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紅
(福建省浦城縣良種場,福建浦城353400)
浦城縣位于福建省最北端,處閩、浙、贛三省七縣(市)結合部。境內有武夷山及仙霞嶺余脈,千米以上的山峰290座,年降雨量1787 mm,年均日照1893 h,年均氣溫17.7℃,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獨特的自然氣候較適宜中溫型食用菌(如竹蓀)的生長。近年來,得益于竹蓀特殊保健功效,消費群體的不斷擴大及穩中有升的市場價格使當地竹蓀生產規模逐年擴大,“十二五”期間年均栽培竹蓀2000余畝(1畝為667 m2)。為使當地竹蓀生產持續發展,提高菇農的綜合生產效益,筆者多次深入主產區調研,感覺掌握竹蓀栽培關鍵技術控制的重要,現將竹蓀栽培關鍵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浦城栽培竹蓀宜在陽歷2月中旬至3月下旬間播種。5月中旬后,竹蓀菌絲長滿培養基,逐漸爬上覆土表面,形成菌索并陸續扭結成菌蕾。9月下旬后氣溫降至23℃以下,培養料養分被消耗,竹蓀生產也就結束。
栽培場地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①向陽、開闊。山地應選擇朝南或朝東南方向的緩坡地,坡度應小于30°。林地的郁蔽度不超過80%。②近水源、排灌方便。③交通方便,便于培養料的運輸。④土質疏松透氣,腐殖質含量高,不易板結。保水、滲水性能良好。栽培竹蓀的場地四周應開排水溝,排水溝的深度、寬度不必強求,以澇時不積水、旱時可蓄水為原則。
竹類、闊葉樹木屑、谷殼、玉米稈、玉米芯、甘蔗渣、棉子殼、豆秸、蘆葦稈等富含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的有機物質均可作為栽培竹蓀的主要原料。一般每667 m2投料量(干重)4000~5000 kg為宜。料發酵方法是采用類似雙孢蘑菇的堆料發酵方法,每100 kg的干培養料需添加1 kg尿素和1 kg石膏粉。發酵的具體方法是,在栽培場地先鋪一層寬80~100 cm、厚20 cm、長度不限的培養料,若培養料水分不足,用清水將料淋濕,在鋪好的料面上撒上一層石膏粉和添加物,再鋪上一層培養料、淋濕后撒上一層石膏粉和添加物,如此交替直至料堆高為1.5 m為止。堆料過程中,在堆中間每隔80~100 cm垂直插一根8~10 cm粗的木樁或毛竹筒,堆料結束后抽出,使料堆中留下通氣孔。堆頂蓋人字形草簾,避免陽光直射、防止雨水滲入。堆料7~10 d后,堆內溫度上升至65℃時進行翻堆,用鐵鍬等工具將料充分攪拌均勻后再次上堆,培養含水量不足應在翻堆過程補充。整個發酵過程歷時20~30 d,共翻堆3次。
將調濕或發酵后的培養料一畦一畦地鋪于清理好的栽培場地上,一般選擇晴天進行鋪料。料畦寬40 cm,長度不限,料的厚度25 cm左右,料面應呈龜背形。畦與畦間要留出走道,走道的寬度(即畦間的距離)40~50 cm即可;應于鋪料后5~7 d進行播種,避免因料中氨味過重而導致菌種不萌發;播種應選晴天,以免因菌種吸水過多而影響活力。播種的方法是,將竹蓀菌種掰成半個雞蛋大小的塊狀,按梅花形排列,每隔8~10 cm播種一穴。播種時將菌種塊塞入培養料中,塞入深度以料正好蓋住菌種塊為宜。每畝用種量600~800袋(折寬14 cm、長28 cm),約300~400 kg。
土質肥沃、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壤土是栽培竹蓀最好的覆土材料。含沙量30%~40%,肥沃且疏松透氣的沙壤土也較適合竹蓀生長,可以作為竹蓀的覆土材料。覆土的厚度5~8 cm、土壤顆粒粗細3~4 cm見方為宜。覆土結束后,還應在畦面撒上一層薄薄的稻草,隱約可見畦面即可。覆土1~2 d后,畦面稻草吸水變軟,還應在畦面蓋上一層地膜,目的是保溫、保濕,防止雨水滲入培養料中。
發菌階段管理的重點主要是畦內溫、濕度的控制以及通氣量的調節。發菌階段的管理主要通過掀蓋畦面上薄膜來調溫控濕。發菌前期外界氣溫低,應少掀薄膜。發菌中期,當菌絲向四周蔓延,各菌種塊間菌絲相互連接時,應適當掀蓋薄膜,促進菌絲向培養料內部生長。每隔4~5 d掀膜通風一次,每次通風時間約半天。掀膜通風應注意避開雨天。通風后,若發現覆土發白,表明覆土偏干,可向畦面淋水,淋水量宜少、宜勻,以水不滲入培養料為宜。發菌后期,應延長掀膜時間,以提高培養料的透氣量,促進菌絲生長。
