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云 雷德賜 楊彬 羅竟通 陳典燦 卞 威
(1福建祥云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福建尤溪365100,2尤溪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福建尤溪365100)
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又稱白木耳、雪耳,為我國傳統名貴食用菌,是著名的山珍之一。目前我國銀耳栽培以傳統袋栽為主,工廠化瓶栽銀耳周年生產,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可控。筆者選用福建古田縣引進的銀耳菌株9901,進行工廠化瓶栽生產試驗,考察栽培瓶裝料量、料含水量、pH以及加濕方法對銀耳產量及生物效率影響,以求獲得高產高效銀耳工廠化瓶栽技術。
1.1 供試菌株及試驗場所從福建省古田縣引進銀耳菌株9901。試驗在福建省尤溪縣省級農民創業園,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內完成。發菌溫度控制在21~25℃,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8%~80%,出菇房的溫度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95%,。
1.2 試驗方法
1.2.1 栽培裝料量試驗 栽培瓶采用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栽培瓶,每瓶容量800 mL。每瓶分別裝料折干料200 g、230 g、260 g、290 g。考察每個處理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每個處理300瓶,3次重復。
1.2.2 栽培料含水量試驗 每瓶裝干料260 g,配料時各處理含水量分別為59%、61%、63%,考察各處理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每個處理300瓶,3次重復。
1.2.3 培養料pH試驗 每瓶裝干料260 g,培養料pH分別調為6.0、6.5、7.0,考察各處理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每個處理300瓶,3次重復。
1.2.4 出菇期加濕方法試驗 每瓶裝干料260 g。發好菌后培養瓶統一搔菌進入出菇室,分別進行常規噴霧及空氣加濕器加濕方法出耳。考察不同加濕方法瓶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每個處理300瓶,3次重復,

圖1 工廠化栽培銀耳
2.1 栽培瓶裝料量試驗結果試驗結果見表1。從表1可看出,銀耳瓶裝料量在200 g~260 g,銀耳的瓶產量、生物學效率隨著裝料量的增加而增加;瓶裝料量不是越多越好,瓶裝料量290 g與260 g相比瓶產量、生物學效率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降低。

表1 栽培瓶不同裝料試驗結果
2.2 栽培料含水量試驗結果試驗結果見表2。從表2可看出,銀耳栽培料含水量三個處理中培養料含水量60%,銀耳的瓶產量、生物學效率最高,瓶栽銀耳試驗培養料是60%,高于或低于此含水量瓶產量、生物學效率均降低。

表2 栽培料不同含水量試驗結果
2.3 栽培料酸堿度(pH)試驗結果試驗結果見表3。從表3可看出,三個栽培料的pH處理中,以pH6.5銀耳的瓶產量、生物學效率最高,由此可知,瓶裝料適宜pH為6.5,低于或高于此值均不利于銀耳產量、生物學效率提高。
2.4 出菇期加濕方法試驗結果試驗見表4。從表4可看出,銀耳出菇期,采用空氣加濕器加濕,銀耳的瓶產量327.7 g,比采用常規噴霧銀耳瓶產量275.3 g,增產52.4 g,比增19%;銀耳出菇期,采用空氣加濕器加濕,銀耳的生物學效率126.0%,比采用常規噴霧銀耳生物學效率105.9%,提高20.1%。

表3 栽培料不同的pH對銀耳產量、生物學效率的影響

表4 不同加濕方法的銀耳產量、生物學效率
銀耳栽培料是銀耳生產的營養基礎,瓶裝料量在一定范圍內隨著裝料量的增加產量和生物學效率也隨著增加,瓶裝料260 g左右最佳。銀耳栽培料不同含水量對銀耳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有著較大的影響,栽培料的含水率60%左右最佳。銀耳栽培料不同pH對銀耳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有著較大的影響,栽培料的pH6.5左右最佳。銀耳出菇期不同加濕方法對銀耳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有著較大的影響,采用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空氣加濕器對出菇房進行加濕比采用常規噴霧加濕增產效果明顯,比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