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德武/山東沂水縣諸葛鎮獸醫站
中西醫結合治療母牛乳熱證
苗德武/山東沂水縣諸葛鎮獸醫站
母牛的乳熱證也叫母牛產后癱瘓,是5~9歲母牛,特別是高產奶牛分娩后突然發生的一種以舌、咽、腸道麻痹,四肢癱瘓,知覺喪失及體溫下降為特征的常見多發性產科疾病。
1.日糧搭配不當。常見的是飼料中鈣磷比例失調。鈣和磷是構成牛骨骼的主要礦物質元素,來源于日糧。如果日糧搭配不合理,鈣、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當,或VD含量不足,就不能從血液和間質中源源不斷的獲取,即會妨礙吸收,引起牛的蹄葉炎、產后癱、奶牛酮病、乳房水腫,甚至會引發牛的真胃變位、瘤胃酸中毒等血多代謝性疾病。
2.泌乳的因素。初乳中含有比常乳更高的鈣和磷,當母牛分娩后,隨著初乳的泌出,大量的鈣磷從初乳中排出。即便初乳量不大,但因鈣磷含量高,如果是為了獲取大量的初乳,產后母牛擠出的初乳量大,就很容易使母牛的血鈣量迅速下降,如果不能迅速從消化道補充,腸道吸收,或及時動用骨骼中的鈣,就會使血鈣含量快速下降,引發產后癱瘓。
3.飼養管理不當。母牛產后產奶量大,特別是奶牛,血鈣從乳汁中流失多,流失快,如果在產前停食時間過長;或飼料品種單一,粗飼料品質差,只供應玉米秸、麥秸、蘆葦等雜草,母牛產后消化不良,吸收差;運動不足;接產過程中,消毒不徹底,保溫措施不利,圈舍陰暗潮濕,長期光照不足;母牛臨產過程中,難產,強行拉拽胎兒,造成產道損傷,產后大失血;或難產時采取措施進行強行分娩,母牛體內貯備大量消耗,等等,都可誘發或激發母牛的營養代謝性疾病,尤其是產后癱瘓的發生。
4.年齡因素。實踐證明,隨著母牛年齡的逐漸增大,本病的發病率也在上升。一般5~8歲的母牛,特別是奶牛,更容易發生本病。其原因可能是年齡越大,吸收能力越差。而青年牛胃腸機能好,雖然每天分泌的乳汁多,血鈣下降也快,但都能快速從消化道和骨骼中得到補充。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母牛的這種反應過程變得遲緩,胃腸吸收鈣的能力也明顯下降,血鈣一旦出現快速下降,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補充,就會出現本病。
典型的母牛產后癱瘓多發生于產后12~72 h內。往往見不到有什么明顯的臨床癥狀就突然發生癱瘓。如果仔細觀察,常可分為三個發病階段。病初,產后母牛多表現不安,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空嚼磨牙,瘤胃蠕動音減弱,腸道麻痹,頭頸和后肢僵硬,運動失調,強迫臥地時常呈犬坐姿勢,知覺喪失;母牛分娩后3~7 d,病牛常表現伏臥不起,四肢屈曲于胸腹之下,冷涼,無力活動,頭向后仰,呈“S”狀,體溫正常或下降,心率、呼吸加快,前胃蠕動遲緩,食欲減退,反射消失,嚴重者瞳孔反射消失;分娩后1周,癱瘓病牛常現昏睡狀,體溫下降,反芻、胃腸蠕動停滯,臌氣,直腸中可見干硬的結糞,膀胱充盈,病重者呼吸困難,心音微弱,瞳孔散大,意識喪失,臥地不起。
1.補鈣療法。
處方1∶2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20% 安 鈉 咖 20 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VB1注射液30 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 500 ml,緩慢靜脈注射。1日1次。
處方2∶25%葡萄糖酸鈣1 000 ml,5%氯化鈣注射液500 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 200 ml,20%磷酸二氫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注射;0.1%亞硒酸鈉-VE注射液40 ml,肌內注射。病情嚴重者:10%安鈉咖注射液(或10%樟腦磺酸鈉注射液20~40 ml),肌內注射;呼吸急促者:5%碳酸氫鈉注射液500 ml,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0 ml。1日1次。
處方3∶10%氯化鈣注射液250 ml,25%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20 mg,緩慢靜脈注射。1日1次。
處方4∶10%水楊酸鈉注射液200 ml,40%烏洛托品注射液80 ml,10%氯化鈣注射液250 ml+注射用維丁膠性鈣20 ml,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緩慢靜脈注射。
處方5∶胃遲緩的病牛,治宜興奮胃腸道,恢復前胃功能。健胃散250 g,嗎叮嚀15片,灌服。
2.乳房送風療法。
盡量使趴臥的病牛呈側臥位,暴露乳房;擠凈奶汁,用酒精棉球消毒乳導管、乳頭及周圍。輕輕轉動乳導管,緩慢插入乳頭直至乳房內,先通過乳導管緩慢注入5~10萬單位青霉素,稍等片刻,接上送風器或打氣筒,分別向4個乳區打氣送風。待乳房皮膚看起來已經脹滿,輕輕敲打呈鼓音時,停止打氣,緩慢取出乳導管,同時用紗布條將乳頭扎進,以不出氣為度,2 h后,解開紗布條,放出乳房內空氣,并對乳房進行輕柔按摩。
3.中獸醫辨證療法。
中獸醫認為,母牛產后癱瘓多因產前勞役過度,營養不足或失衡,身體瘦弱;或產后氣血損耗,腠理不固,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由表及里,傳入經絡,淤滯不通;或產后肝腎虧虛,營血不足,津液損耗,內不養神,外不養筋而發。
對發病初期病牛,當祛風舒筋,活血補腎。方用當歸、黃芪、川續斷、枸杞子、桑寄生、熟地、小茴香各30 g,川芎、威靈仙各20 g,益智仁、補骨脂、麥芽各45 g,青皮25 g,甘草20 g。共研為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日1劑,連用3~5劑。
本病到了中后期,治宜氣血雙補,重補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方用獨活、秦艽、當歸、杜仲、牛膝、黨參、茯苓各30 g,桑寄生、熟地各45 g,防風、白芍各25 g,川芎、桂心各15 g,細辛6 g,甘草20 g。共研為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日1劑,連用3~5劑。如疼痛明顯,可酌加制川烏、制草烏、白花蛇等,以助搜風通絡,活血止痛;寒邪偏盛時,酌加附子、干姜,以溫補散寒;濕邪偏盛時,去熟地,酌加防己、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腫。
中后期病牛也可方用黨參、白術、益母草、黃芪、當歸各50 g,白芍、陳皮、大棗各40 g,熟地、川芎各30 g,升麻、柴胡各25 g,甘草20 g。共研為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日1劑,連用3~5劑。
對臥地不起的病牛,治宜活血化瘀,強筋壯骨。方用紅花、丹皮、當歸、白術、川芎各25 g,牛膝20 g,延胡索、沒藥、桃紅、赤芍各45 g,甘草20 g。共研為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日1劑,連用3~5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