由于畦面土質疏松、肥沃,雜草一般較為密集,因此除草成為竹蓀栽培的必須工序。竹蓀畦面除草不宜采用拔、鋤等方法,否則易導致菌絲大量損傷,影響竹蓀的正常生長。對畦面噴灑除草劑是目前常用的除草方法,即當畦面雜草普遍長出,并露出土面2~3 cm時,擇晴日,按要求配制好草苷磷或其它除草劑藥液,往畦面、畦溝及場地四周邊緣均勻噴灑。3~5 d后雜草相繼枯萎死亡后,及時對場地進行遮陽。盡管此后場地還可能繼續長出雜草,但由于遮陽后場地光照減弱,雜草數量將十分稀少,對竹蓀生長不再造成影響。
遮陽一般要求搭建遮陽棚,棚的結構與袋栽香菇、毛木耳的結構類似。郁閉度在三陽七陰至四陽六陰,防止陽光直射場地、控制通風量,達到遮陽保濕的目的。為便于搭建遮陽棚,可在下料播種前將棚骨架搭好,待菌絲露出土面,氣溫升高時再將四周圍好,往棚頂鋪蓋遮陽物。遮陽物注意出菇前期稍稀、隨氣溫升高逐漸加密。
當菌絲向覆土蔓延,陸續出現在覆土表面,并逐漸形成菌索,且環境溫度達23℃以上時,便進入出菇管理階段。出菇階段管理的重點是濕度管理。當菌絲陸續露出土面時,掀開覆在畦面的地膜,增加通氣量,降低空氣相對濕度。撤除覆蓋在畦面的保濕稻草,避免畦面菌絲徒長,促進菌索形成。當畦面出現竹蓀幼蕾時,注意控制覆土的濕度。覆土發白,以手捏之土粒易碎散,表明覆土偏干,應噴水增濕;表土發亮,捏土粒時較粘手,表明覆土偏濕,應加強通風透氣,讓水分蒸發。當菌球長至鴿蛋大小時,應減少場地的通風量,避免強風直吹畦面,場地的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以上。當菌球漸漸長大,上端呈尖狀凸起時,表明菌球已經成熟,要盡量將場地空氣相對濕度調節至90%以上,以便菌球順利破口、抽柄。這一階段應常對畦面噴水,必要時可向畦溝內灌水,水位不能太高,以不淹到培養料為宜。
出菇管理的另一個重點是溫度控制。第一潮菇蕾形成和生長階段,氣溫尚不穩定,時高時低,有時會低于出菇溫度的下限。這一階段的重點是保溫,避免因溫度驟降而導致菌蕾萎縮死亡。主要措施是將遮陽棚調節至四陰六陽,甚至五陰五陽,必要時還可適當在畦面蓋膜,待氣溫回升時再將薄膜掀去。進入6月以后,氣溫逐漸升高,此時的重點是降低場地的溫度,避免菌球因高溫而死亡。主要措施是將遮陽棚調節至七陰三陽,必要時可在畦溝內灌水降溫,溝內水位以不淹至培養料為宜。視情況還可于每日傍晚將溝內溫度較高的水排凈,次日清晨再將溫度較低的水灌入,以進一步降低場地的溫度。
采下一潮竹蓀后,停止澆水,將溝內的水排干,降低場地濕度;清理遺留在畦面的菌托,將畦面流失的覆土補上。第三潮菇后,菌球個體逐漸變小,出菇量逐漸減少。為提高產量,可在第二潮竹蓀采收結束后,結合轉潮管理,補充養分。補充養分較為簡便的方法是,清理畦面后,667 m2使用進口三元復合肥20 kg,兌水2000 kg均勻澆在畦面,增產效果顯著。
一般情況下,棘托竹蓀菌球破裂、菌蓋露出后便可采收。而不必待菌裙充分撒下時采收。采收時手掌輕握竹蓀菌柄,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菌托基部旋轉摘下。每采一朵竹蓀,立即將菌蓋、菌托摘下,避免子實層吸潮形成孢子液污染菌裙。采下的竹蓀應集中放在籮筐或其它容器中,利用竹蓀本身的濕度,使原本撒裙不充分的竹蓀,在容器中菌裙自然撒開至最大限度。
竹蓀干制方式以脫水機烘干為主,陽光曝曬、炭火烘烤等方式干制的產品質量均難以得到保證。脫水機烘干方法為,待采收下的竹蓀菌裙撒開,菌裙網眼完全開張時,將竹蓀按規格大小,一行一行整齊地排放在脫水機的竹篩上,可2~3層疊放。將排好竹蓀的竹篩放在脫水機內,點火升溫。烘干起始溫度控制在40℃,前期竹蓀含水量較高,脫水機頂部排氣口應完全打開,以便水分迅速散發。1.5~2 h后,將脫水溫度逐漸升至50~60℃,這一階段,頂部排氣口可半開半閉;維持1.5~2 h后,竹蓀體內的水分已基本脫凈,此時應將脫水排氣口關閉,溫度降至40℃維持1~1.5 h,竹蓀完全干燥后即可?;?。
脫水后的竹蓀,菇體酥脆,菌裙極易破碎,不能立即捆扎包裝,應抽出竹篩讓竹蓀冷卻一段時間,讓菇體略為吸潮變軟后,再將竹蓀用塑料繩捆扎起來,每捆50 g左右。捆扎不宜太緊,應保持菌柄圓正度,不要將菌柄壓扁。捆扎好的竹蓀,還應置于脫水機內再次烘烤。完全烘干后,?;鹕约永鋮s,打開脫水機的門,就地將竹蓀一捆一捆取出直接放在塑料袋中,封緊袋口,置陰涼干燥處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