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茜 龍艷艷 李冬萍 陳廷速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廣西南寧530007)
廣西地處亞勢帶季風氣候區,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16~23℃,特別適宜中、高溫型食用菌的栽培,多數地區四季均可栽培多種食用菌。另外,廣西多喀斯特地貌,在桂西和桂北有許多溫度穩定的天然溶洞,可常年栽培恒溫型食用菌。特別是冬季氣溫較高,具有食用菌生產的適宜氣候條件,可充分利用大量冬季閑置的土地資源和勞力資源發展食用菌生產。廣西秋冬季生產的食用菌比北方地區提早2至3個月上市,具有明顯的市場競爭優勢。
在廣西地區食用菌周年化生產中同樣也存在著雜菌污染問題,雜菌污染嚴重影響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將防治工作提到日程上來。目前,國內食用菌生產中雜菌污染調查研究較少。為此,筆者采用形態學方法,對廣西地區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種平菇污染雜菌的種類進行調查,并對主要污染菌的分布進行分析,并探討了主要雜菌的綜合防治技術,旨在為廣西地區食用菌生產中制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1.1 樣品采集樣品采集時間為2014年5月-2015年10月,采集地點包括廣西南寧、隆安、龍州、北海、柳州等地,樣品主要包括污染菌袋、污染菌種、霉變子實體和栽培原料,如稻草、棉子殼、甘蔗渣、雜木屑、麩皮等。釆集樣品的同時注意觀察受污染的菌筒和子實體,描述為害癥狀并進行拍照。記錄雜菌種類、發生時期、危害情況等。用無菌塑料袋裝好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常規分離。
1.2 培養基PDA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加水1000 mL。NA培養基:牛肉浸膏3 g,蛋白胨10 g,氯化鈉5 g,瓊脂20 g,加水1000 mL,pH 7.0~7.2。
1.3 污染雜菌的分離與純化真菌的分離純化:將所采集的被真菌污染的培養料、污染菌包、污染菌種和霉變子實體樣品在無菌條件下取一小塊置于PDA平板上,在25℃下培養至長出菌落后挑取菌落邊緣的菌絲進行純化或在產孢后挑取孢子進行單孢分離,將純化好的菌株接種在PDA斜面上培養一周,然后置4℃冰箱中保存備用。
細菌的分離純化:將采集的被細菌污染的培養料用無菌水稀釋后在NA平板上劃線,28℃培養2~3 d,挑取細菌單菌落,純化培養,最后置于4℃冰箱中保存備用。
1.4 污染雜菌的鑒定真菌鑒定方法:用直徑為5 mm的打孔器無菌操作打取菌餅,反置于PDA平板中間,倒置于28°C恒溫箱培養1~2 d,觀察描述菌落特征。與此同時,進行插片培養,待菌落長出時無菌操作斜插上滅菌蓋片(角度為30°~40°)。注意蓋片位置應插在菌落生長的稍前側,經培養后蓋片內側見到長有一薄菌絲體。用鑷子取下輕輕蓋在滴有乳酸酴溶液的載玻片上,即可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測量霉菌的分生孢子、產孢結構等形態并拍照。參照相關資料進行形態學鑒定。若形態上難以鑒定的,再結合分子生物學鑒定。
2.1 廣西地區平菇污染雜菌情況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對南寧、隆安、龍州、北海、柳州等地的菌種廠進行污染雜菌調查,發現競爭性真菌病害普遍發生,危害嚴重。通過本次調查,在廣西共發現6種主要污染雜菌(表1),主要表現為平菇菌袋或培養料受到病原菌的污染從而造成平菇菌絲不能正常生長(圖1)。這6種雜菌分別為木霉、曲霉、毛霉、青霉、細菌、酵母菌。

圖1 平菇主要雜菌為害癥狀

圖2 雜菌的菌落形態

表1 平菇主要病害癥狀及分布情況
2.2 污染雜菌的鑒定經過形態學鑒定出6種雜菌(圖2),分別為:側耳木霉、煙曲霉、黃曲霉、黑曲霉、桔青霉、毛霉、哈茨木霉和一個未知種。
2.3 綜合防治措施(1)木霉類:接種室、培養室要密封熏蒸,保持清潔衛生;選料要新鮮無霉變,調節好培養料的pH,培養料滅菌要徹底;菌種生產要滅菌徹底,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如有污染即刻棄除;防制菌種試管棉塞受潮,菌瓶、菌袋搬運過程中避免破損,嚴防污染;生長期控制適宜的環境條件,加強通風,避免高溫高濕;要及時清除污染的培養料,用0.2%多菌靈或克霉靈、3%~5%石灰水噴被感染部位,也可以在患處撒石灰粉覆蓋,要把污染的料運往遠離菇房處深埋。
(2)曲霉類:在夏季潮濕季節,要防止棉花塞受潮;在高溫季節,最好不用麥粒、玉米粒等菌種,避免菌種上生長黃曲霉。無菌操作,環境消毒。栽培場所要干燥、通風。處理好污染料。
(3)青霉類:防治方法同木霉。
(4)毛霉類:栽培原料要新鮮、干燥。滅菌要徹底。接種環境要認真消毒,接種前用0.25%新潔爾滅液或0.1%多菌靈液噴灑消毒,或用氣霧消毒盒殺菌。培養室要干燥、清潔衛生,培養期間經常通風換氣,避免高溫高濕。
(5)細菌類:培養料及器皿要徹底滅菌,嚴格無菌操作,保證菌種純正、無污染,培養基內可加入抗生素抑制細菌生長,一般以每毫升含100~200單位為宜。
(6)酵母菌類:保證菌種純正、無污染。培養料堆積發酵,控制培養料含水量,出現癥狀時噴灑2%石灰水,并保持菇房通風干燥。
通過調查發現,平菇感染雜菌與氣候條件、設備、菇場環境衛生以及菇農的操作管理經驗等密切相關。在調查中發現,菇場的環境條件較差的,木霉污染和毛霉發生嚴重;菇農管理經驗不足,木霉污染普遍發生;滅菌設備及管理條件相對較好,木霉污染發生較少,未發現鏈孢霉污染。從氣候條件看,在連續陰雨的3-4月及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為病原菌孢子的萌發及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重復侵染頻繁,為害嚴重。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對于污染的菌袋大部分菇農采取就近丟棄的辦法,將污染袋隨手扔到棚外,或干脆丟到棚內一邊,不能及時清走,勢必造成棚周圍及棚內的雜菌基數上升,造成更大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