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笛
(倫敦大學學院)
余小鐵先生是中國近代食用菌栽培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著有專書《種蕈實驗談》(1933年)和《草蕈栽培術》(1935年)[1]。賈身茂先生曾對其《種蕈實驗談》做過較為細致的評述[2]。然而相較于其著作的流傳與影響,余小鐵的生平卻一直鮮為人知,主要原因在于相關資料極為稀零。有鑒于此,本文根據筆者所積累的一些資料做一些補充。
1926年9月,杭州湖墅中國紅療醫會在《紅療醫報》第18期上刊登一份布告,其中對余小鐵的生平做了一番概述,現摘錄如下:
“本會創辦時,起發人完全均受有西醫之高深學問,然后再留學日本之各紅療學院,故歸國后創設本會,備受各界之信任,較諸毫無根底、不學無術者之門外漢,自有天淵之別。今更蒙著名西醫學士余公小鐵慨允,于公務之暇,兼任本會名譽會長,以促進行。查余公小鐵自幼即精研西醫,為日本醫學博士青木籐五郎先生之高足,歷辦各大埠醫院,以及中國紅十字會、日本赤十字社醫員,浙軍第一師一等軍醫長,衛生顧問社社長,曾先后畢業于日本紅療大學院紅療大學講習所、帝國自療學院帝國療養研究所等,專攻紅療新醫術,尤多獨到之處。”[3]

其中在文字敘述之余,還另外刊登了余小鐵的一副照片(見本文插圖)。據其所述,余小鐵曾赴日學醫,并認同自己的西醫出身。而且在1926年,他還成為了杭州湖墅中國紅療醫會名譽會長。早在1913年6月2日,上海《申報》刊登了一則關于中國青年會邀請到的美國戲劇家達磊君所表演的新劇在當晚八點開演的消息,其中提到“醫士余小鐵君制有一種四時皆宜之藥水,名曰‘無上液’。此藥能治諸般疾病,已有成效,昨承惠贈六瓶”[4]。由此可見,余小鐵在當時就已經開始自己制藥了,而他的生年當在晚清。不過他所學習的“紅療新醫術”實際上是一種非主流的西醫,系民國時期從日本傳入的一種替代療法。當時一些中國人受其影響,翻譯了不少相關資料。例如,1927年2月在寧波出版的由日書翻譯而來的《紅療法講義、圖譜合編》就介紹了使用一種由薊科植物紅花經化學提煉而成來紅素涂抹于體表不同部位以達到不同療效的方法[5]。至于布告中所說的余小鐵“歷辦各大埠醫院”,當屬為“中國紅療醫會”和余氏自己自抬身價的夸張之辭無疑;要揭露這一謊言,只需稍加翻閱各大埠醫院的院史就可知曉。或許正是由于這種醫術正如其所制的自詡“能治諸般疾病”的“無上液’一樣在主流西醫藥面前并沒有什么社會市場,加之其自身對食用菌的興趣,余小鐵才試圖在食用菌栽培方面開辟新的局面。
1933年,廣州的《農業世界》(“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創辦)周刊第2卷第1期同時刊登了廣西興業人覃宗范于8月23日給編輯部寫的一份信,以及余小鐵的答復。覃宗范的來信內容如下:
“貴刊第一卷第廿,廿一兩期內載余小鐵先生著《菇之栽培的研究》一文,甚為欣悅。茲擬著手栽植,惟以菇床肥料,馬糞一物,因未養有馬匹,頗不易得。擬以雞鴨或牛等糞代之,未悉可否?該文謂每年可獲四次,是否每次均須另換菇床肥料,和另行播種,或一次過即可?美國出品之磚形菌種,及余小鐵先生所云之甲乙種菰菌,須向何處購買,廣州、上海何店有售,價錢幾何,余小鐵先生所編之《種菰實驗談》一書已否出版?何處有售,定價幾何?以上諸勞神端,統希指教。或代轉函余小鐵先生詢教,則感激不盡矣。”
據覃宗范所述,其所欲栽培的應當是雙孢蘑菇,而它在余小鐵之前發表的文章中也應當是提到了的。《農業世界》編輯部顯然將其來信轉交到了余小鐵手中。余小鐵不久也做了一番答復,如下:
“拙著自承登載廿及廿一兩期中,諸荷同志,紛紛下詢,視同老馬,爰將有關緊要者,總答如下:
(1)栽培洋菰,非用馬糞不可,其他代替品,概難獲美果。
(2)洋菰以經驗為先,初習者宜從乙種鋸屑瓶栽入手,方不致掃興,而有百發百中之效。
(3)拙著之《種菰實驗談》一書,本年陽歷十月底準可出版。
(4)凡愿索說明書等,請附復郵五分,寄杭州湖墅交鄙人收即可達到。
(5)菌種吾國大都販賣品,且均干性,售者不能負責;拙制之濕性者,其發芽力充足,歡迎分讓。”
在余小鐵的回復之后,編輯部也針對為何只能用馬糞做了簡要說明,如下:
“編者按:牛屬反芻獸,咀嚼飼料,甚為精細,飲水甚多,不甚活動,故牛糞質致密,富于水分,空氣不甚流通,分解腐敗,極為遲緩,發酵時生熱亦極緩慢,可稱為冷性肥料。
馬之飼料,富于纖維,咀嚼消化,又不精細,故馬糞中纖維極多,為多孔性,足促水分發散,空氣容易流通,腐敗較速,而發熱多,為熱性肥料。
種菰用馬糞,目的在使溫床發熱,故用牛糞等代替馬糞,當不能收效。”[6]
通過余小鐵的上述回復,可知其住址正是浙江杭州湖墅,而且他不僅撰寫食用菌栽培書籍,還自己制作“濕性”的菌種,并對外“分讓”。當然,余小鐵的文章能夠引起遠在廣西興業的覃宗范的關注,本身已說明其影響之廣。
1934年2月22日,上海《申報》刊登廣告,稱“《種蕈實驗談》仍售特價。科學種蕈為最新事業、以前僅尚理論,未能見諸事實,致有去者,引為憾事。余君小鐵專門研究,歷十余年,費巨萬金錢始告大成。今將其所得經驗,著成是書,和盤托出,以供于世。……欲索簡章說明書及目錄者,可投函杭州湖墅交余小鐵蕈園即妥。”[7]余小鐵撰寫的關于食用菌栽培的書籍并非空談,而是基于其親身試驗,這是其可貴之處。不過,廣告中關于其投入精力與財力的話是否存在夸張亦未可知。如果所言不虛,則余小鐵家境富裕,而且他開始探索“科學”種蕈的時間大約為1920年代初。當然,余小鐵在自己的“蕈園”或“種蕈園”也制作菌種對外出售(即前所謂“分讓”)[8],這顯然是其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之一。
綜上所述,余小鐵當即浙江杭州湖墅人,生于晚清,西醫出身,曾赴日留學,但其所學乃自然療法,而不是主流的西醫。民國早期,他的興趣轉移到食用菌栽培與研究,而自己真正活躍于這一領域則是在1930年代。