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通過介入治療延長了一位中期肝癌患者的生命
2012年,來自東北大連的肝炎患者賈老,檢查發現肝內多發結節且多數結節的直徑超出7厘米,臨床被診斷為肝癌中期。如不進行治療,他的生存期限最多只剩下6個月。但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介入科張躍偉主任長達5年的肝癌血管內介入治療下,他的生命從6個月延長至5年,這主要得益于肝膽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肝癌的治療手段,成熟的臨床應用有很多,如:手術切除、射頻消融術、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肝移植、放療、靶向治療、化療及中醫中藥治療。針對不同的腫瘤生長情況,這些技術各有專長。但賈老的肝臟腫瘤多發、直徑大,慶幸其尚未發生轉移、肝功能尚可。主管醫師張躍偉主任說:“他是肝臟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的典型患者。”
“肝臟的供血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門靜脈和肝動脈,而腫瘤多來源于肝動脈。實施肝臟介入治療的關鍵就在于阻斷腫瘤的血供,以此‘餓死’腫瘤。”張躍偉介紹,目前肝臟腫瘤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最常用的方法是碘化油栓塞血管術,但巨塊型肝癌周圍的細小動脈分支難以一次性完全栓塞,導致肝癌血管內介入治療技術日后易復發、“經久不愈”。此外,碘化油栓塞劑具有不可吸收性,多次介入治療后,阻斷腫瘤血供的同時,肝臟功能也逐漸受到影響。因此降低復發率和栓塞對肝臟功能的影響是腫瘤介入治療師共同面對的臨床問題。2008年,張躍偉開始嘗試將臨床止血、子宮肌瘤栓塞術常用的明膠海綿微粒型栓塞劑,應用于肝癌治療。“最小0.15mm的直徑,讓栓塞的范圍從肝動脈延伸到了腫瘤末梢供血血管。介入過程中,從大直徑到小直徑栓塞劑的應用,形成栓塞的層次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阻斷腫瘤血供。”
采用明膠海綿微粒型栓塞后,4小時內,腫瘤即因失去血供而死亡;4天左右,肝癌患者可實現肝功能平衡;7天至15天,明膠微粒型栓塞劑被人體吸收。這一技術經過9年的臨床應用,目前已經在國內廣泛應用和推廣,更多的晚期肝癌病人因此獲得了新生。在此基礎上,張躍偉將血管內介入栓塞技術與腫瘤免疫治療技術聯合,期待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