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華 薛夢寧 王旭東 翟慶慧
(濟源市園藝工作站,河南濟源459000)
杏鮑菇(Pleurot us eryngii)又名剌芹刺耳,它菌肉肥厚,質地脆嫩,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和如鮑魚的口感,適合保鮮、加工,深得人們的喜愛[1]。在中國、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已經實現了杏鮑菇工廠化周年栽培[2],每年都增加許多杏鮑菇生產廠家,已成為繼金針菇工廠化栽培之后發展最快的菌類。
在北方工廠化周年栽培杏鮑菇過程中,冬季隨著氣溫的下降,需要在室內加設增溫設施,以維持適宜的室內溫度,滿足杏鮑菇生長的需求。傳統的增溫方法是在室內增設煤爐和熱換氣扇,但是這樣做,菇房內上下空間溫度不均勻,影響原基的形成和子實體發育生長,造成小菇蕾萎縮死亡,影響產量。筆者嘗試了一種新方法,能夠解決菇房上下部溫度不均勻問題,實現杏鮑菇北方周年化生產,提高冬季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的產量。
1.1 供試材料選擇河南濟源市主栽的杏鮑菇品種,杏鮑菇3號為供試品種,以未改造菇房為對照。
1.2 菇棚的改造方法試驗采用地暖管循環水加熱法。試驗菇房在原來的菇架底部安裝了U型PVC管道,通過管道連接到菇房外架設的鍋爐,利用電能燒熱鍋爐中的水,熱水隨PVC管道入菇房內,利用管道中流動的熱水的散熱性能,逐步升高菇房內的溫度,鍋爐中的水溫保持在65~80℃,散熱管中的水溫度在35~45℃,再開啟廠房頂部安裝的熱換氣扇,使菇房上下溫度保持都保持在15~18℃。
1.3 試驗方法試驗于2015年8月-2016年2月在濟源市康鑫食用菌合作社杏鮑菇廠房內進行。培養料配比:雜木屑40%,玉米芯22%,麩皮27%,玉米粉5%,豆粕粉4%,石膏1%,過磷酸鈣1%。按常規方法培養菌絲和出菇管理。一個菇房面積100 m2,菇架8層。試驗設置2個處理,處理1(改造后):菇房設地暖管+熱換氣扇;處理2(改造前):菇房只使用熱換氣扇。從栽培袋放置進菇房開始,處理1開始使用地暖管增溫,到一潮菇采收完為止,計算兩個菇房出菇量。

圖1 菇架底部設置的加熱管
2.1 菇房改造前后對杏鮑菇發菌情況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改造前的菇房,上下層菇床溫差較大,空氣相對濕度差異也較大,菌絲萌發下部較差,上部正常,菌絲的前期發育受阻,菌絲纖弱,萌發較慢;菇房改造后,由于菇架底部散熱管的作用,結合菇房頂部的熱換氣扇,下層菇床發育正常,與上層菇床差異不明顯,同時上下層的空氣相對濕度差異也趨小,菌絲萌發基本一致。菇房改造后,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上下菇床菌絲長勢健壯、均一。

表1 菇房改造前后杏鮑菇發菌比較
2.2 菇房改造前后對杏鮑菇生長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改造前,下層菇床產量較低,明顯低于上層菇床,菇的外型較差,出菇以畸形菇為主,改造后,上下層間產量、外觀品質都趨于一致。

表2 菇房改良前后杏鮑菇產量及品質比較
在北方工廠化周年生產杏鮑菇時,冬季菇房內上下部溫度不均勻導致下層出菇量少,品質差,產量低,菇架底部增設熱循環管后,與菇房頂部的熱換氣扇結合,從菇架上下兩端加熱,可以避免只有頂部熱換氣扇增溫,但是熱空氣上升導致的下層溫度過低,影響總體產量的弊端。試驗結果表明,改造后的菇房,可以使菇房在冬季保持18℃左右的恒溫,增產30%,提高了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