌;患者病情需進行手術治療,術前ASA分級為Ⅰ~Ⅱ級。兩組患者在年齡、手術方式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調查研究,無中途失訪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護理干預,包括術后病情、生命體征監測,急救物品準備,并發癥觀察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處理:(1)術后給予患者去枕仰臥位6 h,頭偏向一側。(2)行24 h動態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3)觀察患肢皮膚顏色和血運情況,防止組織壞死,定時詢問患者主觀感覺,如切口處是否伴有腫脹、疼痛、燒灼感等。(4)有引流管者,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以及顏色,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因引流不暢影響切口的恢復。(5)根據患者病情按需給予氧氣吸入。(6)觀察傷口敷料滲出情況,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積極采取措施進行處理,以免不良事件的發生。(7)鼓勵、協助患者咳嗽、咳痰,指導有效的排痰方法(如通過變換體位、霧化吸入等方式進行),及時將痰液排除,防止感染,保持良好的肺功能狀態。
1.2.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個性化的術后護理和康復指導方案:(1)心理護理方面:股骨骨折術后恢復時間較長,股骨頸骨折引起的疼痛常常使人難以忍受,容易增加患者的恐懼感。因此,應將心理護理貫穿整個護理的全過程,給予患者一定的語言安慰、心理疏導、足夠的耐心,盡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輕疼痛,消除恐懼心理,鼓勵積極配合治療。對疼痛難以忍受的病人,除給予適當的鎮痛劑外,還應根據骨折情況正確安放患肢,減少刺激。(2)生活護理方面: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教育,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自己的傷殘程度,樹立實事求是、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標,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患者逐步進行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護理,同時協助患者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的感染。(3)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壓瘡的觀察與護理:股骨骨折術后臥床時間相對較長,身體受壓部位血液循環不流暢,加之外傷和手術應激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營養缺乏等因素,容易導致壓瘡的發生。因此,對術后患者我們要做到:(1)保護骨隆突處,維持身體空隙處;(2)保持床單的整潔與干燥,勤翻身,使用減壓板或減壓床墊,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3)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4)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及早的下床活動,進行功能鍛煉。下肢靜脈血栓的觀察與護理: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是股骨骨折患者嚴重的并發癥,嚴重時血栓栓子可能會隨著血液循環流入心臟,引起心臟驟停。因此,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顯得尤為重要:(1)密切觀察患肢血運情況,觀察有無紅、腫、熱、痛;(2)早期下床活動,出現疑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癥狀時,勿對患肢進行按摩、熱敷、隨意搬動患者等;(3)定時復查;(4)必要時給與溶栓治療。感染:主要表現在肺部的感染,具體護理措施在于維持良好的肺功能狀態:(1)翻身叩背,適用于年老體弱、痰多的患者;(2)經常變換體位,進行有效咳嗽、咳痰,適用于意識清醒的患者;(3)必要時行體位引流,適用于身體各項機能良好的患者,年老體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禁忌。(4)康復護理分為術前康復護理和術后康復護理。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訓練,練習床上使用便盆,避免術后發生便秘或尿潴留;指導腹式呼吸,告知術后康復訓練的相關注意事項等。術后:由責任護士進行監督執行,術后第1天進行簡單的訓練,如深呼吸、上肢外展、上身抬起45°,先進行被動運動,逐步過渡到小關節的主動運動;第2天進行股四頭肌的收縮訓練,由健側到患側,循序漸進到下肢的伸展、足跖屈、背屈、趾關節伸屈運動等;術后第1周每天進行6次的髖關節被動運動,以達到加強髖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固定股骨頭的目的,為后期下地活動、負重做準備;術后14 d拆線后,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出院后的功能鍛煉和病情自我觀察,如出現關節異常疼痛、肢體變短畸形等,應警惕髖關節脫位,及時就醫;繼續進行屈髖鍛煉,術后三個月逐漸負重,不可屈患肢下蹲、盤腿等;加強營養、補充鈣質,除飲食上增加牛奶、豆類等含鈣高的食物外,還可以多曬太陽,增加骨密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出院后1、3、6個月定期復查[4~5]。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住院時間;通過電話隨訪,了解兩組患者扶拐和棄拐行走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用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及扶拐和棄拐行走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開始進行扶拐行走和棄拐行走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扶拐和棄拐行走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扶拐和棄拐行走時間比較(±s)
組別n術后住院時間(d)扶拐行走(個月)棄拐行走(個月)對照組觀察組P50 55 15.68±1.79 13.15±1.76 <0.05 4.5±1.63 3.9±0.96 <0.05 6.1±1.56 5.7±1.76 <0.05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的不斷開展和進步,護理工作的開展逐步全面和細化,醫護人員也在不斷地探求更好的護理方式服務于患者、服務于人,力求達到生活、心理、身體以及疾病后期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康復需求[6~7]。由表1、表2可以看出,通過術后護理干預和康復指導,能夠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從而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提高依從性,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減輕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促進自身康復[8]。
[1]于桂芹.股骨骨折的術后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4,14(14):251
[2]李曉莉.探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術后護理與康復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9):367-368
[3]田琪.淺析股骨骨折的術后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2): 169,173
[4]陳修芳.股骨骨折患者的術后護理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5,8 (22):70-71
[5]劉小麗,呂鵬.亞洲型髓內髖部螺釘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52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424-425
[6]孫亞超,楊姝.股骨骨折患者護理的研究現狀[J].中國醫藥指南, 2013,11(30):44-45
[7]曾志遠,方漢萍.股骨骨折早期整體康復指導[J].中國康復,1999,14 (4):239-240
[8]鄭興蓮.72例股骨骨折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09,28(28): 140
R473.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1.088
201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